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今年5月起至今,台灣已發生5起重大食品安全風波,如毒澱粉事件、過期工業用原料違法添加至食品、胖達人香精風波、山水米以劣質米偽賣販售等,曾幾何時國人引以為傲的「MADE IN TAIWAN」,變成了黑心商品的代名詞?!為此,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將於16、17日舉辦為期兩天的「食管法修正後的食品安全再出發」研討會,希望能為台灣食品安全問題把脈、替消費者找回信心。研討會將邀請衛生福利部、行政院農委會、行政院消保處等行政主管機關、司法立法機關(法務部、立法院等)、學術界及產業界,以及關心此議題的各界社會人士,一起深入研討,從台灣食品安全管理上的盲點與缺失、食品標示、檢驗制度的檢討、各主管機關的行政管理、食安事件中法律問題等層面進行討論,彙整具體可行的建議,供政府單位與產業界參考。業者、行政機關雙面進行檢討 提供消費者知的權利一連串的食品業者使用問題原料、食品認證把關不嚴、宣稱不實等問題,讓台灣食品危機震撼彈一枚接一枚,不只消費者心慌意亂、更炸得政府有關單位措手不及。從上述食安事件可以發現,台灣向來足以為傲的食品產業,其實對於食品衛生與安全管理,打從生產源頭開始的每一個環節,都存有產業道德淪喪、紀律敗壞、依法行政意志薄弱與執法不力的種種重大缺失,亟待整頓與改善。消費者面,從接連的食安問題事件觀察,所謂老字號、大廠牌、通過認證的商品並非百分之百品質保證,造成消費者人心惶惶,面對市售琳瑯滿目的食品不知從何下手,更擔心「毒從口入」,消費者「知的權益」與「食的安全」面臨蕩然無存的危機。在政府相關單位與司法體系方面,近來重大食安問題都是已經存在一段時間才被發現,表示政府機關在抽驗商品、對食品原料供應商的管理與查驗之責等工作,未能全面落實,才讓台灣充斥食品危害。因此消基會特舉辦研討會,擬出具體可行的建議,讓產業、官方、消費者有法可據,提升台灣的食安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