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間質瘤

長期腸胃不舒服 恐罹腸胃道間質瘤

長期腸胃不舒服 恐罹腸胃道間質瘤#腸胃道間質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腸胃道間質基瘤是十多年來,因分子病理學診斷上的進步而瞭解的一個新進展的疾病,因其無好發族群,也沒有特殊症狀表徵,甚至無症狀的比例也相當多,過去被發現時通常已是末期。成大醫院腸胃肝膽外科沈延盛醫師表示,目前腸胃道間質基瘤發生原因尚未明確,但可從基因檢測知道85%的腫瘤有細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基因突變 (Kit gene mutation),好發年齡為55至65歲,男女比大約一比一,呼籲民眾若有長期腸胃不舒服者應提早就醫,排除腸胃道間質瘤的可能。症狀表現不一 常與其他疾病搞混腸胃道間質基瘤不同於肺癌、乳癌等屬於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沈延盛醫師說明,腸胃道間質基瘤是屬於長在肌肉層的惡性腫瘤,好發部位在腸胃道,因此被稱之為腸胃道間質基瘤。然而,因為腸胃道間質基瘤沒有明確的症狀表現,端看腫瘤生長位置及大小而有不同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搞混。沈延盛醫師舉個例子,若腸胃道間質基瘤往腸腔內長,病患就很容易有腹部脹氣、便秘及腸道阻塞的問題;若長在胃賁門部,症狀表現就可能會吃不下、想吐;若長在十二指腸時,就容易胃脹等;也因此,腸胃道間質基瘤的診斷很容易被誤診為胃癌或是大腸癌。尤其許多腸胃道間質瘤患者完全沒症狀,直到腫瘤壓迫到身體其他器官,才產生局部疼痛、食欲不振、噁心等,此時腫瘤已相當大,且多已轉移。  標靶藥物治療控制率可達8成目前治療腸胃道間質基瘤有兩種方式,分別是手術及標靶藥物治療。沈延盛醫師說明,針對初期的腫瘤,治療方式直接開刀手術切除,多半可治癒,除非是腫瘤長在食道賁門交接處,胰十二指腸或直肛部,為避免大量切除器官,這時就可先使用標靶藥物,讓腫瘤變小後再予以切除;而針對已經轉移的腫瘤治療,多半以標靶藥物為主,控制腫瘤生長後再視情況切除。至於標靶藥物治療的成效如何?沈延盛醫師解釋,健保補助的第一代標靶藥物,作用機轉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控制率可達到8成;而針對抑制血管增生的第二代標靶藥物舒癌特,雖然副作用較大(手腳潰爛、嘴潰爛、較容易累),但整體控制率也可達到5成,有些病患甚至可控至長達12、13年後才復發。雖然腸胃道間質基瘤的發生率並不高,且透過非侵入性檢測很難檢查出來,但沈延盛醫師表示,以電腦斷層等較高階的檢查儀器能大幅提高腸胃道間質基瘤的檢出率,讓更多此類病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醒民眾,應定期進行腸胃道健康檢查,若常有腸胃道不適的狀況也要立即求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別混淆!腸胃道間質瘤與一般胃癌大不同

