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14歲少女半年前感冒後,咳嗽一直沒有痊癒,原先家人不以為意,以為是感冒導致的慢性咳嗽,不料近來1、2個禮拜女孩越來越容易沒精神、感到疲憊,甚至出現半夜低溫發燒、盜汗等情形,才將女孩送至醫院急診,經診斷後發現少女肺部出現發炎情況、再加上慢性咳嗽的症狀,懷疑是肺結核感染。肺結核縱盛食率低、但病情不易查覺 個案恐相互傳染為了謹慎起見,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沈靜芬立即安排女孩入住負壓隔離病房,並接受痰液化驗,經檢查確診為肺結核感染肺炎,而其周圍家人也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胸部X光檢查,後來發現有慢性咳嗽的爺爺也為肺結核感染;雖台灣例年來肺結核盛行率已逐漸下降(約0.11%),且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結核病控制標準(20歲以上人口盛行率0.14%),但結核病臨床表現多樣性、且診斷不易,縱使盛行率低,仍不容輕忽。肺結核診斷不易 且疫苗無法完全免疫 容易輕忽而傳染散布結核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且疾病發展過程緩慢,侵犯的器官不限於肺部,因此發病初期症狀常不明顯或不具特異性,使得診斷上更為困難;臨床上和少女相同的發病症狀,如咳嗽、體重減輕、倦怠、食欲不振、發燒等,甚至是胸痛、咳血,都有可能是其他慢性胸腔疾病的症狀,因此在診斷肺結核時,除了詳細病史評估、身體檢查外,還要在加上放射線學的變化,輔以實驗室檢驗,才算完整。雖然新生兒出生會接受卡介苗預防注射,但疫苗預防結核病的效果有限,且無法預防潛伏結核感染之再活化,只能夠降低兒童的結核性腦膜炎與散播性結核菌感染的發病率,並沒有辦法完全預防肺結核的發生。因此,民眾若出現慢性咳嗽及發燒的症狀,仍要及早求助醫師,接受檢查和定期追踪,以期早期診斷出可能的個案,並儘早讓感染個案接受治療,減少散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