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體溫

冬天「冷到皮皮挫」小心失溫!醫揭失溫「分3級」這情況恐腦中風

冬天「冷到皮皮挫」小心失溫!醫揭失溫「分3級」這情況恐腦中風#低體溫

入冬首波寒流剛結束,馬上接著冷氣團接棒。體溫可以說是「免疫之鏡」,當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人體的體溫通常會超過36.5度,當體溫出現下降趨勢,就容易引發低體溫症。隨著氣溫驟降,從事戶外或室內低溫工作者,更要小心低溫造成的健康傷害,提醒民眾工作之餘也要注重身體保健,才能平安過冬。

小心麻醉風險!圖文解析:剖腹產「手術低體溫」併發症

小心麻醉風險!圖文解析:剖腹產「手術低體溫」併發症#低體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好,我是麻醉科醫師,明天的剖腹產會由我負責麻醉。」醫師來到產科病房進行術前訪視,這是李小姐的第2胎。「醫師,」李小姐顯得有點緊張,「我上一次剖腹產還算順利,但是實在好冷喔。」「在手術過程中覺得很冷嗎?」醫師問。「對啊!」李小姐用力點點頭,「打完麻醉之後,真的都不會痛,但是從寶寶要出來那一刻就開始覺得好冷、好冷。那是從骨子裏面冷出來的感覺,非常非常冷。」李小姐握著拳頭做出顫抖的樣子,「我冷到一直發抖、一直發抖,護理師只好幫忙握住我的手,不然醫師實在沒有辦法開刀。」「有許多產婦都有類似的經驗,但是這位媽媽特別嚴重,她真的被冷到了,所以就希望我們用專業且有效的方式,讓她不用再次經歷那種感覺。」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理事長郭書麟指出:「後續我們替她使用了多重整合的體溫管理方式,包括較穩定的核心體溫監測、熱空氣式保溫毯、輸液加溫器等,甚至在手術前就開始幫她預保溫。從打半身麻醉、剖腹產手術、到恢復室,她的體溫都能維持穩定,感覺相當溫暖。 郭書麟表示,預防產婦在手術中出現低體溫,可以大幅提升舒適度,也能減少出現併發症的機會。手術低體溫,產婦併發症很多在麻醉之後,人體的血管會舒張,使熱量流失較快,另一方面,因為肌肉放鬆,而無法顫抖產熱,使體溫逐漸下降。若未使用主動式保溫裝置,約91%產婦會在剖腹產過程中,體溫低於攝氏36度。「手術低體溫」絕對不單純是患者主觀「會很不舒服」這樣的問題而已,而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安全議題,郭書麟解釋,因為大量的實證醫學研究都證實,手術低體溫與凝血功能有關。當體溫過低,患者便無法維持正常的凝血功能,使術中出血量增加。 另外低體溫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導致術後傷口感染的機會提高。郭書麟提醒,「手術低體溫還會增加心臟的負荷,這對剖腹產的媽媽是很大的壞消息,畢竟孕產婦的心臟除了負荷自己,還要負荷寶寶,平時幾乎可說是處在極限運轉的狀態,萬一再加上失溫,又要消耗更多氧氣才能促使肌肉產熱,很可能心臟就承受不了。」看了這麼多手術低體溫會帶來的併發症後,大家一定能理解,避免在手術過程中出現低體溫,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媽媽低體溫,寶寶也會受影響 如果媽媽在剖腹產過程中出現低體溫的狀況,會增加手術的困難度,且會影響寶寶的核心體溫。郭書麟說,當產婦感到寒冷的時候,身體不停地抖動,將讓婦產科醫師無法精確執行手術;當媽媽的核心體溫在下降時,羊水的溫度也跟著下降,讓寶寶在子宮裡就開始受到低體溫的影響。「倘若是早產兒,低體溫將造成極大的威脅。」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沈仲敏表示:「早產兒的體溫調控能力較弱,皮下脂肪也不夠,容易因為低體溫而造成酸血症,引發無氧代謝與心跳過慢等全身性的影響。」低體溫對早產兒的威脅很大,會提高敗血症、慢性肺病變的風險,而在處理低體溫問題的過程中,早產兒也很容易受到傷害,例如矯正酸血症時,可能會併發腦出血的問題。沈仲敏強調,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並極力避免早產兒陷入低體溫的困境。預防手術低體溫,保障母嬰安全「預防手術低體溫的方式分為主動式與被動式,」郭書麟指出:「而在手術中我們會採取多重的策略合併進行,確保患者於漫長的手術過程中,熱量不要散失太快而造成體溫下降。」最常見的被動式保溫方式,就是替病人多蓋些被單,或調高開刀房的環境溫度,然而,被動式保溫的效果有限。郭書麟表示,至於主動式加溫方式,包括利用熱空氣式保溫毯、烤燈,或將點滴、血品加溫的輸液加溫器等。 熱空氣式保溫毯有很多小孔,可以吹送暖空氣,是許多臨床文獻顯示有效率的保溫工具,因為體溫主要是由皮膚散失,由於體溫較高、外界溫度較低,兩者間溫差愈大,輻射效應就會讓身體熱量損失較快,如果於患者身上鋪上一層循環式的熱空氣保溫毯,熱空氣式保溫毯的溫度能維持攝氏38度左右,皮膚與外界的溫差沒有明顯溫差,體溫就不會一直散失。據統計,因輻射效應皮膚散失的熱量約佔到整個身體熱量損失的4至6成左右,所以如果能夠減少這些熱量損失,就能幫助患者把熱量保留在體內。目前許多國家在臨床上,不僅針對產婦,而是只要患者需要麻醉,就會需要替患者採取主動加溫的方式保溫。幫助早產兒維持穩定體溫原先早產兒出生後,小兒科醫師會立刻把早產兒擦乾,並將早產兒裝進特殊的保溫袋內,來維持早產兒的體溫。後來又加入了熱空氣式保溫毯,當早產兒出生時便直接放在攝氏38度的熱空氣式保溫毯上,讓早產兒能夠立刻感受到溫暖。手術低體溫對產婦、胎兒都有負面影響,需要運用主動式保溫設備積極預防,而在使用主動式保溫設備時,也需要做好核心體溫的監測,郭書麟叮嚀,我們都會持續監測,確保產婦之核心體溫維持在理想的範圍內,不會過低、也不會過高,透過合理精確的體溫管理,提高麻醉、手術的安全性!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低體溫易生病 體溫降1度免疫力降3成

