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

每3秒增一失智患者8.2%成因是聽損 聽力與失智症白皮書揭台灣民眾失智風險

每3秒增一失智患者8.2%成因是聽損 聽力與失智症白皮書揭台灣民眾失智風險#工研院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2019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200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一兆美元,且至2030年預計將增加一倍。以台灣地區35萬失智症人口計算,每年醫療費用總支出就將近1855億台幣,單一項目就佔總醫療支出8.9%。 聽力嚴重受損者失智症風險為一般人的五倍 為提高疾病防護意識,ADI將每年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且自2017起至2025年推動的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以失智症意識、風險減少、診斷、治療和護理、對照護者的支持、失智症和相關研究的資訊系統及創新為目標。2024年失智症月活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持續揭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近80%的公眾擔心會患上失智症,而每4人中就有1人認為我們無法預防失智症。」但證據顯示,40%以上的失智症可透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來延緩或預防的。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教授與研究團隊,在深入追蹤639名36至90歲的民眾超過十年,發現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與其他大腦的病理性變化(如大腦白質病變)。輕度聽力損失會使失智症風險增加一倍,中度損失會使風險增加三倍,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的五倍。而同樣來自Frank Lin團隊最新研究亦指出,配戴助聽器可使聽損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48%!且包含降低老年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 WHO:失智症防治應列入國家健康政策的優先議題 為響應ADI「Time To Act On Dementia」,科林助聽器委託工研院,以公正單位方觀測全球各國之失智症政策與研究發展,也同步針對國內1,466受訪者啟動台灣失智症風險認知與生活型態/健康樣態調查,總結成台灣第一份「聽力X失智白皮書」,希望藉由白皮書的發表提高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檢測和診斷,以達到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的目標。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張慈映副所長表示,目前全球已有50個國家已制定失智症應對政策,從預防、風險降低和及時診斷之行動領域和原則,積極降低失智症風險,以首要風險因素「聽力損失」管理為例,美國2022年FDA即針對OTC助聽器設立新的監管架構,促使助聽器更容易取得,2023年美國CDC亦將失智症風險因素教育卡片新增聽力受損項目,鼓勵聽損民眾配戴助聽器降低失智風險。 失智症防治政策建議將聽篩納入定期健檢 雖然衛福部依據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7大策略,公布我國「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2018-2025年),當中亦包含「降低失智風險」的行動方案,但僅提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體能活動、吸菸飲酒等風險因子,卻忽略了首要風險因子「聽損」。 因此,「聽力與失智白皮書」的研究發表會上,集結多位產學醫專家共同呼籲,除了民眾對聽力損失與失智症關聯的認知仍待提升,也建議政府在失智症防治政策須納入聽力篩檢以早期預防失智,更重要的是推廣助聽器使用的必要性,透過及早發現高風險因子及矯治,期能有效降低失智症醫療照護成本及社會成本。 預防失智從聽力開始 子女都已成年的潘小姐,由於梅尼爾氏症長期耳鳴,以及不明原因的突發性耳聾導致聽力退化,因此對工作與人際關係造成不小的影響。配戴助聽器前,因聽不清楚會不想出門、怕要遇見熟人。但是為了讓生活與工作回到正常軌道,便下定決心選配了助聽器,離開無聲的世界。她分享說,在知道聽損會帶來失智風險之後,她更慶幸自己能選擇配戴助聽器,雖然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幫助真的很大。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教授表示,老化疾病患病率聽損居第四高,僅次於關節炎、高血壓與心臟疾病。因為聽損為不可逆,且與失智症、憂鬱症密切相關,即使輕度聽損也會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建議聽損早期就應該採取積極聽覺介入策略,以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目前助聽器仍然是高齡聽損的主要選擇。對於重度聽損患者,人工耳蝸則是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更建議,聽力篩檢目的在排除可治療的傳導性聽力損失的可能性,如中耳炎和耳垢堵塞等。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需要預約更專業完整的聽力檢測及諮詢。

