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研究團隊過去在神經藥物過敏基因的發現已享譽國際,但臨床上針對亞洲人特有體質在各類癲癇藥物使用上的安全性比較,及癲癇藥物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臨床症狀、死亡率、後遺症,及過敏後如何選擇安全用藥過去沒有很大規模的統計與研究。由於西方人的體質和亞洲人不同,一樣的一線癲癇或神經痛藥物如「卡巴氮平」在美國白人一年每十萬人只有2人會產生嚴重皮膚過敏反應,但台灣竟高達59人,亞洲其他國家如菲律賓與馬來西亞也都高達40~50人。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鐘文宏指出,雖然目前健保已給付針對「卡巴氮平」用藥前的基因檢測,但嚴重皮膚過敏反應分許多類型,過去發現的HLA-B*1502 基因檢測只能預防「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但不能預防會併發急性肝炎的「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另外其他的危險癲癇藥物目前也未有理想的基因檢測可以預防,因此如何早期辨認過敏症狀,即早停藥,與如何選擇後續的治療用藥,是許多臨床開藥醫師與服藥病患更應瞭解與關心的問題。本研究收錄長庚醫院過去6年上百位抗癲癇藥物引發嚴重皮膚藥物過敏的個案,統計發現第一線含苯環的癲癇藥物如「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癲能停 (phenytoin) 與樂命達(Lamotrigine)是最常引發嚴重皮膚藥物過敏藥物,其皮膚症狀分為會起水泡或潰爛的「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或者皮膚只有紅疹但會併發猛暴性肝炎的「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後遺症包括失明、肝衰竭甚至死亡等,都不可掉以輕心。統計平均從使用到發生的時間為約20天左右,所以初使用這些危險藥物的前1至2個月都是危險期,須小心偵測臨床早期過敏症狀,包括發燒,皮疹,喉嚨痛等。但如果已使用超過三個月以上都沒有出現任何皮疹的症狀,繼續使用該藥物應是安全的。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和藥物使用劑量高低是無關的,在會產生藥物過敏的體質的病人身上,即使劑量低也有可能會發生,但對已過敏的人若未即時停藥或劑量過高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反應。這篇臨床研究已刊登於12月6日的國際權威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由於美國也有廣大的亞洲族群,此研究深受美國神經醫學會的重視,將本研究刊於本期刊封面,並從美國電話採訪此篇研究內容,採訪錄音內容刊登於該期刊網路首頁供全球醫藥人員之教育(http://www.neurology.org/)。這篇研究也可說是台灣人的「血淚與悲劇」所換得的臨床經驗,值得醫藥界及衛生主管機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