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檢查

心臟長腫瘤? 磁振造影看得更清楚

心臟長腫瘤? 磁振造影看得更清楚#心臟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綜合報導)民眾若覺得心悸、胸悶,通常會到醫院照心臟超音波。只要發現有異物,常會以為是心臟長腫瘤、要動大刀。其實心臟腫瘤相當少見,但是礙於心臟超音波技術限制,無法進一步確認病因,導致誤判。三軍總醫院日前以磁振造影成功排除兩案例的誤診,僅靠小手術便治癒病患的心臟問題。更準確判斷病因 可省開大刀風險一名70歲老太太,有心悸與胸痛問題,照過心臟超音波之後,發現左心房疑似有一塊腫瘤,但因腫瘤位置不易觀察,醫師建議使用磁振造影進一步掃描。檢查過後,發現老太太心臟的異物並非腫瘤,而是橫膈膜疝氣,把部分腸胃道吸進胸腔之內,與左心房重疊。後經胸腔外科診治,術後老太太恢復狀況良好。另外一例是30歲的年輕人,經磁振造影之後,發現病因是心包膜脂肪瘤,經開胸手術治療,恢復狀況也佳。三總表示,由於心臟超音波使用方便、快速,常作為第一線的心臟疾病評估工具,但是因為準確度會受限於醫師技術與病患的身體構造,會造成影像死角。磁振造影的檢查方式耗時,需要病患高度配合,但檢查範圍廣,可涵蓋整個心肺區域,且不受限於醫師技術與病患身體構造,適用於進一步檢查。

產前胎兒心臟檢查 不讓寶貝「斷了氣」

產前胎兒心臟檢查 不讓寶貝「斷了氣」#心臟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產前除了做例行性產檢外,務必找專業的醫師做精細的「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以確保腹中胎兒健康,而能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動脈閉鎖症,胎兒在娘胎中隨時可能「斷了氣」,一出生也會立即發生缺氧、發紺症狀,80%的病嬰在一歲內會死亡,臨床治療發現,愈早治療,預後愈好,尤其在肺動脈瓣膜還未「長硬」前,可以心導管擴張術「打通」,省去實施手術矯正的麻煩。陳媽媽懷孕9個月,進行例行性產前檢查時,意外發現胎兒心臟異常,而轉介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由先天性心臟病科陳豐霖主任做精細的「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胎兒罹患「肺動脈閉鎖症」,經陳醫師安排下,於胎兒40週時剖腹生產,莛莛出生24小時,即接受心導管擴張術,手術非常成功,並在醫療團隊用心呵護之下,復原情況相當快,十天後出院,情況一切良好,只需定期回診追蹤,就像正常孩子一樣。陳媽媽回想當時得知胎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雖難過不捨但換個角度想,真是不幸中的大幸,能即早發現胎兒心臟異常,提前接受治療挽救小小生命,比起患有同症的小朋友幸運多了。其實陳媽媽朋友的小孩同樣患有肺動脈閉鎖症,因未即時發現及治療,三個月大時因哭鬧發現嘴唇、手指發紫,緊急送醫才得知患有心臟疾病,經開刀手術治療,雖保住性命但已造成右半身肌肉萎縮,延誤就醫造成的遺憾,呼天也無奈,徒留一個母親一生的痛楚與全家人無可奈何的苦楚。陳豐霖主任表示,在確定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動脈閉鎖症,嬰兒出生後會有發生缺氧、發紺現象,必須接受手術或心導管治療,否則80%的病嬰一歲內將有死亡的危險。而36至40週的嬰兒,在分娩出生後的24小時,即接受完整心導管擴張術,困難度高但以後只要定期追蹤,也可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成長茁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