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就狂吃,小心暴食症!35歲的徐小姐立志減肥後嚴格控制飲食,體重也從60公斤降至45公斤,然而自半年前開始,工作壓力增加,逐漸無法維持嚴格的飲食控制。而每當工作壓力來襲,徐小姐就會大量進食,不論零食、泡麵到冰箱裡的剩飯菜都不放過,這樣的惡性循環每週發生3~4次,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
壓力大就狂吃,小心暴食症!35歲的徐小姐立志減肥後嚴格控制飲食,體重也從60公斤降至45公斤,然而自半年前開始,工作壓力增加,逐漸無法維持嚴格的飲食控制。而每當工作壓力來襲,徐小姐就會大量進食,不論零食、泡麵到冰箱裡的剩飯菜都不放過,這樣的惡性循環每週發生3~4次,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
一名38歲男性是飲食失調患者,長期在身心科追蹤治療,每天都要和飲食失調症抗爭。先前曾嚴格執行飲食計畫,但過度的飲食計畫愈來愈難以執行下去,受不了飢餓的狀態,經常失去自制力而躲在房間大量狼吞虎嚥,吃下8~9包泡麵後就以催吐方式將食物吐出來,因此入院好幾次精神科病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暴食症與厭食症都是心理相關的精神疾患,主要症狀是在短時間內反覆無法自控的大量進食,以及禁食、催吐或濫用瀉劑等所謂的代償行為,以避免體重的上升。患者可以在兩個小時,甚至一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快速的吃下平常人可能要分三、四餐以上才能吃完的食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冠宇指出,其實,有大約ㄧ半的厭食症患者也可能會合併有暴食的行為,許多暴食症患者所描述的病史也曾有個階段完全符合厭食症的診斷。厭食症、暴食症除了可能共有症狀外,厭食症與暴食症患者有個共同的心理特徵,就是對於體重與體型的高度敏感,甚至整個人的自我價值都取決於自己的體重或外觀。也因為如此,厭食症與暴食症被歸入精神疾患的範疇,並且與一些症狀比較輕微或不典型的飲食行為問題,共同歸類為「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s)。陳冠宇說,飲食疾患的成因十分複雜,遺傳基因、人格特質、家庭互動的特徵、社會文化的因素,都與飲食疾患的發病與維持有關。而其治療的方式,也因個別狀況的不同,可以從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與家庭治療等不同的方向來切入,甚至合併不同的方式。最後陳冠宇主任也提醒,若越早進行治療,越能夠持續治療的患者,治癒的可能性就越大。呼籲有這方面困擾的患者與其家屬,一起來面對這個問題,必能減少這種心理身體的問題,變成個人或家庭長期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