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馬刀

不用開刀!高能量射線破壞腦瘤

不用開刀!高能量射線破壞腦瘤#加馬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如果腦部腫瘤可以不用開刀,想必會減輕許多病患恐懼的壓力,署立雙和醫院自6年前引入「加馬刀原型機」後,造福許多病人,加馬刀的立體定位技術,可讓加馬射線以不同角度聚焦在腫瘤上,破壞它、使組織壞死、並逐漸萎縮,達到治療的效果。署立雙和醫院今日上午十時舉辦「腦部手術免開刀」記者會,邀請神經外科潘宏基教授替大家說明,加馬刀的原理是利用腦部磁振造影掃描、找出腫瘤位置,再聚焦200條加馬射線照射病灶、過程中都是經過精密計算、避免破壞周圍神經和正常腦細胞,而受到高能量照射的腫瘤會逐漸萎縮,所以不用開刀移除,就有治療的效果。放射手術時間短 副作用少進行加馬刀放射手術治療時間約莫1個半小時,病患手術治療後觀察復原情況,最快第2天就能出院,算是副作用小、危險性低的腦部手術;潘醫師表示,此手術是透過高能量照射讓腫瘤萎縮,術後1個月回診讓醫師觀察復原狀況,日後定期追蹤,大約半年-2年定期回診檢查一次、確保腫瘤沒有復發的情形,因此醫病關係並非一次手術就結束,病人定期回診,讓醫師守護你一生的健康。呼籲健保給付 造福更多病患加馬刀手術在治療腦膜瘤、聽神經瘤、腦部動靜脈畸形、惡性癌症轉移瘤和三叉神經痛,都有不錯的效果、且安全性相當高,若病患年紀大或身體狀況不佳、不適合全身麻醉且腦瘤位置位於重要神經區等情形,可選擇此手術來治療顱內的深部危險病灶;目前健保有部分給付加馬刀手術,病患可透過醫院遞交書面申請、由健保局專案審查通過後,就能獲得健保給付。但國內目前對加馬刀的效果不甚瞭解、給付的標準也很模糊,透過潘教授本身5千多個病例證實加馬刀的確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潘醫師希望健保局能放寬標準,造福更多經濟有困難、且不適合開腦手術的患者。

腦瘤患者福音 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術治療

腦瘤患者福音 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術治療#加馬刀

8月中,一位來自印尼的女士,因為被醫師診斷罹患了AVM in the brain(腦部動靜脈血管畸型),擔心的她在網路上搜尋亞洲各地醫院的評價,結果搜尋到由西班牙最大的公共研究機構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 公布的世界前兩千家排名醫院,其中佛教慈濟醫院排名全球第四,同時也是全亞洲第一;受到鼓勵的她透過e-mail聯繫上花蓮慈院一般神經外科主任蘇泉發,並在八月十六日來到花蓮慈院接受加馬刀(Gamma Knife)手術治療,術後狀況良好,三天後已順利出院。蘇泉發主任表示,加馬刀被很多人稱之為「隔空取瘤」,累計至2011年7月底,已完成個案766多例。而這項技術能夠使許多腦腫瘤患者不需要打開顱骨,在單一療程中,利用201根加馬射線集中照射在顱內的特定腦瘤,如同太陽光的聚光點,使腦瘤接受極高的治療劑,而周圍組織接收的計量則減到最低,以達到治療腫瘤而不傷害腦組織的目的。目前包含如腦膜瘤、聽神經瘤、腦動靜脈畸形瘤、海綿竇腦血管瘤、腦下垂體瘤、轉移性腦瘤,以及各種邊緣清楚且直徑小於三公分的腦瘤,都可以運用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術治療。如果對於直徑超過三公分的腫瘤,若無法手術完全移除,可先手術將腫瘤體積變小,再接受加馬刀;對於已入侵血管或壓迫到腦幹的大腫瘤,為避免手術完全移除過程引發大出血的風險,同樣先以手術移除部分腫瘤使腫瘤體積變小,再施以加馬刀治療,都有很好的結果。延伸閱讀「加馬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59

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 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

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 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加馬刀

目前已發表的研究多屬調查與統計分析的性質。手機的電磁波是屬於非游離輻射,現今對於非游離輻射長期使用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所知極有限,相較對游離輻射(例如:X-射線)的了解要少得多。新店耕莘醫院放腫科謝忠志主任表示,腦瘤的症狀視其大小及位置而定。腦瘤症狀之產生,主要因為腦受頭顱骨的限制,為一空間受限的器官,當腫瘤在頭顱內生長時,會因壓迫腦組織或浸潤腦組織而產生症狀。也可能因為腫瘤周圍水腫腫脹而造成顱內壓力昇高,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若腫瘤影響到腦脊髓液的流通,使得腦室的水分滯積,則造成水腦導致症狀發生。但假如腦瘤長得很慢,初期往往沒有症狀。謝忠志舉例,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且可能在凌晨時分會特別痛。步態不穩、協調或平衡力變差。抽慉,或視覺障礙。頭暈、噁心、嘔吐。記憶力衰退、語言障礙、或性格改變。手、腳無力或感覺神經受損。上述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或是中樞神經的非腫瘤病變也可能導致這些症狀。謝忠志強調,這些症狀對身體猶如警訊,提示應儘速就醫,以查明病因。腦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全身性藥物治療。有時必須採取數種治療方式搭配使用的「多專科團隊醫療」。謝忠志說,腫瘤之治療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腫瘤之細胞型態、位置、大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參與治療的決定,以下是幾個可供討論的方向: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選擇,各方式的優缺點?治療的預期效果與病情預後如何?治療的可能的副作用?副作用產生時如何治療?接著簡介這幾種治療方式。外科手術:外科手術切除是腦瘤的主要治療方式。通常外科醫師會儘量切除腦瘤,但若腫瘤與重要腦組織相連或靠近時,外科醫師只能盡其力拿掉一部份腫瘤。部份切除可減少腫瘤體積而降低腦壓,並能減少後續的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程度。無法切除的腫瘤,可能會進行切片採樣,以便做詳細的細胞型態分析,以助於後續治療方式之選擇。有時切片是以穿刺採樣方式進行,醫師以特殊頭架配合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定腫瘤位置,然後在頭骨上穿出一小洞引導細針進入腫瘤,以此技術進行之切片術或治療稱之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乃是以高能輻射線造成癌細胞損傷使其死亡之治療法。經常用於摧毀手術無法切除之腫瘤或殺死術後殘餘之癌細胞,也用於不可能接受手術治療之病人。放射治療最常用的是以體外放射治療的設備,一天給予一次照射、每週五次,至於總劑量應給多少,則視不同病理型態、部位、年齡而異。針對某些範圍較小的特定腫瘤,可以採用單次或數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這種治療根據治療機器的型式廠牌不同,俗稱「加馬刀」、「電腦刀」等,其定位原理類似上述「立體定位」,但治療的工具是以放射線取代手術刀。全身性藥物治療:部分的原發惡性腦瘤,可能須要加上化學治療,如分化差的星狀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瘤等,但效益尚待評估。另外,臨床上最常見的腦部腫瘤,反而是由其他器官或組織轉移而至腦部的續發性腦瘤,此類腦瘤的治療除了腦部之外,也常合併其他器官的腫瘤,可能必須加上全身性的藥物治療。這些全身性的治療,針對腫瘤類型,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謝忠志提醒民眾,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因此藉由醫病雙向的溝通互動,「量身訂製」一套最妥切的治療方式,再使用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則可得到最佳的療效。延伸閱讀「腫瘤來源可分成」: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0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