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一走路就喘、加上嚴重水腫與每天拉肚子,1名長期飽受風濕性心臟病之苦的60多歲阿嬤,卻因擔心開刀而一再逃避,拖到最後終於決定面對現實,幸運的是,雖然阿嬤心臟衰竭症狀嚴重,但左心室收縮力還好,經過心臟瓣膜置換後,多年的病狀解除,經過半年的追蹤,讓醫師終於鬆了一口氣。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兼華表示,阿嬤在年輕時就出現胸悶的典型症狀,後來逐步到嚴重左心二尖瓣閉鎖不全與狹窄,右心的三尖瓣也有嚴重閉鎖不全的問題,拖了好幾十年,就靠著吃藥來勉強控制,因為擔心手術的風險,阿嬤甘願忍耐著日常欠佳的生活品質,當轉診到大林慈濟醫院時,先由心臟內科醫師調整用藥,緩和了喘與水腫的症狀,一直到去年六月過完端午節才終於下定決心開刀。張兼華醫師指出,雖然擔心阿嬤再不手術可能會錯過最後治療的時機,但經過大半年的營養與藥物調整,卻也有助於降低手術的風險與改善預後,在阿嬤點頭後,為她左心室的二尖瓣換上豬的瓣膜,右心則進行三尖瓣的修補與心律不整的燒灼術,最終阿嬤心裡想的「生死有命」以喜劇收場,術後幾個月的休養下,阿嬤人不喘、腳不腫,也不再有每天拉肚子的困擾。隨著公共衛生條件的改善,因感染鏈球菌而導致的風濕性心臟病已不多見,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張兼華醫師說,病人在幼年感染鏈球菌,大約在二三十年後發病,因病程通常較快,很快造成心臟衰竭而必需趕緊手術,因此過去聽到二、三十多歲的病人開心臟瓣膜手術,一定是風濕性心臟病,而近來又有增多的趨勢,且通常是外籍配偶,應該是與幼時生長的環境衛生條件不佳有關,而這位阿嬤早該在十多年前進行手術。醫界常這麼形容,只要活得夠久,風濕性心臟病人就會遇到開刀的一天,張兼華指出,有病人是重度的風濕性心臟病,兩個瓣膜都嚴重閉鎖不全,但走路卻不會喘,也沒有其他心臟衰竭症狀,就必須每半年做心臟超音波來密切追蹤,但一般如果已是重度、有症狀以及藥物控制仍無法緩解時,就建議必須進行手術,如果拖到心臟擴大,收縮又變差時,手術的風險很高,在藥物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年輕患者需要做心臟移植,而年長的末期心臟衰竭病患則不建議再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