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感

樂閱讀/享受親密 別讓依賴成了習慣

樂閱讀/享受親密 別讓依賴成了習慣#親密感

朋友是什麼?有人說:「就是你高興時想見的人,煩惱時想找的人,痛苦時想傾訴的人,得到對方幫助時不用說謝謝的人,打擾了不用說對不起的人,高升了不必改變稱呼的人。」 沒錯,朋友是可以一起打著傘在雨中漫步,是可以一起在海邊沙灘上追逐,是可以一起沉溺於某種興趣,在悲傷時陪你一起掉眼淚,有歡樂時和你一起傻傻的笑。正是如此,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但很可惜地,很多人都太習慣依賴朋友,因為可從其中得到好處,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而依賴心過重,不但給朋友添麻煩,還會喪失做人的自主性。記得還在雜誌社工作時,有次為了寫篇報導,因而認識一名年薪百萬的壽險業知名人士。年紀輕輕,才三十多歲的她,個性外向,相當健談,而且散發一股沉穩成熟的處事風格。交談下來,發現她的確是擅於交際的箇中高手,果然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瞭解其背景之後,還知道她是個慷慨的人,喜歡經常送禮物給朋友。對她來說,送禮等於是友情的標記,代表一份情誼的延續。不過據她自己表示,她以前對朋友好,心底總期盼她的禮物能帶來相對的回饋。雖然她努力想成為大家的好朋友,但長久以來卻總被朋友拒絕;雖然她將自己視為一個善解人意、熱心助人的朋友,卻嚴重形成朋友的包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她的個性太依賴人,讓很多認識她的朋友大感吃不消,於是紛紛走避。當時她不明白,為何無法用金錢買到別人的時間,更不曾發覺自己加諸在朋友身上的負擔。她只是希望能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所以頻繁地打電話或期待見到他們。結果,她的依賴心很快地嚇跑所有的朋友。後來求助專家協助,在專家的指導下,她把自己的依賴心轉變為關懷情,不但解決了困擾,還成為她成功的原動力。她說:「依賴是很不好的習慣,太依賴自己,容易變得膽怯,太依賴別人,會造成對方的負擔,所以能夠不依賴就不依賴。」 事實的確如此,依賴是情感交流上的障礙。很少人願意被纏繞的蔓藤緊緊地依附著,即使彼此擁有友誼、感情、事業的親密關係,還是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擁有屬於自己隱密的空間。雖然人與人之間在某些層面是互相依賴的,但過度依賴,只會破壞好不容易建立的感覺,導致雙方的感情破裂。只有不依賴朋友,不苛求朋友,才可享受到交友的快樂。心靈雋語/我們結交朋友的方法,應該是給他人好處,而不是向他人索取。這種友誼最為可靠。──修席底斯(本文作者/林慶昭)(摘自/懂得交朋友/出色文化出版)

現代人壓力好大 別輕忽憂鬱症狀

現代人壓力好大 別輕忽憂鬱症狀#親密感

根據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整個臺北市都會的心理衛生需求在持續增加。首先,臺北市身心障礙者人數自85年至99年底,由5萬7,441人增為11萬4,664人,其中慢性精神病人由4,709人,增為1萬3,976人(較98年增加328人);再加上失智症及自閉症,此三類增加人數,已躍居全市身心障礙者人口數前五名。依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門診量統計,已自85年10萬多人次,至99年底已逾15萬人次。上述的民眾需求也反映在臺北市的心理諮商所與心理治療所,近5年總數由8家倍增到16家,並有9家新開的私人精神科診所。雖然臺北市近兩三年的自殺率已經呈現逐步緩降的趨勢,或許處於極端壓力困擾狀態的民眾在減少,但民眾各自在生活中仍需要面對不同挑戰課題,憂鬱症防治仍是長期需要關注、持續推廣的重要工作。臺北市2011年憂鬱症篩檢日的重點,特別放在親子與老年人的關懷。根據臺北市衛生局99年校園普測(N=57,475人)結果顯示,家長如果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不足1小時,則其子女能夠感受到家長瞭解自己的比例僅約六成,但是每天被父母親陪伴長達1~3小時的青少年,有近九成都覺得自己被父母親瞭解並且有較佳的親密感,而親子間的瞭解程度愈高,子女的身心適應狀況愈良好,相對降低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在老年人方面,依據行政院衛生署之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各年齡層每十萬人口自殺粗死亡率,以65歲以上者之35.8人為最高,且當各年齡組自殺死亡率與上年比較均呈現減幅的狀況下,僅65歲以上年齡組反而增加5.6%。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更呼籲年長者因為比較不會去表達內在困擾與低落的情緒,建議民眾可以多利用「注意長者的生活起居作息」、「表達對長者的在乎和關心」及「協助長者尋求專業評估」等方式來協助身邊的長輩。進入21世紀的10年來,社會環境更加快速地變化;傳播工具更加多元發展,資訊腳步也變得愈來愈快速,世界形成「地球村」的同時,危機的影響也成為全球化,牽一髮動全身。我們所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多元,憂鬱症也成為現在人常見的現象,因此學習適時紓壓很重要,免得壓力累積下又出現憂鬱症的困擾。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憂鬱症防治協會等眾多單位,日前舉辦憂鬱症篩檢日活動,以「關懷長者、親子同樂抗憂鬱」為主題概念,強調藉由老、中、青三代的親子關係提升,進而關懷長者及青少年,來覺察其身心健康狀態及協助及早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