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窩雜誌採訪/陳逸馨諮詢/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傅仁煇 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 黃資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護理督導長 黃鶯滿小寶貝甫到人世,雖然還沒有表達能力,但已懂得用肢體語言和照顧者溝通囉!本篇專題將告訴爸比媽咪,寶寶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究竟代表什麼意思,讓新手爸媽在遇到寶寶各種狀況時,不致於慌了手腳,進而幫助家長們更加瞭解您的寶寶。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傅仁煇表示,寶寶一出生就會有一些固定的反射動作,像是哭泣、抓握、尋乳、打噴嚏、輕微的咳嗽…等,不過有些反射動作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舉例說明,剛出生的寶寶,媽咪拉他的手時,寶寶的頭會朝向拉他的方向轉過去,而當媽咪放開手時,寶寶會縮回來原來的姿勢,但是這些反射動作會在寶寶幾週或幾個月大時消失不見,這是因為寶寶活動量變大後,就不需要這些本能的保護性動作了。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補充說明,當小寶寶鼻子癢或有異物時,就會自己打噴嚏來緩解不適;而當媽咪把寶寶放在胸前時,寶寶也會展現本能的尋乳反射,並自己吸吮與吞嚥奶水,不僅如此,寶寶還會運用他們的爬行反射在媽咪的胸前上下、左右的挪動,以求正確找到乳房的位置;另外,當媽咪把寶寶放在游泳圈上,不需要教他,他就會踢動雙腳打水,這些都是小寶貝與生俱來的能力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護理督導長黃鶯滿表示,讓媽咪與寶寶母嬰同室,就是最容易建立親子關係的方式,藉由密集的相處,媽咪很容易在2、3天內瞭解自己寶寶的哭聲、肢體動作所要表達的含意;而住嬰兒室的寶寶,建立關係的對象是「護理人員」,因此在媽咪出院後,往往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觀察寶寶的需求。所以如果狀況許可,很鼓勵媽咪選擇母嬰同室,來拉近親子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