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

久坐導致惱人痔瘡,消痔薰洗不藏私大公開

久坐導致惱人痔瘡,消痔薰洗不藏私大公開#外痔

痔瘡在中醫來看就是典型的氣滯血瘀的表現,也就是西醫常常說的微循環障礙,就好像長在小腿的靜脈曲張一樣,只是他發生的位置在私處,常常難以啟齒或忽視它,肛門及其周圍粘膜或皮膚下層分布著靜脈血管叢,當這些正常的生理構造發生血管充血和組織腫脹時就會形成痔瘡。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中醫師表示在肛門腔有一條鋸齒狀的構造,它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皮膚分隔開來,在此線以上的皮膚對痛覺不敏感,此線以下的皮膚則對痛的感覺非常靈敏。內痔就是發生在此一鋸齒線上方,外痔則是發生在鋸齒線以下,內痔通常是不痛不癢,沒有任何不適感覺,但無痛性的出血和排便時突出肛門外是它的兩大特點,當整個內痔完全脫出肛門而無法再復元時就會引起相當厲害的疼痛。外痔的症狀則包括:疼痛、灼熱感和搔癢。當外痔被扭曲時可形成血塊,引起血栓性痔瘡而有劇烈的疼痛。外痔也常會滲血或滴血。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只要身體有氣滯血瘀的表現,人只要久站、久坐都有可能產生痔瘡,因為肛門及直腸上方的血流在此時都會對它們產生壓力,其它如排便習慣不佳、便祕、腹瀉、懷孕、肥胖、排便時間過長(邊看書、邊聽音樂)、經常用力排便、不當使用瀉劑或灌腸劑、遺傳等等因素都會引起痔瘡,而中醫認為飲食不節也是重點,特別是愛吃辛辣的食物與飲酒,這樣容易積熱生濕,而愛吃冷飲也會有痔瘡產生,寒邪刺激會降低體表血管的彈性,增加其周圍阻力,導致血壓升高、小動脈收縮,引起腹部血流速度減慢,這樣下肢靜脈血液無法回流,血液就會瘀積,痔瘡就會出現。過了更年期人體腎氣開始衰退,而腎氣與大腸的傳送能力關係較為密切,腎虛久了腸道的蠕動欠佳,大便就會乾結,引發痔瘡、便秘。 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忙碌的現代人常常沒時間好好上廁所。排便時要集中精神,不要拿來看書看雜誌,當成「獨享自我」的時間,每次排便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以免蹲久了或坐久了,讓肛門擴約肌持續承受壓力,會造成肛門靜脈曲張,反而易引起痔瘡。而為了放鬆肛門擴約肌,建議每天用溫水坐浴10分鐘。如果你是久坐族建議每天上午和下午至少進行10次提肛動作。全身放鬆,將大腿及臀部用力夾緊,舌舔上齶,配合吸氣,同時肛門向上提收。就如同忍大便一樣,提肛後稍微閉住呼吸一段時間,然後配合呼氣,放鬆全身。平時飲食建議富含纖維素的食物要多吃,如新鮮水果、蔬菜、海帶、銀耳等。要避免痔瘡持續惡化,治標方法之一是治療便祕其中以「潤性食物」和「瀉性食物」對改善便秘較有效。 潤性食物: 如蜂蜜、甘蔗、柳橙等,可增加體內的水分,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瀉性食物: 如豆腐、牛蒡、蘆薈等,可幫助體內毒素排出,改善便秘及發炎等症狀。 中醫治療痔瘡有個特殊的薰洗治療 消痔薰洗方 藥材:地骨皮30克、荊芥10克、桃仁20克、槐花30克、地榆20克、大疔癀30克、浦公英30克、五倍子30克。 用法:將所有藥材用水煎後去除藥渣,趁熱熏蒸肛門10數分鐘後,待水溫適中時沖洗患部,每日進行2~3次,連續使用1週。 功效:主要作用為清熱、收斂、活血、止血治療出血不止的痔瘡。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外痔

何謂痔瘡?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曾茂雄說明,每個人的肛門周圍都有無數小靜脈,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的狀態,謂之痔瘡。痔瘡如何形成?曾茂雄表示,肛門四周的靜脈血管長期置於壓力之下,是造成擴張的主要因素,而什麼情境會讓肛門周遭的靜脈感受壓力呢?長期肛門用力不當,如慢性便祕、腹瀉或長期蹲坐久站,都會促使肛門承受過大張力而產生病變。此外,懷孕婦女受胎兒壓迫、血液循環不佳,也會使靜脈壓增加導致痔瘡。曾茂雄解釋,多數患有痔瘡的患者都沒有症狀,也沒有感覺,常見的病症如下: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曾茂雄叮嚀,目前並無任何藥物可以使痔瘡根治,民眾不可自行服用藥物或買成藥塗在患部,有任何疑問、不適,應儘快就醫治療。延伸閱讀「帶你認識痔瘡」: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674