從有病治病到精準健康新趨勢!未來醫療實驗室2.0合力打造全人照護生態系

從有病治病到精準健康新趨勢!未來醫療實驗室2.0合力打造全人照護生態系#工研院

為加速台灣醫療技術落地,進而提升智慧健康產業的跨域創新,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以下簡稱臺灣AZ)今年再度與工研院攜手,打造「未來醫療實驗室2.0」,進一步整合不同新興科技在臨床照護及永續腎臟醫學上的應用,打造更完整的全人精準健康生態系。此次新的兩區展間包含第一區Green Kidney iSPACE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合作,以病人旅程出發,從衛教宣導,早篩管理到後期介入治療,建立永續急慢性腎臟病照護的創新生態圈;第二區Digital Insight Hub則是以精準大數據以及科技工具切入,介紹相關輔助醫病關係及醫療發展之作為。 臺灣AZ今年也與工研院生醫所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以推動智慧醫療跨域創新生態系為目標進行交流合作,協助國內新創公司布局全球,擴大和展示病人支持的創新,來應對醫藥保健挑戰。臺灣AZ總裁簡劭庭表示,「臺灣AZ非常榮幸能與工研院生醫所再次合作! 我們深信透過協力,更能加速台灣展現醫療創新領域中深厚實力與潛力;臺灣AZ期許未來能夠扮演策略夥伴要角,並藉由A. Catalyst Network國際生醫創新鏈結網絡,幫助台灣好的技術對接國際市場,看到更多創新解決方案造福第一線的臨床病患、共創革新巔峰。」 工研院執行副總暨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民眾對健康的追求已不再是傳統「有病治病」的思維,不僅向前延伸到預防醫學,對於後端的治療也要求更精準,進而帶動生醫產業朝向「精準健康(Precision Health)」領域進行全面布局。此次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支持下,與醫院臨床端多次交流分享後,結合雄厚生醫研發量能,攜手臺灣AZ,以完整涵蓋疾病旅程五階段,結合產官研醫盼能建構完整的照護生態系。 鎖定逾200萬腎臟病病人及高風險族群 據統計,台灣腎臟病有近約170萬至200萬人口,腎病相關醫療費用更是每年健保花費支出排行第一名。其中約有近九萬人落於洗腎階段,雖然近兩年來透析發生數已出現下降趨勢,但在醫療進步,平均壽命延長下,高齡化衍伸的自然器官衰退仍將成為國人腎臟健康的巨大挑戰。因此今年「未來醫療實驗室2.0」兩區展間中,特別規劃一區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合作,共同邀請將近20家產業與臨床各界夥伴加入,以慢性腎臟病的五階段旅程出發,從預防到治療完整建構腎臟永續照護的生態圈。 此展間由第一個健康階段出發,呈現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榮獲國家SNQ公益服務認證的「腎力學堂」專案投入衛教宣導,並創意結合線上遊戲學習平台PaGamO 共同建立正確腎臟病防治觀念;第二階段鎖定高風險民眾,如三高、糖尿病、肥胖、長期服用止痛藥等,透過「腎事太平攻略」衛教網站倡導罹病風險、呼籲及早行動。第三階段結合醫材業者與醫院,透過早篩找出早期慢性腎臟病與糖尿病腎病變病人,及早強化病人慢病管理及藥物控制,延緩腎功能惡化。第四階段則與學會、醫院團隊,透過飲食及大數據AI解決方案,控制腎功能,改善病患的生活型態。第五階段對於末期腎臟病病人,與醫材業者、醫療機構共同提供考量環境永續的透析所需器材、或相關數位監控與改善方案。期待透過此平台拋磚引玉,傳遞減少腎臟病造成的醫療及環境負擔之綠色腎臟(Green Kidney) 理念,鼓舞更多解決方案交流並落地實踐。 以病患為中心,從臨床需求激發最佳解決方案 近年來,隨著醫療大數據的快速累積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新興科技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理解個案的健康狀況和需求。通過記錄和分析醫療記錄、症狀和檢測結果,來掌握更全面準確的病人狀態,不僅打造精準化的衛教建議及醫療方案外,也讓討論過程視覺化,優化醫病討論流程。 第二區展間Digital Insight Hub便以大數據結合科技做為主題,分別從病歷資料、語音紀錄及臨床數據紀錄等三種面向出發,展示臺灣AZ協力引薦至醫院的數位工具。其中包括:落地於萬芳醫院的Medigator SDM系統(免疫用藥領航員)系統,利用大數據評估個別病人狀況,以促進醫病共同決策。也有與林口長庚醫院合作,透過AI語音辨識系統提供末期腎臟病人居家照護指引;或是利用國際合作網絡TriNetX(全球電子病歷系統),從臨床數據進行分散式分析協作,建立國際臨床端反饋合作模式。通過這些數據臨床應用實例,希冀激發更多合作想像,加速相關醫療技術落地,進而支持提升智慧健康產業的跨域創新。

