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環保署與國際同步關注飲用水中新興污染物對人體的健康風險,101年度委託臺灣大學針對國人生活中常用藥品及個人保健用品,調查17種新興污染物在飲用水中的濃度,結果顯示清水中13種物質未被檢驗出,另4種物質雖有檢驗出,但濃度極低,評估對人體的健康效應可以忽略,請民眾安心。環保署說明,所謂新興污染物指人為合成或天然產生,可能對人體健康或環境生態造成損害,但沒有完整調查、評估或監測資料,國際普遍尚未列管的物質。隨著檢測技術開發與進步,目前已可分析到奈克(10億分之1克)等級之極低濃度,為保障國人飲用水安全,101年度以國人生活中常用藥品及個人保健用品為主要範疇,篩選世界衛生組織、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澳洲等高度關切,且國內環境較可能存在的新興污染物計17種,檢測自來水清水及原水中的濃度。17種物質包括6種鎮痛解熱劑、3種抗生素、1種荷爾蒙作用類似物、2種防曬劑、1種驅蟲劑及4種美容保健用品 。環保署指出,17種物質經一年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清水中13種物質未被檢驗出,另4種物質雖有檢驗出,但濃度極低,其中1種濃度低於定量極限(指雖有檢出但濃度極低無法定量),另3種含量介於未檢出至數十奈克/公升之間;另原水中計9種物質未檢出,另8種物質雖有檢出,其中2種低於定量極限,另6種含量介於未檢出至數十奈克/公升之間,濃度相當低,民眾可放心。環保署表示,各國水體環境中出現極微量物質並不罕見,但一般由於濃度極低,對人體健康不致構成危害。環保署表示,未來將持續針對飲用水中國際列管但國內尚未列管物質及其它新興污染物,持續調查研究,以確保飲用水安全。環保署補充,由101年度績效考評成績顯見各地方皆有很大的進步,希望在業務執行上,地方間能多互相學習及意見交流,勉勵今年度再爭取更好的成績,共同為國內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改善及管理工作努力,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土壤及地下水技術及相關資訊之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