血便當痔瘡!?不要輕忽大腸癌的可能性

血便當痔瘡!?不要輕忽大腸癌的可能性#外痔

根據統計,大腸直腸癌患者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有血便現象,另一半的人完全沒有症狀。雖然有血便的人不一定是大腸癌所引起,絕大多數是因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在台灣,大腸直腸癌有逐年增加及越來越年輕化趨勢,有血便問題最好還是找醫師診治,千萬不要自以為只是痔瘡問題,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喪失治療良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李秉翰表示,除了血便問題要找醫師診治外,另外有一半大腸癌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這些人要靠大腸癌篩檢方式來早期發現。目前除了五十歲以上成人在社區篩檢中有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外,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健康檢查也有包含這個項目。糞便潛血陽性患者,同時併有內外痔問題人也不少,這些病患直覺反應常是:血便是因內痔或外痔所引起。李秉翰指出,該院之前就曾遇到一位72歲女性病患,平常生活都很正常,沒有血便、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或排便習慣改變等問題。在老人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內庤問題,糞便潛血則呈現陽性反應。病患對於糞便潛血結果表示是因多年內痔關係,醫師詢問家族史發現她的女兒有大腸癌病史,建議其作大腸鏡檢查,結果在距肛門口18公分結腸處,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腫瘤,病理切片顯示為惡性大腸腺癌,雖然術前電腦斷層顯示未有擴散現象,但開刀後的淋巴病理切片顯示已有轉移,為大腸癌第三期。在後續幾次放射治療及12次化學治療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李秉翰強調,由於醫療科技進步,即使是大腸癌第三、第四期患者,在手術配合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下也有很高存活率。他在此呼籲,有血便症狀病患固然要多加注意,即使完全沒有症狀,也不能忽視大腸癌找上門的可能性。根據1997年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於50歲以上無症狀的一般危險群,每五年應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作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對大腸癌術後患者,一年內應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至少每三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兩位一等親或一位小於60歲以內一等親,患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人,應於40歲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李秉翰提醒民眾,平常要預防大腸癌,除了飲食要注意多吃青菜水果等高纖食物外,應盡量避免多餐完全肉食、過多動物性脂肪或容易烤焦的炭烤類食物。此外也要戒菸戒酒,平日多運動,保持正常作息不熬夜,適時舒壓與每日排便習慣。他說,當有血便現象、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有長期形狀變細現象時,要及早就醫。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人也要接受建議,定期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一但有問題時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早期大腸癌並非絕症,治癒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愈早發現,治癒率愈高。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誘發痔瘡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誘發痔瘡#外痔

現代人由於工作的關係,生活忙碌緊張、飲食作息不正常,連帶也使得排泄不順暢,便秘、拉肚子的狀況更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光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李彥志醫師表示,由於便秘、拉肚子都會使肛門在用力過度的情況下,造成血液循環不好,久而久之就形成痔瘡。李彥志醫師指出,痔瘡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上班族長時間久坐,懷孕婦女因骨盆腔壓迫造成血液循環不好,都可能是誘發痔瘡的原因,在門診中時常可看到因排便出血而心生恐懼的患者前來求醫的例子,患者主訴多半是如廁後用衛生紙擦拭時擦出血漬,嚴重者甚至鮮血直接滴在馬桶上,因此患者多半懷疑自己是否得了癌症而趕緊前來就醫,醫師指出,其實這些症狀大多是內痔的表現,因為肛門齒狀腺內無痛覺神經,患者並不會感覺疼痛;相較之下,如果痔瘡長在肛門齒狀腺外,形成外痔,由於腫脹且有痛覺神經在患部而讓患者痛苦難耐。李醫師進一步指出,痔瘡依嚴重程度分為四度,第一度是解便時有血,但尚無脫垂的感覺;第二度是解便時發現肛門有東西脫垂出來,但會自動縮回;第三度則是痔瘡會脫垂出來,要用手推回去;最嚴重的是第四度,痔瘡脫垂出來而且用手推不回去。通常第一度的症狀可以藉由飲食習慣的改變,例如:多食用高纖食物、多喝水,溫水坐浴,或使用藥膏與栓劑來改善治療,若改善效果有限,還可以施打硬化劑,讓痔瘡結疤硬化;若為第二度的話除了施打硬化劑之外,還可以使用橡皮筋結紮讓痔瘡脫落,再嚴重者醫師就會建議以開刀切除。由於目前醫療技術的進步,相較於傳統手術,新式的痔瘡環狀切除術更可為怕痛、沒時間的民眾提供另一項治療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發生痔瘡的年齡主要以年紀較大的病人為主,不過門診中亦可以看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長痔瘡的案例,醫師指出,如果熬夜、口乾舌燥、常吃辛辣食物,例如:麻辣火鍋,都會造成血管組織充血情形,更容易引發痔瘡的產生。因此李醫師提醒民眾,預防痔瘡的方法除了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有助排便外,多運動可幫助腸胃蠕動,同時上班族記得不要長時間坐著,應該每一個小時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除此之外,記得養成每天定時上廁所的習慣,但不要邊看報章雜誌邊上廁所,以免蹲太久造成血液迴流不好,更容易引發痔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