全球首創健康黑科技!  洸動能紗線促進循環舒緩疲勞痠累

全球首創健康黑科技! 洸動能紗線促進循環舒緩疲勞痠累#工研院

循環健康品牌科樂思KOLLOS攜手臺南紡織集團推出共同研發的洸動能紗線,共創循環健康產業台灣之洸!科樂思全球首創洸動能健康科技,成功突破紗線製程3大里程碑,遠紅外線製程放射率在常溫下達94~99%,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且科學實證領先世界遠紅外線製品6大標準,比一般石墨烯材料更專業、健康、與安全! 洸動能健康科技獲得醫護專業一致認定,更通過工研院、TTRI、SGS、行政院原子核能委員會等國內外權威機構檢測認證,結合人因工學推出洸動能護芯襪、洸動能健康樂活內褲、洸動能醫療級護具等健康、保健、護理的全方位產品,提供藉由穿戴的方式,促進循環健康舒緩疲勞的新選擇!科樂思X臺南紡織共同研發的洸動能紗線系列產品將陸續於科樂思官網通路上架,詳細資訊請見品牌官網。 遠紅外線在物理治療、復健領域和各類醫療的應用範圍廣   獲科學醫界等專家肯定 科樂思致力打造最乾淨的遠紅外線,嚴選CZ鋯鑽等精密晶石結合成複合礦鑽,透過精細多方晶體結構的晶格轉移動能,不同相變下皆能百分百完整保有99%遠紅外線。洸動能健康科技,其能量強度比一般石墨烯材料更完整安全合適,提高循環健康與舒緩疲勞痠累,深獲醫護團隊與科技研發單位肯定。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院長特助曾莉萍表示:「遠紅外線在物理治療、復健領域和各類醫療的應用範圍很廣,而科樂思洸動能紗線所釋放的遠紅外線符合國內外6大標準,並有權威機構報告,對於從事醫療行業最重視的大眾健康是真正放心安全的標準。期待未來洸動能在健康產業的應用。」科樂思遠紅外線專業獲得復健諮商與物理治療師、微創介入治療放射師等專家,以及家醫科、泌尿科專業醫師認可,其洸動能醫療級護具等產品更已在聖馬爾定、高醫、奇美醫院先行銷售,是廣獲科學醫界認可的能量循環健康品牌。 圖3: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院長特助曾莉萍提到科樂思洸動能遠紅外線健康專業。(由左而右為凱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羅千惠、聖馬爾定醫院院長特助 曾莉萍、科樂思執行長 歐陽昆、臺南紡織集團總經理 王立範、科樂思董事長 吳建州、科樂思創辦人 吳國維、趨勢科技董事長 張明正、南台科技大學副校長 張瑞星) 科樂思洸動能紗線是業內唯一揭露從原料起即未檢出任何有害輻射,真正乾淨安全,將 4- 14μm 範圍內對人體最有益波段遠紅外線優質淬鍊成型,打破業界需高溫加熱才能釋放80%遠紅外線的限制,常溫即享94~99%遠紅外線持久溫敷,促進血液循環甩開疲勞。紗線成品洸動能水洗不減,其血流速流量增速效率優出傳統遠紅外線布料55%~59%,就像在幫血管洗澡!綜合上述因此成為世界第一個達到國際遠紅外線效能6大標準的台灣之洸。 洸動能科技X臺南紡織集團強強聯手  跨界共創循環健康新藍海 科樂思前身在奈米關鍵細化研究發展多年,臺南紡織集團深刻了解科樂思對於科技紡織的底蘊,雙方攜手合作,為台灣紡織產業揭開研發應用新序幕,希望透過健康科技產業的資源傾注,為大眾生活提供更深層乾淨安全的循環健康新選擇。 此次合作偕同南臺科技大學人因工學領域權威和化材應用專家,結合南紡專業熔融高密度技術與設備, 混煉高品質酯粒母粒抽紗的遠紅外線聚酯纖維中,分子不團聚仍以完美比例均勻排列,從粉末到酯粒至紗線成功突破紡織與奈米跨領域製程3大里程碑,洸動能紗線為紡織界迎來最乾淨、最強勁、最全面的元氣能量。 臺南紡織集團總經理王立範先生表示,「南紡相當鼓勵創新,透過與成長動能豐沛的新創公司科樂思合作,持續研發遠紅外線洸動能紗線與應用產品、提升整體紡織健康產業的緊密合作與穩定產能,共創循環健康新藍海。」 健康科技與穿戴美學結合  洸動能引領全方位日常循環穿戴新潮流 科樂思致力成為大眾的「血液循環好朋友」,提供最深層、乾淨、安全的循環健康方案,除了洸動能貼布、手環,更將洸動能健康科技與穿戴美學結合,推出洸動能護芯襪、洸動能內褲等產品,提供健康運動、健康保健、健康護理等三大領域的優質機能穿戴選擇,更是亞太大健康市場上少數Made in Taiwan且Design in Taiwan的品牌之一,讓大家輕鬆穿戴,享受更乾淨安全0負擔的深層循環健康新體驗! 相關連結: 科樂思KOLLOS官方網站:https://www.kollos.com.tw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工研院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使許多退化性疾病大幅增加,在骨科的醫療技術發展,也變得十分重要且急迫。今(16日)恩主公醫院舉辦「骨科微創中心 關節鏡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臨床成果分享」,骨微創中心是由前院長吳志雄醫師於2019年成立,並在黃信彰院長帶領下積極推動,提供給全民一個兼具安全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除了引進最新脊椎內視鏡系統,還整合各項微創手術,包括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機器手臂電腦導航關節置換手術、微創骨折復位、3D列印矯正切骨矯正手術、肩膝踝髖關節鏡手術系統,擁有非常專業的醫療團隊,為病患服務。 軟骨修復再生技術,一次搞定!為患者創造新「膝」望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有將近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女性因為更年期後骨質流失,比例多於男性。近年來,膝關節退化已不再是老人的專利,運動傷害、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最明顯症狀即為「痛感」,因其為不可逆轉的漸進性破壞疾病,其病情會逐步惡化,為患者和照顧者帶來不便造成沉重的負擔,過去治療方式常有治標不治本、治療次數多等困境,近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利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出現,也為關節退化患者帶來新「膝」望。 