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倒咬

齒顎矯正治療,擺脫戽斗族

齒顎矯正治療,擺脫戽斗族#前牙倒咬

十多年前,名聞國際的政治漫畫家勞瑞先生曾以類似「戽斗」造型的「李表哥」來代表中國人之漫畫形象,當時有人就質疑「難道中國人就是戽斗族嗎?」勞瑞先生表示,卡通漫畫的誇張下巴表現中國人堅忍毅力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彷彿間,突顯的下巴似乎是老外眼中中國人的另一種象徵!在解剖位置上,俗稱的「下巴」意指下顎及其前端頦部,在中國面相學中,「下巴」位處五嶽中之北嶽恆山,又稱「地閣」,屬於「十二宮」中的「奴僕宮」,代表一個人的「意志力、忍耐力、居家、愛情、下一代、部屬統馭及晚年運勢」,一般認為理想的下巴需圓厚寬隆,可謂「北方公候大貴,皆由地閣寬隆」,「地閣方圓,必主錢財堆積」,古人對圓厚寬隆下巴,表示這類人氣量大、耐力強,深得部屬及群眾擁戴,具有領導統御能力,給人一種安全感與信賴感,倘若大家注意觀察台灣官場人物,就有不少屬之!對「齒顎矯正」醫師而言,所謂的「戽斗」乃特指明顯突出的下巴,一般正常人上顎骨的相關位置皆較下顎骨(即下巴)來得前面,若由側面看一個人的外觀,從眉間、仁中至下巴前凸點的聯線大致呈直線,但當下顎骨太大或位置太前突或上顎太凹陷時,則就呈現下巴戽斗的外觀,此時下排牙齒常咬在上排牙齒的外側,矯正學上稱之為「前牙倒咬」(正常的上下牙關係應為上排前牙咬在下排前牙的外側約1到2mm),即俗稱「地包天」或「倒戽斗」,不過戽斗外觀的程度需視前牙倒咬的嚴重性與下顎骨前突多寡或上顎骨凹陷程度來決定,如有些人沒有前牙倒咬,但下巴明顯突出,卻呈戽斗相貌,有些人具骨骼性戽斗,牙齒卻因代償性作用使前牙免於倒咬,上述情形都會造成外觀上及功能上不等程度的缺陷與障礙,極度的下顎前突甚至會產生「芋粿翹」或「半月臉」的外觀,前牙無法切咬食物,說話產生障礙,與心理問題等,便需要作矯正治療。至於為何會產生前牙倒咬或戽斗呢?其原因錯綜複雜,大致上可歸納如下:功能性或假性前牙倒咬:常因牙齒早期咬合干擾或不良口腔習慣致使下牙咬到上牙的外面,臨床上最常看到的是乳臼齒早期嚴重蛀蝕,使後牙區無法咀嚼,為了切咬食物,常強迫下巴往前以利前牙咀嚼食物,如此長期持續易造成習慣性或假性的前牙倒咬或戽斗,若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弄假成真」,變成倒咬齒列。齒性前牙倒咬此乃單純因前牙生長位置異常或齒軸方向異常所致,常好犯單顆或幾顆牙齒,外觀上大致不會有戽斗現象。骨骼性或真性前牙倒咬此乃下顎骨太大,太前突或上顎骨發育不足所致,其原因大多是遺傳因素,少部份為唇顎裂病患之上顎因手術縫合造成發育不足,突顯下顎突出或是某些特殊顏面畸型的病例。混合型前牙倒咬臨床上的戽斗或前牙倒咬,大部份是綜合前面三種原因的表現型。因此,當要治療這種前牙倒咬或戽斗時,首先就需作完整的齒顎矯正檢查與正確的鑑別診斷。對於戽斗或前牙倒咬的治療時機與原則雖未確切定論,但早期改善倒咬,至少能誘導下顎骨正常發育,減少牙齒因倒咬導致之牙齒切損,牙肉萎縮,增進小孩之咀嚼功能,與心理健全,若診斷確知為骨性戽斗或前牙倒咬時,其治療時機與方式即有所爭議,有些學者認為早期利用功能性矯正裝置改變下顎骨生長方向,有些學者則認為從小就有顯著的骨性戽斗,除了長大後以外科手術配合齒列矯正治療外,其他治療效果相當有限。不過,無論任何方式的戽斗與牙齒倒咬,早期的就醫與正確的診斷是幫忙處理這類問題的最好方法;下巴是意志力與自信心的表徵,除非過突的下巴與前牙倒咬影響到咀嚼功能與口顎健康,需靠齒顎矯正醫師的幫忙,「戽斗」人生的創造還是要靠自己後天的努力與耕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