別混淆!腸胃道間質瘤與一般胃癌大不同#腸胃道間質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癌、大腸癌是好發於腸胃道的癌症讓人聞之色變,但是你聽過「腸胃道間質瘤」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近幾年罹患腸胃道基質瘤的患者,每年約新增200~300個病例。雖然腸胃道間質瘤也是好發於腸胃道的惡性腫瘤,但卻跟一般我們所認知的胃癌、腸癌大不相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醫師表示,民眾可能會將腸胃道間質基瘤與胃癌混淆,但這兩種癌症的好發部位、診斷與治療方式都不相同。腸胃道間質基瘤主要是發生在腸胃道黏膜下層或肌肉層;胃癌則主要發生在胃黏膜細胞,治療方式上,胃癌容易發生淋巴轉移,因此多半需要配合淋巴廓清術,且需配合化學治療,而腸胃道基質瘤主要的治療方式則是切除病灶及使用標靶藥物。年齡越小 多發性機率越高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又稱腸胃道基質瘤,常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男女罹病比例相當,一旦確診為腸胃道間質基癌,多半為惡性腫瘤。葉醫師進一步說明,主要又分為兒童型(18歲以下)與成人型,呈現的型態完全不同,在兒童身上發生的腸胃道間質瘤容易出現多發性的症狀,因此民眾必須把握治療時機、積極追蹤病情才能夠獲得控制。腸胃道基質瘤病灶的部位分布廣,從食道、胃、小腸、大腸至直腸等都可能出現,位於胃的腸胃道基質瘤比例約佔50%;小腸約佔25%;食道、直腸約15%;大腸則佔10%,其中位於腸的腸胃道基質瘤復發風險相對較高。十多年之前,若患者切除腫瘤後發生復發,存活率平均只有一年,但如今在標靶藥物的治療下,許多病人的存活率都能提升到七年以上。標靶藥物切忌亂停藥 定期追蹤高復發風險葉俊男醫師指出,腸胃道基質瘤與一般癌症較為不同,非一般所認為飲食、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而且進行化療的效果不大,採用切除腫瘤後給予標靶藥物的治療方式,主要的標靶藥物為基利克(Glivec)及紓癌特(Sutent)兩種,50%的的患者在服用第一線標靶藥物能阻止癌細胞生長或惡化轉移,服用的30天內能降低癌細胞的活性,其併發症、副作用較緩和,可能會出現輕微的水腫或腸胃道症狀。若是第一線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時,則施以第二線標靶藥物紓癌特,民眾服用標靶藥物切忌私自調藥或停藥,許多民眾因擔心吃西藥而轉尋求中醫或中藥,葉醫師表示,中藥可以用來強身或補給體力,但不宜用來代替正規的治療。腸胃道基質瘤追蹤復發較為困難,不像其他的癌症可以透過癌症抗原指數檢查,因此,追蹤主要病變的癌細胞C-KIT需要不斷利用電腦斷層掃描來追蹤,醫師會透過檢查結果及病理報告來評估患者復發的風險,低復發風險者需一年做一次電腦斷層,而高復發風險者前三年每3至6個月需要追蹤一次。民眾若經醫師診斷為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葉俊男醫師提醒患者定期追蹤、依循醫師指示確實服藥,別讓癌症成為生命中的絆腳石!

認清腸胃道間質瘤非胃癌 病友就醫配合度是治癒關鍵

認清腸胃道間質瘤非胃癌 病友就醫配合度是治癒關鍵#腸胃道間質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聽到腸胃道有惡性腫瘤時,大家會直觀地認為是常見的胃癌、大腸癌,但您可能不知道有一種惡性腫瘤稱為「 腸胃道間質瘤」(簡稱GIST),常因症狀不明確而延誤診斷及正確治療的時機。目前因為醫界對於 GIST 有較正確而深入的了解,當有反覆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時,應與醫生詳細的溝通,且需服用特別藥物控制時,要耐心不間斷地配合,才是提升治癒效果的最佳良方。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蕭吉晃主任說明,曾有位70多歲的伯伯,先被判定為胃癌轉移,因為腫瘤位在胃及小腸附近,可藉由按壓摸到上腹處有硬塊,但經開刀過後,仍舊未改善,腸胃還出現阻塞的症狀,後來經由病理報告的確認, 患者係得了「腸胃道間質瘤」,服藥後才明顯改善。一般所熟知的胃癌、大腸癌病發於上皮,會造成器官的阻塞及疼痛出血。然而,間質瘤是在腸胃組織第二層之平滑肌層裡的惡性腫瘤,目前認為是因為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的疾病,局部症狀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且早期也不易轉移到腹腔內其他器官,又較少轉移至淋巴結,當傳統的胃鏡檢查不出結果,卻又時常輕微悶痛、消化不良而困擾您的時候,或許就得小心,可能是「腸胃道間質瘤」在搞鬼了!蕭吉晃主任表示, GIST目前以開刀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蕭主任說明,治療首要追求治癒,當以開刀切除腫瘤為主要醫治的方式,間質瘤越小時,開刀後復發的機率也相對降低,萬一不幸術後復發轉移,則需要藥物治療。所幸近十年的藥物學進展神速,目前已有兩種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一種是抑制C-KIT及CD117突變的基利克,另一種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紓癌特,此兩種藥物治療不僅能使部分腫瘤縮小,且能使其生長活性變低,是GIST腫瘤治療重要的里程碑。蕭主任補充,基利克與紓癌特的作用機轉不同,造成的副作用也不一樣。第一線使用基利克約八至九成病患對藥物有良好反應,可能會出現眼皮、眼周水腫及腹膜積水等副作用,平均有效控制GIST的時間可長達四至五年。一旦患者開始對基利克產生抗藥性,可轉而使用第二線紓癌特,將能更廣泛性抑制復發的腫瘤。無論是家人及病患都應該保持正面的心態,耐心配合醫生的叮囑,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的治療,仍然會有良好的治療成績。

