#化療腫瘤

治療惡腫瘤整合趨勢:西除病灶、中增免疫

治療惡腫瘤整合趨勢:西除病灶、中增免疫#化療腫瘤

隨著惡性腫瘤防治之研究及發展,綜合性治療模式已經成為國內外腫瘤專家的共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 戴承杰主任指出,中、西醫整合作為「腫瘤治療」將是今後的趨勢。現代化的中醫治療方法,已經過科學驗證,不僅是腫瘤治療的輔助性療法,未來在腫瘤治療的重要性,將與手術、化學藥物療法、與放射線療法並駕齊驅。中醫學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袪邪」。戴承杰主任解釋,所謂「正」即是指人體的真氣或正氣,大約相當於西醫學中所指的機體免疫力。 所謂「邪」是泛指一切治病因子的總稱;大約相當於西醫學中所指的病源、病因及 環境因素,又稱邪氣。 中醫對腫瘤治療的概念,強調整體觀念,也就是重視「袪邪」-驅除治病因子及相關因素。也重視「扶正」,增強個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治療方針為袪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並不相違背,應可兼容並蓄,相得益彰。 目前現代醫學治療腫瘤,原則是袪除或減少腫瘤給人體帶來的負擔和損害,也就是能用外科手術切除者,盡快切除腫瘤,並廓清其轉移病灶;若暫時不能以外科治療,或手術切除大部分病灶後,採行抗癌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性療法時,戴承杰主任表示,介入中醫療法,可以共同殺滅殘留之腫瘤細胞,減少腫瘤對身體之損害。 戴承杰主任強調,不論任何腫瘤治療:手術、化療或放療後,都必需增強身體之免疫及體能,傳統醫學(中醫)在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是腫瘤治療之最新及必然趨勢。

守護自身健康 重視十大「癌症警告癥狀」

守護自身健康 重視十大「癌症警告癥狀」#化療腫瘤

開春以來,台東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梅彪祥及廖大權醫師連續發現,兩例因長期腹部不適、疏於注意,等到疼痛難耐就醫檢查時,癌症腫瘤破裂及多處轉移,失卻治療先機的憾事。有鑑於此,醫師再次重申十大「癌症警告癥狀」的重要性,請民眾提高警覺,定期做篩檢,一起來守護自身健康。他們呼籲鄉親,「疼痛應即刻就醫檢查,不要拖。」第一例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婆婆。梅彪祥醫師指出,婆婆體重持續減輕,上腹疼痛多日,來門診就診時發現,上腹疼痛及腹脹。安排住院後,經胃鏡、超音波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在肝臟左葉有一個四~五公分的腫瘤,腫瘤併發破裂及轉移到腹膜等處。婆婆經緊急外科處理,情況才穩定下來,但要面對日後漫長的治療,令婆婆憂心重重。第二例是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性。廖大權醫師說,她因上腹疼痛及腹部腫脹到東基急診,經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外科建議剖腹探查及清除腹部感染。手術後經病理檢查發現有膽囊腫瘤、破裂及肝臟已轉移,這出人意料的結果,帶給家屬莫大的打擊。「惡性腫瘤體積長得快速,而感覺神經長得慢,所以初期疼痛並不明顯。腫瘤會分泌類似人體荷爾蒙的生物增長訊息,會讓人感覺疲倦、食欲不振。通常長至五、六公分大會壓迫到其他器官時,才會讓人覺得疼痛。」廖大權醫師點出癌症的特質。梅彪祥醫師深以為憾的說:「根據統計,東部消化道癌症未期的發生率比其他縣市的發生率為高。這些患者平日疏於注意,往往等到發生腫瘤破裂的癌症併發症時,才來就醫。腫瘤破裂這類併發症尤其是要到癌症晚期才會產生,所以失去了治療先機。」梅彪祥醫師根據美國癌症學會及其他癌病相關防治團體的建議,提供鄉親以下十點「癌症警告徵狀」,做為提醒。一、任何大小便異樣,習慣之改變。二、皮表傷口或胃部潰瘍遲不癒合。三、身體特定部位之疼痛,疼痛持久未改善。四、不正常出血或有分泌物流出。五、乳房、睪丸或其他組織器官的腫脹、增厚或實質硬塊的存在。六、吞嚥困難或腸胃道消化功能異常,不明原因消瘦,貧血。七、身上皮表各種痣或疣的近況變化。八、不停歇的長久咳嗽或聲音沙啞。九、體重持續減輕,久未改善。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倦怠,久未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