低體溫易生病 體溫降1度免疫力降3成#低體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身體不舒服卻找不到原因,多數與「自律神經」有關。現今正常體溫低於三十六度的「低體溫族群」越來越多,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女性。不過,這不表示年輕人與男性沒有低體溫的問題。因忙碌導致運動量不足,再加上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及壓力等,現代生活充斥著讓人陷入低體溫危機的負面因素。醫學證實人的體溫下降一度,免疫力就降低三成。身體與生俱來的自然治癒力也會隨之下降,不只變得容易感冒,還會出現過敏症狀,或是感到不適遲遲無法治癒,難以維持健康狀態。現在醫院的門診病患,有七成左右的人是因「不定愁訴症候群」求醫。不定愁訴症候群是指原因不明的不適症狀,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人體遍布許多神經,連結腦部且貫穿脊椎內部的「中樞神經」是所有神經的根基,從中樞神經分支出的「末梢神經」布滿身體各處。末梢神經又分成兩種,一種是由將刺激與感覺傳達至大腦的「知覺神經」,以及接收大腦指令活動身體的「體性神經」,負責控制手腳活動與眨眼等動作。多數情況下,人可以透過自我意志控制體性神經。另一種末梢神經則是負責調節呼吸、血液循環、消化吸收、荷爾蒙分泌、調節體溫等生命功能的「自律神經」。自律神經不受個人意志控制,但我們的呼吸與心跳從未休止,就是因為自律神經不眠不休持續運作的關係。自律神經失調造成體溫下降 「低體溫」就是萬病之源自律神經有「調節體溫」的作用。一旦自律神經失衡,人體就無法確實調節體溫;也就是說,只要維持穩定的自律神經平衡,就能維持最適體溫。值得注意的是,當自律神經功能異常,便會引起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體溫偏低。長期睡眠不足、工作繁重、精神壓力大的人,很容易因自律神經失調,產生各種的不適症狀與疼痛。千萬不要小看「體溫少一度」的影響,不改善低體溫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就會引起慢性的身體不適與疼痛。隨之而來的免疫力降低也讓人容易生病、代謝遲緩、提早老化,百害而無一利。虛寒體質vs.低體溫的不同虛寒體質與低體溫看似相同,事實上完全是兩碼子事。一般來說,虛寒體質是指體表的一部分變冷,例如手腳冰冷,自己會有明顯的感覺。相對於此,低體溫則是指體內溫度較低,自己不會有「冰冷感」。無論哪種情形都會影響身體健康,不過相較之下,「低體溫」對健康造成的傷害比虛寒體質更嚴重。正常體溫約36℃/虛寒體質=末梢神經障礙:手腳等肢體末梢冰冷正常體溫約35℃/低體溫=中樞神經障礙:身體內部冰冷「低溫族」自我檢測/請在下列符合描述的選項打勾□ 老是覺得身心倦怠、容易疲勞。□ 曾經為了減肥不吃正餐。□ 有肩膀痠痛、頭痛或便祕等任一問題。□ 觸摸腹部時感到冰冷、肚臍以下特別冰涼。□ 肌膚與頭髮沒有彈性、光澤。□ 早上爬不起來。□ 一到晚上雙腿就會水腫。□ 吃很少卻容易發胖。□ 動不動就感冒。□ 脾氣暴躁易怒、容易情緒低落。勾選項目越多,代表你可能是「低體溫」危險族群。(本文摘自/神奇熱敷法:一條毛巾治好痠痛!/采實文化出版)