認清腸胃道間質瘤非胃癌 病友就醫配合度是治癒關鍵

認清腸胃道間質瘤非胃癌 病友就醫配合度是治癒關鍵#腸胃道間質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聽到腸胃道有惡性腫瘤時,大家會直觀地認為是常見的胃癌、大腸癌,但您可能不知道有一種 惡性腫瘤稱為「 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常因症狀不明確而延誤診斷及正確治療的時機。目前因為醫界對於 GIST 有較 正確 而深入的了解,當有反覆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時,應與醫生詳細的溝通,經由正確診療,特別是當需要服用特別藥物控制時,需要耐心及不間斷地配合,才是提升治癒效果的最佳良方。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蕭吉晃主任即有多個案例可以說明正確診療的重要性。曾有位70多歲的伯伯,先被判定為胃癌轉移,因為腫瘤位在胃及小腸附近,可藉由按壓摸到上腹處有硬塊,但經開刀過後,仍舊未改善,腸胃出現阻塞的症狀,造成無法進食及上腹時常劇痛的現象,但經由病理報告的確認, 患者係得了「腸胃道間質瘤」,服藥後才明顯改善。一般所熟知的胃癌、大腸癌病發於上皮(亦稱為上皮癌),會造成器官的阻塞及疼痛出血,常在體重急速減輕或腸胃道出血等不適症出現時才發現。然而,間質瘤是在腸胃組織第二層之平滑肌層裡的惡性腫瘤,目前認為是因為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卡哈爾)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的疾病,由於來自於人體的結締組織,可能對於腸胃蠕動並未造成影響,局部症狀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且早期也不易轉移到腹腔內 其他器官,又較少轉移至 淋巴結,當傳統的胃鏡檢查不出結果,卻又時常輕微悶痛、消化不良而困擾您的時候,或許就得小心,可能是「腸胃道間質瘤」在搞鬼了!蕭吉晃主任表示,由於腸胃道腫瘤較不適合栓塞, 化學治療及放射線的治療效果有限,GIST目前以開刀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蕭主任說明,治療首要追求治癒,當以開刀切除腫瘤為主要醫治的方式,間質瘤越小時,開刀後復發的機率也相對降低,萬一不幸術後復發轉移,則需要藥物治療。所幸近十年的藥物學進展神速,目前已有兩種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一種是抑制C-KIT及CD117突變且有療效明確的基利克,另一種是藉由抑制多種酪胺酸激酶的磷酸化,及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紓癌特,此兩種藥物治療不僅能使部分腫瘤縮小,且能使其生長活性變低,使之處於休眠或沒有代謝活性的狀態,是GIST腫瘤治療重要的里程碑。蕭主任補充說,基利克與紓癌特的作用機轉不同,造成的副作用也不一樣。第一線使用基利克約八至九成病患對藥物有良好反應,可能會出現眼皮、眼周水腫及腹膜積水等副作用,平均有效控制GIST的時間可長達四至五年。一旦患者開始對基利克產生抗藥性,傳統作法是將基利克的劑量增強至800毫克,但副作用亦相對提高,且效果也不明顯。而今使用第二線紓癌特,將能更廣泛性抑制復發的腫瘤。紓癌特的副作用以皮膚、手足症候群及口腔黏膜的破損等現象為主,病患需費心思來照應生活之品質,可使用輔助性塗劑、乳液於局部皮膚,鞋襪穿戴特別保護,盡量避免食用較刺激性的食物,減少口腔破皮以免細菌感染,療效可增加八至九個月以上。醫師強調,現在分子醫學的進展越來越快,患者切莫諱疾忌醫,受到過去癌症難以治癒的不好印象干擾,積極面對治療的副作用,不要輕言放棄,一旦不規則用藥,癌細胞的抗藥性將急速衍生,之前對抗病魔的努力將化為烏有。蕭主任說明,第二線紓癌特療效強,也會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發生,但由於第二線藥物的出現,可說對積極性的病人是一大鼓舞;基利克如同"先發投手",後面有優秀的"中繼及救援投手"—紓癌特,不僅可以增加信心,使得GIST病患在整個使用口服的藥物過程中,更能提升病患的配合度。無論是家人及病患都應該保持正面的心態,耐心配合醫生的叮囑,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的治療,仍然會有良好的治療成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