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熟齡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友善熟齡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 吳淑芬)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就是負擔?帶領家庭脫困可從2大方向著手。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就是負擔嗎?失能風險到底會對長照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失能老人推估有50萬,目前的居服員人力缺口約3,819人,3年後,人力缺口將接近7倍,恐高達3萬人。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伊甸基金會希望藉由2大具體執行方向,招募更多居服員,全面打造友善熟齡環境,作為帶領家庭脫離困境的領頭羊,讓大眾對於「失能老人」的未來不再感到茫然,並且更願意施以援手。 延伸長照服務項目觸角 人力不足無解 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政府的「抗老」對策持續推陳出新,雖然長照2.0版學習歐美經驗,強調將服務對象擴大,把長照1.0版的服務項目延伸得更加精緻,但若是要將長照服務項目觸角完全延伸到生活中,服務人力明顯不足的問題仍然無解,因此改善勞動條件及環境是共同期許的首要目標。 居服員短缺的問題從工作環境、待遇及精神心理可以找到答案,由於醫院的工作人員領時薪,工作環境固定又不用煩惱設備,與醫院的方便相比,居家照顧的工作人員,工作前要提早驅車前往不同服務對象的家中,不但有交通上的風險及成本,心理也會因為家屬的眼光而有所怨言。   (工作環境、待遇及心理都會影響居服員的工作意願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服務員年齡提高 2大方向打造友善環境 吳淑芬團長表示,當照顧服務員要從上一個個案家中移動到下一個個案家中,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只要稍微晚一點到,家屬就會打電話抱怨為何花錢請的人都常常遲到,居服員被當作「家庭幫傭」的例子屢見不鮮。但若是面對醫生及護士,個案家屬就會對他們投以不同高度的眼光,這種認知對於照顧服務員的形象打折,也是人力留不住的主因之一。 除了照顧服務員人力荒的問題,長照服務還面臨另一件更加措手不及的事,就是照顧服務員的平均年齡也在提高,如果沒有接手的新人,未來的老人該何去何從?想要提升居服員在社會的形象,首先要改善他們的勞動條件,首先希望能配合勞動部的放假制度,保證勞動條件。另外也可以前進校園宣導,舉辦表揚活動。許多大專院校設立「老年服務事業管理系」,希望可藉此鼓勵年輕人投入,培養新一代「抗老」尖兵。伊甸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無障礙生活節,希望藉由2大方向,營造一個熟齡友善社會: 1)    增設無障礙空間/ 要鼓勵老人打開心門走出家庭,就必須要讓融入社區生活變得更簡單,建立無障礙的環境為首要目標,增設電梯、斜坡道、社區食堂,定期舉辦活動、供餐,吸引老人同樂之餘也能解開受疾病束縛的身心。   2)    消除歧視/ 消除歧視是社會首要目標。失能老人的確因為老化產生生理上的限制,但是他有很多人生智慧可以分享,因為每個人都會老,老化只是一個過程,不要因此認為他們是一個負擔,我們應該要更積極正面看待這件事。   (老人的生活智慧也是重要資產。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建立信任關係 建構無縫且連續性的歷程 吳淑芬團長表示,伊甸基金會一向都是以身心障礙為主,踏入老人照顧的時間並沒有很長,但是老年照顧問題因為高齡化而變的更加急迫,過去的服務照顧員也在面臨老化,現在的服務部門仍習慣用服務項目切割需求,但是老化的歷程是連續性的,老人失能是很快的過程,因此伊甸基金會強調無縫隙的服務,期待可以補足政府不足的地方。 建構無縫隙且連續性的歷程,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比如服務對象家中有電器需要維修,居服員有願意合作的水電工,黃昏市場的菜販也會將賣剩下的菜送到不方便出門老人家中,大家都伸出一隻手,長照概念變簡單!除了居家服務,伊甸基金會也在嘗試實施臨終關懷,吳淑芬團長表示,「既然最後都要走到這一步,我們不希望漏掉任何細節。」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才可以看到他們真正的需求,讓老人最後的路都可以不孤單。   (建立信任關係,無縫服務才可以看到老人的真正需求。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