量體重不如量體溫!過低恐生14問題

量體重不如量體溫!過低恐生14問題#低體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冷」等於體溫低下,與各種疾病的起因有關,因此從這方面來看,我們現代人每天必須測量的不是體重,而是體溫。體溫過低 造成畏寒、水腫、肥胖等問題現今可能只有少數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體溫能達到36.5度;而幾乎所有人的體溫都只有36度左右,甚至不到35度。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畏寒、水腫、肥胖、過敏、膠原病、高血脂症、生理不順、生理痛、慢性疲勞症候群、痛風、糖尿病等各種症狀,甚至是肺炎、支氣管炎、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本來以為低體溫只是年輕人特有的現象,但近來測量各年齡層患者的體溫卻驚訝地發現,現在的日本人,不論男女老少幾乎都是低體溫,這樣一來自然經常生病。那麼我們溫熱身體的「熱」是從哪裡來的呢?來源當然就是食物。當我們把食物放進嘴裡,食物就會在體內產生化學變化,就會產生熱。藉由食物能量運作人體 維持體溫身體所需的大部分醣類來自於澱粉,藉由唾液和胰液中的澱粉酵素分解成雙醣類的麥芽糖,但也有一部分醣類是從蔗糖(砂糖)、乳糖等雙醣類中攝取。麥芽類、蔗糖、乳糖會分別由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從小腸進入血液。而蛋白質則是由胃液中的胃液素,以及胰液中的胰蛋白酶等酵素分解成氨基酸,再從小腸吸收。食物中的脂肪(中性脂肪=三酸甘油脂)是由膽鹽或胰液中的解脂酵素分解成脂肪酸和單酸甘油脂,從小腸進入淋巴管,蓄積在脂肪組織裡。必要時會成為脂肪酸進入血液,與血清白蛋白結合,成為游離脂肪酸,被運送到各個組織,成為能量來源。人體吸收醣類、氨基酸及游離脂肪酸等能量來源後,會經由各細胞裡的小器官--「粒腺體」的「檸檬酸循環」氧化,產生能量。身體就是藉由這種能量來維持骨骼肌的收縮或生物體的運作。熱就在體內各個細胞、組織、器官的運作下產生,體溫也就得以維持。體溫提高改善寒氣 肌肉運動很重要人在安靜時,重量占體重一半的骨骼肌產生最多熱量,而心臟重量只有體重的0.5%,卻產生11%的熱量,可見產能之大。此外,肝臟的重量雖只有體重的2~3 %,生產的熱量卻達20%。不過,當肌肉量多的人,一旦開始運動身體,肌肉產生的熱量比率會提高到近80%。由此可知,要讓體溫提高,改善寒氣,預防疾病,肌肉運動是多麼的重要。(本文摘自/驚人的體溫健康法/晨星出版社)

