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訓練

響應國際身障日 讓身障者參與職場

響應國際身障日 讓身障者參與職場#職業訓練

為響應12月3日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新北市勞工局推出一系列活動,日前登場的是勞工局首度舉辦的「身心障礙職業重建國際研討會」,特別邀請美國、德國政府官員與非營利組織專業顧問,以及國內專家共同分享臺美德身心障礙職業重建服務心得,市長朱立倫也到場致詞並頒獎表揚身障進用績優單位,現場超過300人參與,場面盛況空前。在「鳥與水舞集」4位身障舞者奮力演出的古典芭蕾身影中,研討會正式揭開序幕。朱立倫市長致詞時表示,新北市身障者超過14萬人以上,63%都在可工作的年齡,雖然勞工局已經協助7500多位身障者進入職場,進用率為五都之冠,不過朱市長認為「這只是最起碼的」,他勉勵政府、民間及工會團體共同努力,藉由職業重建讓更多身障者參與職場,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勞工局指出,為了協助身障朋友就業,新北市政府特別在板橋、新店、三重成立身心障礙職業重建服務中心,並領先全國首創「單一窗口、個案管理、專業服務」,讓身障者獲得個別化、連續性、無接縫的服務,協助進入職場穩定就業。此外,對於有就業意願、但不足以進入競爭性職場的身障者,勞工局結合民間設立20家庇護工場,提供459位身障者庇護性就業,服務量佔全國三分之一。本次研討會邀請了美國密西根州政府復健服務部門官員Rosanne Renauer、美國非營利組織培克漢高級副總裁Greta Wu、德國卡瑞塔障礙者團體執行長Michael Doersch等專業顧問,以及20位以上國內相關專家,分享非營利身障組織職業重建服務發展歷程,以及庇護性就業、社會企業、職業訓練的抉擇歷程。後面的議程則是聚焦在職業重建的發展與變革、政府與社區資源合作模式等議題,他山之石經驗分享殊為難得。

《醫點通》何謂「社區特別門診」?

《醫點通》何謂「社區特別門診」?#職業訓練

什麼是「社區特別門診」?高雄立市凱旋醫院社區復健中心-夏榮輝醫師表示,為了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時,所面臨到的就業問題,特別開設「社區特別門診」,服務內容就是針對高屏地區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涯規劃作探索,探索患者們的復健潛能、就業能力與未來工作安置前景。根據「精神衛生法」第六條定義社區復健治療:「係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協助對象為在醫院或社區中,需要長期且持續照顧與復健的慢性精障者。夏醫師指出,「社區特別門診」就是幫有工作意願卻不知如何找工作的患者提供協助。「社區特別門診」由精障者、家屬、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等人,針對精障者的職業性向、工作能力與其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共同討論。評估患者目前生活功能、職能角色型態與患者症狀影響復健的程度作為轉介的依據。轉介機構主要分為三大類型:1. 一般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市場:如「高雄市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高雄市勞工局就業服務站(楠梓、左營、前金、三民、前鎮、旗津站)」或「民間建教合作訓練班」等,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2. 庇護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服務機構:如「高雄市勞工局博愛職業技能訓練中心」、「高雄市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發中心」等,輔導精障者外出就業、回歸就業市場成為社會中具生產力的ㄧ員。3. 庇護性工作訓練: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大寮百合園區附設社區復健中心」等,提供社交技巧訓練,工作態度、習性、技巧訓練與獨立生活訓練等。訓練職種包括餐點飲料類、實習商店、環保類、洗車類、加工類、農園藝類、工作助理等類別。夏榮輝醫師強調,「社區特別門診」會依據精障者的現況,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就業規劃做專業諮詢,及說明相關就業資源,協助精障者進入職場或重返職場,充分發揮所長,邁向獨立自主,重新增添生活中的色彩。

職能治療,協助適應社會

職能治療,協助適應社會#職業訓練

在96年新修正的「精神衛生法」第一章第一條中增列「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生活」;第三條社區精神復健: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心理重建、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再再證明在個案的復健過程中「工作」佔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工作會生產出產品,能提供個體實現其目標、滿足其創造力或提供生計。職能治療運用「工作」的特性,協助個案重返社區生活,其特性包含有:外在的獎賞、有形的責任與義務、在特定的場所或時間裡進行、征服或挑戰慾望、工作夥伴的合作或刺激。高雄立市凱旋醫院社區復健中心醫師 夏榮輝指出在訓練個案的工作能力時,以往將復健工作場分成四大類:1.) 終態型工作場(或庇護型工作場):提供保護性無競爭的工作機會,工作期間無限制,採永久安置的型態,諮詢或社會服務較少。例:零件組裝、代工等。2.) 過渡型工作場:利用工作為治療工具,改善工作態度與行為,協助個案提升到更高層次,以訓練個案功能為主,有提供諮詢及適時督導。例:環境整理、公文傳送等。3.) 工作適應訓練場:主要為短期訓練,其就業模式較趨近於競爭市場,以訓練個案進入競爭性的就業市場為目的。例:實習商店、園藝景觀維護等。4.) 職業訓練場:訓練個案獲得某種職業的工作場所。例:電腦實務應用班、洗車班等。現今的社區復健中心或康復之家不再侷限於以往的工作場型態,多以混合型服務精障學員:利用中心或康家有限的場地,採多樣化經營一隅從事代工、包裝業務、一隅成立庇護商店或成立工作坊由就服員或管理員帶領學員外出從事清潔、外送或派報等工作及撰寫方案申請經費成立職業訓練班。「工作」可以發展出創造力、提高自信心、訓練判斷力及培養合作行為,如何培養個案工作能力重返社區生活,讓個案活出生命的光彩。有賴個案本身、醫療團隊與家屬共同合作與努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