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靦腆地走進診間。原來,他右側的睪丸直徑脹大超過十公分,因不痛不癢,故長期不以為意。孰料近日不知何故,陰囊竟然潰爛,在坊間診所打針吃藥不見改善,才到醫院求診。經詳細檢驗,發現只是慢性發炎,但壞死的組織愈聚愈多,才形成如「駝鳥蛋」般的大小。由於尿液檢驗有尿路感染的跡象,故之前幾位醫師都研判是副睪丸炎,投藥診治後,雖然已沒有發炎的跡象,但「蛋蛋」腫大依舊,導致最後破皮、潰爛,著實疼痛。於是,陰囊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全派上場。只見超音波下,陰囊內容物呈現不均勻的迴音區塊,分不出睪丸及副睪丸的界線,而斷層掃描卻又看不出是否遭癌症侵襲,抽血檢查也都在正常的數值之間。為求釜底抽薪,老先生接受醫師的建議,用手術「一探究竟」。原來只是慢性發炎作祟,但因經年累月的忽視,才造成如今沉痛的「負擔」。睪丸是男性最重要的性器官。男孩到了青春期,睪丸便會發育長大並開始製造男性賀爾蒙、精蟲。也會逐漸長高、長鬍子、肌肉更加發達、聲音開始低沉、第二性徵出現,這時,「男孩」轉變成「男人」而具備生殖能力。沒有了它,男性賀爾蒙沒了,男性雄風也會隨著灰飛煙滅,就如古代的「太監」。睪丸的大小,不代表功能的好壞。通常,長軸在4-5公分都屬正常。有些人身材高大,但睪丸卻只有如花生般大,則很可能是染色體異常。若是睪丸突然「長大」,可千萬別高興得太早,因為,這不代表你是「超人」,反而有可能是罹患癌症。睪丸癌的發生率在美國每年每十萬人口,大約是2-3個,台灣更少,可說是不常見。但糟糕的是,它通常侵犯年輕人(20-35歲),對生產力與家庭的衝擊很大。60歲以上的男性也存在著另一個高峰。所幸,睪丸癌若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五年的存活率可以高達九成以上。統計上,患有隱睪症的男性罹患睪丸癌的機會比一般人多了7-10個百分比,而隱睪的睪丸若是留存在腹腔中,則機率更高。所以醫師會建議隱睪症小孩子的家長,讓小孩子早點接受手術,將睪丸固定於陰囊。但此舉只能讓我們易於觀察其變化,而無法改變它是否會轉變成癌症的機率。睪丸癌最常見的是精細胞癌,另外還有絨毛膜癌、畸胎瘤、胚細胞癌,而年紀大於50歲的則以淋巴癌較常見。其症狀是睪丸無痛性的腫大,患者通常不自覺。雖然三總08年在期刊論文發表有些睪丸癌的患者會感到疼痛,但不論如何,只要「寶貝蛋」有腫大或疼痛,還是要儘早找泌尿科專科醫師診治。這位老先生幸好不是癌症患者,雖然捱了一刀,但也解決了他的心頭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