壓力暴食5因素導致低體溫 當心免疫力低下

壓力暴食5因素導致低體溫 當心免疫力低下#低體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的溫度要提高才能改善血液循環,而在血液解毒上也很重要。人體的溫度提高,能增強免疫力,所以泡腳、半身浴、喝生薑茶都非常好。首先,改掉讓我們身體溫度降低的生活環境和習慣非常重要,因為即使再怎麼泡腳、喝生薑茶升高身體的溫度,若平常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效果也會減半。究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哪些生活習慣會造成低體溫,了解這些原因後將它們去除,就一定能夠使體溫上升。引起低體溫的環境與生活習慣1)暴飲暴食/體內生成熱度、維持體溫的器官比例上,以肌肉約占整體的20%、此外,肝臟占20%、大腦占18%、心臟約占11%左右。如果暴飲暴食的話,為了消化吸收過多的食物而大量血液流到腸胃,被困在那裡,本來要生產熱度到其他器官的血液量減少,身體本身熱度的產生量減少了,體溫當然會下降。2)攝取過多陰性食品和水分/在韓醫學裡,將食物分為陽性食物和陰性食物。陽性食物性質溫暖;陰性食物性質寒冷。讓身體變冷的食品即為「陰性食品」,食品水分含量很多的飲料、會產生熱脂肪的水果,去除所有營養成分的白砂糖、還有很多水分的葉菜及生菜、麵食、化學調味料和化學藥品,全部都算陰性食品。水是代表性的陰性食物,喝太多冷水、沒辦法排出的水分累積在體內時,會引起水中毒;連睡在寒冷的地方、拉肚子,或長時間在冷氣房裡所產生的頭痛、下雨時才有的神經痛,全都是水中毒症狀,如果吃很多這種陰性食品會導致體內所有熱度下降。3)限制過多鹽分/近來,鹽分被認為好像是影響健康的敵人一樣。在韓醫學上把鹽分視為是能使身體產生溫熱的東西。在日本某一個地方,為了減少高血壓或腦中風的發生率而減少鹽分的攝取,但他們的血壓沒有減少,反而增加腦梗塞的死亡率,這是因為過度輕看鹽分的重要性才發生的事。過度減少鹽分攝取的飲食習慣,無法幫助維持體溫。當然,一定要避開化學鹽分,並攝取含有豐富礦物質的海鹽,如果能常運動把鈉排出去的話,就沒有造成心臟負擔的問題,更不用擔心高血壓,還能維持平均體溫。4)壓力/受到過大壓力,不僅心情不悅,身體也會變得不舒服。當我們承受壓力時,有一條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會變得活潑,會增加緊張的荷爾蒙腎上腺素或是降腎上腺素,以及皮質醇的分泌腎上腺素會使血管縮小,血液循環變得糟糕,使老廢物質容易在體內累積,同時也增加血液裡的膽固醇和中性脂肪,使血液被污染。還會增加製造血酸的纖維蛋白原讓血液被污染的速度變快,引起腦血栓和心肌梗塞。皮質醇融化白血球裡的淋巴細胞降低免疫力,容易引起罹患各種疾病的作用。這樣的結果會使血管縮小,讓血液循環變得不好,整個身體因而變得冰冷。5)室內、外溫差嚴重/室內溫度和室外溫度差異很大,也會造成低體溫症。夏季是很危險的季節,若室內空氣大約25度上下,走到室外大概30度左右,對外部刺激產生敏感的自律神經會因此失去平衡。這種情況反覆發生的話,疲勞不易紓解,不容易熟睡,食欲也會變差,當然肩膀會痠痛、手腳冰冷,導致自律神經系統混亂,使血液循環更加惡化,同時還會導致賀爾蒙系統或消化系統異常。(本文摘自/清血果汁3週解毒計畫,戰勝慢性病!/三采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