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特異抗原

攝護腺切除了 為何還是罹癌?!

攝護腺切除了 為何還是罹癌?!#攝護腺特異抗原

兩年前做過攝護腺肥大手術的張先生,最近突然發現有血尿現象,心中暗覺不妙的他,立即到醫院就醫,原本以為可能是膀胱發炎或尿道感染,不料檢查結果竟然罹患初期攝護腺癌。張先生滿臉困惑地問,「為何我割了攝護腺,還會罹癌?」阮綜合醫院泌尿科蔡秉儒醫師表示,所謂的攝護腺肥大手術,只是刮除肥大的腺體,莢膜上仍有著攝護腺,而並不是將攝護腺切除一勞永逸,因此不管有沒有割過攝護腺,五十歲以上男性,應該每年做一次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及肛門指診的追蹤,針對於攝護腺癌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蔡秉儒醫師說,造成攝護腺肥大的原因相當複雜,無法以單一因素說明,最可能的原因與體內荷爾蒙變化有關。常見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包括排尿困難、解尿不完全、頻尿、尿流中斷、尿急、尿流細小、夜尿等情況。目前醫學上所說的攝護腺手術,其實只是刮除肥大的腺體,攝護腺的莢膜依然存在,莢膜上殘存的攝護腺,隨時間在荷爾蒙的作用下,仍會持續肥大,甚至有癌變的可能。蔡秉儒醫師指出,年紀愈大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愈大,從經驗上分析,八十歲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風險高達八成,愈年輕罹患,惡性度愈高。若癌細胞侵犯到尿道時,會產生頻尿、夜尿、尿急、尿流細小、尿道疼痛和血尿等症狀;要是轉移到腰椎骨時,就會引起腰背疼痛及神經痛。因此,即使曾經做過攝護腺肥大手術,都不能掉以輕心,以為自己已經免除後患。蔡秉儒醫師說,攝護腺癌和雄性素(賀爾蒙的一種)有關,男性最好不吃刺激雄性素的壯陽藥,以免增加罹癌風險,平時若要保養,可吃茄紅素、抗氧化劑等替代,並要多喝水。

電腦刀治攝護腺癌 大幅降低副作用

電腦刀治攝護腺癌 大幅降低副作用#攝護腺特異抗原

對於早期攝護腺治療,進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或採用傳統放射治療,都有不錯的治療結果。但其產生的副作用亦不少,手術可能造成性無能或大小便失禁,其中放射線可能造成出血性膀胱炎或腸炎,因此讓病患躊躇或拒絕進一步治療。而另外採取觀察或荷爾蒙治療,但效果較差且復發性較高。為了改善上述這些治療的併發症,很多新式療法應運而生。第四代新式電腦刀(CyberKnife)用來治療攝護腺癌,將精密輕巧的六百萬伏特直線加速器架設於電腦操控精準的機械手臂上,系統中配備有獨家專利唯一利用身體骨骼結構作為定位參考基準的目標定位系統。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任沈坤宏指出,由二部診斷用 X 光顯影偵測儀,監測病人的移動,影像導引軟體有如巡弋導向飛彈般,能依病人的輕微移動隨時修正機械手臂位置與定位目標的調整、校正,自動追蹤,可確保放射線能準確將劑量由三度空間以1,560個以上的方向投射至腫瘤細胞,投射至腫瘤目標,減低病人正常組織器官之傷害,在先進的解剖結構影像導引下,無須使用侵入式頭架或體架,可精準地將放射線劑量投射至體內,治療時誤差小於0.1公分。沈坤宏說,電腦刀治療是屬於「治癒性」的放射線手術,它結合了放射治療的不侵入性及開刀手術的高準確度兩項優點,最重要的是還可大幅降低副作用的產生,是目前攝護腺癌患者的更佳選擇之一。