恩主公醫院外科部吳長晉部長指出,過去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期會先建議患者使用止痛藥、打消炎針、注射PRP或打玻尿酸、復健、護具使用等改善病患疼痛的症狀,但效果有限,且症狀反覆治標不治本,若狀況沒有改善,就會需要手術開刀,過去常見的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方式有馬賽克鑲嵌術、自體軟骨細胞培養移植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嚴重的話甚至得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容易因傷口較大且復原期較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吳長晉部長進一步說明,「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由工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發,經完整三期臨床試驗獲得衛福部核准,是台灣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只擷取少量非受力區的自體軟骨,經特殊處理後使軟骨細胞活化,再以微創關節鏡手術進行清創後,再將活化的軟骨細胞及載體植入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感染機率低,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住院約2-3天即可出院,且只需一次手術即可解決膝蓋軟骨損傷問題,讓徬徨不安的退化性關節患者,不必承受兩次開刀的風險、疼痛及奔波。 吳長晉部長也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應用於早期發現的膝關節軟硬骨病變問題上,在臨床案例中有多位患者得到改善,也讓患者避免因軟硬骨病變的惡化,導致須提早置換人工關節的地步,所以提醒有關節問題的患者應及早尋求骨科醫師做檢查及治療,維持靈活的關節行動力。 「微創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恢復生活機能快! 另一位75歲的張先生,幾年前因為右腳感到疼痛發麻,曾到恩主公醫院復健科看診,經過幾次復健後,疼痛狀況有改善;兩個月前,出門搭公車時,右腳突然無力發麻,趕緊又到醫院就醫,照X光後,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因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醫師評估後建議要做脊椎手術,當時一聽到脊椎要開刀,感到緊張害怕,經醫師詳細說明後,在上個月接受了「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只有0.6-1公分、出血量少、住院天數僅1-2天、恢復期短,對脊椎肌肉筋膜損傷小,大大降低了高齡者開刀風險。手術後背痛及下肢無力有明顯改善,目前努力做強化核心肌力訓練,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許立和主任表示,椎間盤突出部分是因為脊椎的老化磨損,好發中年之後,隨著老化,椎間盤中的髓核如同我們的皮膚一樣含水量降低,椎間盤的靈活性跟避震效果也跟著降低,使得椎間盤壓力更大,當突然間的不當受力(搬重物)或外力創傷(滑倒摔跤)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也有部分發生於年輕族群因長期不良姿勢加上肌力不足造成椎間盤突出。常見症狀像是腰痛、背痛,甚至從下背部、腰部脊椎處輻射延伸至臀部和雙腿,可能從輕微疼痛到銳痛、灼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極度劇烈的疼痛,有些人則會感覺麻木、刺痛或腿部無力,也就是坐骨神經痛,對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許立和主任進一步指出,椎間盤突出可以透過休息、藥物止痛、物理治療等方式來減緩疼痛,如經過一段時間,狀況還是無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手術治療。傳統開放式椎間盤切除,改善病患症狀成功率大於95%,嚴重的併發症<1%,無法克服的是術後的傷口疼痛、術後背部肌肉纖維化、肌肉無力等後遺症。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階段已經邁向更精密的微創醫療,微創內視鏡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術後恢復期也短,同時也減少脊椎內固定物(骨釘、椎籠)的使用,因此減少許多伴隨固定物而產生的後遺症。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 提供全方位照護 近年來,微創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爲21世紀外科發展的主流,恩主公醫院也秉持「無私奉獻、謙卑服務」的理念,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資訊,持續發展成為特色醫療中心。恩主公醫院在2019年成立骨微創中心,依照疾病特性整合照護資源,導入專業醫療團隊,積極與各大醫學中心醫療合作,讓民眾可以受到更細心的照顧治療與更友善的照護環境,不僅成為地區醫療與預防保健的典範,更是實踐了守護民眾身心健康的初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