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魚

吃海魚要當心!誤食毒魚恐四肢麻痺、呼吸困難

吃海魚要當心!誤食毒魚恐四肢麻痺、呼吸困難#毒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民眾們在吃魚要當心,日前在台南有2戶民眾向朋友購買俗稱土赤海的魚,並將它烹煮成味增魚湯,7人食用後,便陸續出現下痢、嘔吐、口喉麻痺感、心搏徐緩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所幸緊急就醫後症狀改善,目前已無大礙。對此,食藥署研究檢驗組陳惠芳組長表示,買衛生局將魚塊檢體寄送至食藥署進行檢驗,因該分切魚塊之檢體外觀已無法進行食材辨識,食藥署立即以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後,確認民眾誤食了容易累積毒素的大型魚類雙斑笛鯛 (Lutjanus bohar)而引發中毒。熱帶性海魚毒分布全身 即使高溫烹飪也不會被破壞雙斑笛鯛,又稱白斑笛鯛、海豚哥、紅魚曹、花臉等,是許多海岸國家重要之大型食用魚,最大體長可達90公分。一般小型熱帶珊瑚礁魚類攝食到有毒藻類後,毒素便開始在魚體中累積,再經由大魚吃小魚的食物鏈蓄積,因此魚體愈大,可能積累的毒素會愈高。熱帶性海魚毒可分布於魚體全身,但以肝臟及內臟的含量較高,主要毒素類型是脂溶性的雪卡毒,此毒素穩定性高,即使經過高溫加熱或烹煮也不會被破壞。若誤食含熱帶性海魚毒的魚類,會出現口腔和四肢麻痺、嘔吐、腹瀉、眩暈等腸胃及神經系統等症狀,嚴重時出現心搏徐緩及呼吸困難等病狀而危及生命。食用大型海魚 應先試吃確認無誤從魚體外觀、氣味或肉質無法分辨是否含有毒素,即便是同種的魚類,也會因從不同的海域所捕獲,導致魚體內所含的毒素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食藥署提醒民眾,切勿食用來路不明的魚類,且食用大型海魚時,應先試吃一、兩口,如果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須立即停止食用,以免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若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氰化鉀毒魚事件 衛生局派員注意流向

氰化鉀毒魚事件 衛生局派員注意流向#毒魚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嘉義市政府衛生局針對有關媒體刊載,海巡署在嘉義縣外傘頂洲潟湖區查獲使用氰化鉀毒魚事件,該批232公斤毒斃魚獲遭檢方現場查扣,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立即派員查察轄內傳統市場魚販、餐廳、超市賣場等計12家業者之魚貨來源及販售魚貨魚鰓顏色是否有異常鮮紅、杏仁味等情形,並於現場抽樣2件(赤鯧、赤翅)送驗,將持續針對市售魚貨等進行稽查抽驗監測工作,並將檢驗結果公布於衛生局網站,以確保民眾食用安全。氰化鉀是氰化氫的鉀鹽,屬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在工業上被用於珠寶的鍍金和拋光。這種化學物是無色或白色固體,外觀與糖相似,有杏仁味,易溶於水,其生理毒性極強,素有「毒中之毒」之稱,人體只要累積劑量0.05公克到0.3公克,就會造成呼吸衰竭、痙攣甚至死亡;輕者會有頭暈、噁心、心跳加速等不適感。嘉義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消費者,由於氰化物具苦杏仁味,建議民眾在選購魚隻時可以掀開魚鰓聞聞看有無杏仁味,留意魚鰓顏色是否有異常鮮紅狀,並應儘量避免食用魚內臟,以策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