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症

小兒麻痺症照護需耐心:中醫調理、復健練習助改善

小兒麻痺症照護需耐心:中醫調理、復健練習助改善#小兒麻痺症

小兒麻痺症完整病名為脊髓灰質炎,由小兒麻痺症病毒引起,急性期病發期有發燒、頭痛、嘔吐、腹瀉、頸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輕微症狀,大多數兩周內可以完全復原,少數產生後遺症的會出現漸進式肌肉萎縮症,肌肉質量下降,感覺疼痛和疲勞,進行日常活動的能力下降,四肢及肺部功能衰減尤其明顯。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祥師表示中醫典籍將小兒麻痺症歸屬於「五遲」、「五軟」、「五硬」等範疇,五遲指立遲、行遲、齒遲、髮遲、語遲;五軟者,則頭項手足口肉皆軟軟;五硬指手硬、腳硬、腰硬、肉硬、頸硬。由於經常於兒童時期造成後遺症,周大翔中醫師將此症候群的病因歸屬於「先天稟賦不足」。主要常見兩類證型為「肝強脾虛」、及「肝腎虧虛」,治療上針對肝、脾、腎三臟腑調整氣血平衡。 肝強脾虛型主要表現出肢體痙攣、僵硬、動作失調產生的運動模式障礙,中醫治療採「健脾柔肝」治則處置,常見用方有抑肝散、柴胡疏肝湯、天麻鉤藤散等,常見藥物包含柴胡、白芍、鉤藤、石決明等,以健脾為主作為補益虛損的基礎下,疏肝柔肝來舒緩神經安定性及肌筋膜過度僵硬。 肝腎虧虛型主要表現出肌肉無力、動作發展遲緩、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生長發展無法前進,中醫治療採「補益肝腎氣血」治則處置,常見用方有六味地黃丸、人參養榮湯、左歸丸、歸脾湯等,常見藥物包含熟地、生地、黃耆、黨參、枸杞、當歸等,透過補養肝腎氣血養足先天氣血虧損來建立後天發展的營養物質吸收轉化。 周大祥中醫師建議小兒麻痺復健穴位: 百會穴:屬督脈,為手足少陽、足太陽、足厥陰之會,穴在頭頂,為一身之宗,百神所會。具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功效。每日早晨起床按壓15~20分鐘可以喚醒全身氣血啟動,強化全身經脈疏通之效。 四神聰穴:位於顛頂屬於奇穴,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去一寸處,共計四穴。具頭痛,眩暈,癲狂,癇症,失眠,健忘,中風,震顫麻痹,腦炎後遺症,內耳眩暈症等功效。中醫治療經常使用四神聰搭配百會穴來強化諸身氣血活絡,能增加百會穴疏通氣血療效,每日早晨起床搭配百會穴按壓15~20分鐘加強療效。 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 ,位於足底,足少陰脈氣由此而上,如泉水涌出,具鼓動腎氣、開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等功效,每日按壓15~20分鐘可以強化投足經絡連貫疏通之效,每日足浴搭配按壓百會及四神聰穴15~20分鐘也具加強功效。 小兒麻痺復健茶飲: 炒白芍5g,川芎1g,何首烏5g,葛根5g,枸杞5g,甘草3g,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芍藥甘草湯來舒緩肌肉筋膜及降低神經亢奮性,搭配葛根疏通項背部筋絡,何首烏及枸杞濡養肝腎氣血作為基礎,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舒筋柔肝養肝腎之效。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小兒麻痺症照護需要耐心及毅力,中醫治療透過用藥補益先天不足氣血外,透過針灸疏通筋絡及調節神經安定性,照護者也需要陪同患者復健練習逐漸缺失的動作機能,並適度透過脊椎按摩術及穴位按壓來幫助其恢復周身氣血運行。

東地中海及非洲 為小兒麻痺症危險區

東地中海及非洲 為小兒麻痺症危險區#小兒麻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27日宣布東南亞區署為小兒麻痺症根除地區,是自1988年推動全球根除小兒麻痺症計畫以來,繼美洲、西太平洋、歐洲區署後,第4個達成根除目標的地區。但惟有疾病管制署還是要提醒各位民眾,在全球根除之前,仍有疾病傳播的風險,應按時攜幼兒完成預防接種,若要前往流行地區,也應提前評估接種疫苗。巴基斯坦、阿富汗、奈及利亞未解除警報現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奈及利亞等3國的疫情,仍未有效控制,並持續透過頻繁的國際交流傳播至鄰近多國,本年病例數為去年同期的3倍,情勢極為嚴峻,此3國所在地為東地中海區署及非洲區署尚未被宣布根除。而臺灣所在西太平洋區雖已於2000年由WHO公告為根除地區,但仍無法免除病毒進入國內的風險,提醒民眾應按時接種疫苗,以維持高疫苗接種率,可遏止病毒傳播。小兒麻痺症 超過95%的症狀不明顯小兒麻痺症由小兒麻痺病毒所引起,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染,感染者在暴露病毒36小時後可在咽喉分泌物中檢測到病毒,72小時後即可透過糞便排放病毒,時間長達3~6週,傳染力極強,且由於超過95%以上的感染者症狀不明顯或無症狀,僅小於1%會出現麻痺症狀。疾管署也呼籲,若未完成接種小兒麻痺疫苗的幼兒,應避免隨行前往小兒麻痺流行地區,也建議民眾可於出發前2~4週,可至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