抽血指診雙管齊下 攝護腺癌無所遁形

抽血指診雙管齊下 攝護腺癌無所遁形#攝護腺特異抗原

您以為抽血驗攝護腺癌,數值呈現正常就沒問題嗎?時常有攝護腺癌患者會說,明明有罹癌為什麼沒有驗到!台中榮總泌尿科陳卷書醫師表示,數值可能受年齡、疾病及其他因素影響,因此正常值不代表沒有罹癌,最好的篩檢方式,除了抽血驗指數外,應定期接受肛門指診,這樣才能算是完整的攝護腺癌檢查。陳卷書醫師說明,曾經有一位71歲伯伯因性功能障礙至醫院求診,入院後經醫師完整檢查,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數據為3.3 ng/ml,低於參考值4.0 ng/ml,結果呈現正常,卻在進行肛門指診後發現左葉攝護腺有硬塊,經手術切除腫瘤後證實為第三期攝護腺癌。所以建議男性們,除了定期篩檢PSA指數外,每1-2年應該至泌尿科進行肛門指診檢查。根據衛生署公布的男性10大癌症死因,攝護腺癌位居第七位,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跡象,而由於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PSA指數也普遍被列入自費健康檢查的項目之一,因此有不少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痊癒的病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通常都以外科切除或放射線治療為主;此外,也逐漸發展出低侵襲性的治療方式,經臨床證實其效果相當於傳統手術,尤其以冷凍刀與海福刀微創標靶系統最為知名。陳醫師說明,以海福刀微創標靶系統為例,治療方式是利用探頭進入直腸靠近攝護腺後,透過智慧型機械手臂標靶定位,經電腦精密運算,準確的將高能量的超音波聚焦於患部,使治療區塊內組織於短時間內增溫至攝氏85度以上,造成腫瘤快速凝固壞死,此方式能避免對神經的傷害,術後尿失禁的風險較低,同時免除手術可能造成的大量出血及傷口感染等問題,但並非每一位病人都可選擇這類低侵襲性的治療,目前僅適用在第一、二期的早期患者。低侵襲性的治療方式都需自費,但針對年紀大有麻醉上及出血的風險、心臟或肺部功能不好的患者,建議可以使用這類治療方式,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機會。陳醫師叮嚀,沒有家族史的50歲以上男性,每1-2年需定期至醫院泌尿科進行指診及抽血檢查,但若有家族病史則須提早至45歲。醫師也呼籲,平時若出現排尿困難、血尿、勃起障礙等症狀,建議應立即求診進行診斷,以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評估優缺點

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評估優缺點#攝護腺特異抗原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指出,臨床上,某些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終其一生也不會出現臨床症狀,而攝護腺癌治療常發生性功能降低、泌尿問題及其他副作用,反造成患者極大困擾。且現有證據尚不足以確定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檢查對提供攝護腺癌篩檢是否利大於弊。所以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呼籲,民眾在做檢查前需充分瞭解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目前主要的攝護腺癌篩檢方式為攝護腺特異抗原及肛門指診二種。PSA數值愈高表示攝護腺愈可能有問題,但PSA數值會受到年齡、種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感染、某些醫療程序的因素影響數值。而肛門指診為僅能碰觸到局部的攝護腺是否有硬塊或結節的現象,容易遺漏較小的腫瘤病灶。針對PSA廣泛篩檢攝護腺癌是否能降低死亡率的議題,2009年美國追蹤1993至2001年76,693位55~74歲男性發現,篩檢組每年每萬人有2人死於攝護腺癌,而控制組則是每年每萬人有1.7人,結果發現PSA檢查並無法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且兩組總死亡率也沒有差距。而2009年歐洲研究針對90年代182,000位50~74歲男性的研究結果則顯示,追蹤8年後,攝護腺癌死亡率在有做PSA這組下降20%,不過總死亡率並沒有差異,但發現有伴隨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的問題,其中在篩檢組估計約有50%有過度診斷情形。2011年瑞典針對1987年9,026位50~69歲男性之臨床試驗研究,追蹤20年後結果亦發現篩檢組及控制組的死亡率沒有差異。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目前尚未有充分證據說明執行攝護腺癌篩檢可以降低死亡率,且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治療經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會引起中等至重度的傷害,如陽萎、尿失禁、腸功能損傷或死亡,因此,建議民眾在做檢查前需充分瞭解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做PSA篩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