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水份

穿過多衣物、不通風 也易造成發燒

穿過多衣物、不通風 也易造成發燒#補充水份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在預防注射門診時,常聽到有媽媽緊張問,「打這個針會不會發燒?」或是「若發燒怎麼辦?是不是要吃退燒藥?」其實所謂發燒,是指體溫超過正常體溫的狀態,肛溫、耳溫高於38℃或腋溫高於37℃,而正常體溫為肛溫(耳溫)36.5℃~37.9℃之間,腋溫為35.9℃~36.9℃之間,但發燒後該如何處理?基隆中山衛生局李美燕指出,小兒發燒通常只要多補充水分、維持適溫、卸去被蓋、減少衣物穿著,通常都能改善。其實發燒是一種生理反應,是人體受到微生物(如濾過性病毒或細菌)入侵而引起;小兒感染所造成的發燒大多是濾過性病毒感染,引起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釋出「致熱素」,刺激中樞神經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而造成體溫升高發燒的溫度高低並非與疾病嚴重度成正比。衛生局也提醒發燒時勿因驚慌而濫服退燒藥,應找出導致發燒之原因。造成發燒大部分是因為感染,如呼吸道、腸胃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腦膜炎、腫瘤或免疫系統等疾病。另外穿過多的衣服或室內不通風,也容易造成發燒。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建議民眾若只是輕度的發燒,肛溫(耳溫)38℃~38.5℃,不需使用退燒藥,只要多補充水份即可,而中度的發燒肛溫(耳溫)38.5℃~38.8℃,依醫師囑咐口服退燒藥,少穿衣服、減少蓋被,另外若是高燒肛溫(耳溫)超過38.8℃以上,依醫師囑咐口服退燒藥或使用肛門栓劑,不可用酒精擦拭身體,若小孩已曾發生過熱性痙攣時,腋溫超過37℃或肛溫(耳溫)超過38.8℃時,應立即給予肛門栓劑退燒並儘速就醫。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也建議大家,若服用退燒藥後1小時若體溫仍高於38.8℃,可再給予肛門栓劑退燒。兩次肛門栓劑之給予時間應間隔6小時,避免密集使用造成體溫過低。若是病童有抽搐、眼睛上吊、活動力不佳、異常哭鬧、食慾減退或持續3天以上發燒,應立即就醫,以免造成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