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移入

春節返鄉高峰疫情搭便車!醫曝錯過「這1天」無法團圓

春節返鄉高峰疫情搭便車!醫曝錯過「這1天」無法團圓#境外移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農曆年前正值經歷一波寒流低溫,但近日歸國返鄉人潮仍陸續湧入桃機,就是希望能趕在除夕夜前隔離出關,但卻也正好趕上一波Omicron染疫高峰期。有醫師就表示,本周境外移入病例的高峰就在這幾天,再加上每日都有新增本土新病例,隨時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社區疫情,過年期間會不會封城,仍是未知數「此時正是考驗社區保護力的關鍵時刻!本周至16日前歸國返鄉高峰,算好除夕出關今日1/12指揮中心新增9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個案及92例境外移入。中山附設醫院兒童急診主任謝宗學今日在臉書專頁指出:「本周至16日前,正處於台灣境外移入的高峰期,就是因為算好現在從國外回來都得隔離14日,如果16日以後才返國,會趕不上31日的除夕。」認為目前是台灣醫療體系最煎熬的時期。 未打疫苗者染Omicron,住院風險最高超過14倍由於Omicron的主要症狀極似一般感冒症狀,難以區分可能出現的症狀如:嚴重鼻塞流鼻水、頭痛及身體痠痛、咳嗽、喉嚨痛或吞嚥時有異物感,以及較嚴重的疲累虛弱。雖幾乎不像過去感染病毒株恐致嗅、味覺喪失,但近期美國Miami研究指出,疫苗施打完成率對於感染Omicron的「住院風險」如下: 針對未接種疫苗者:1. 和打完第2劑者比較,超過6倍風險會住院2. 和打完第3劑者比較,超過14倍風險會住院 針對已完成接種第2劑疫苗者:1. 打完第3劑產生的保護力,至少是滿2劑的2倍風險以上,且免因Omicron病毒感染而住院死亡追加第3劑該打哪種疫苗?醫曝:未施打者更該擔心針對第3劑追加劑疫苗,應該打莫德納、BNT、高端還是AZ?謝宗學日前也表示,他更擔心民眾搶打第3劑,會排擠到前線人員需要急打第3劑的需求,比起這個,更要擔心的是60歲以上年長者、第9類還未施打疫苗的高風險族群,應盡速完成第1、2劑施打。同時也呼籲年輕人本來重症風險就較低,可以的話「搶打先等等」將疫苗讓給更需要的人,同時也更有機會等待次世代疫苗問世。謝宗學強調:「台灣並沒有放棄邊界管控和積極疫調政策,也不可能出現像歐美國家一樣疫情全面失控只能選擇和病毒共存的窘境。」在春節過年前,僅能以儘量不干擾正常經濟活動的前提下,一邊防疫同時逐漸少量接觸病毒,他也呼籲,「漸進式與病毒共存」應是台灣未來將走上的道路。

境外移入茲卡首例!印男剛抵台就確診

境外移入茲卡首例!印男剛抵台就確診#境外移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臺北市18日出現首例茲卡病毒感染症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一名印度籍27歲男性遊客, 自9月16日抵台後於機場出現發燒症狀,後確診感染茲卡病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少卿科長表示,接獲通報後,針對個案及同行3名接觸者,衛教自主健康管理,並提供防蚊液防護使用。另針對其居住地及發病時停留的活動地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孳生源清除及環境消毒。疾管署表示,只要正確執行「巡、倒、清、刷」4步驟,就能防止病媒蚊孳生。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厭食疾管署表示,目前全球至少有75國或屬地持續傳出茲卡病毒本土病例,疫情以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最為嚴峻。陳少卿科長表示,除了藉由病媒蚊叮咬傳播病毒外,男性亦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感染茲卡病毒後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厭食、腹痛及噁心等,若懷孕的婦女遭到茲卡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胎兒死亡。離開流行地區後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一般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離開流行地區後,應落實「1+6原則」, 暫緩捐血至少1個月、男女無論有無症狀,都應採取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延後懷孕至少6個月,並落實自主防蚊措施至少3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是防治茲卡病毒感染症的不二法門!」,若有防疫相關問題,請撥打臺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將有專人服務。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71型腸病毒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71型腸病毒#境外移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疾管署透過社區監測,發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腸病毒71型個案,為一名3歲大男童,與父母長住馬來西亞,11月26日回國時出現喉嚨痛、耳朵痛等症狀,隔日因手腳掌、膝蓋、屁股出現紅疹就醫,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其妹妹也出現類似症狀,目前均已康復。對此,疾管署提醒民眾,冬天雖然不是腸病毒流行季,但腸病毒並不會完全停止活動,全年皆有感染的風險,所以,無論身處國內外,都要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免腸病毒趁虛而入。71型腸病毒 在東南亞、日本皆曾監測過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腸病毒疫情於3月底開始上升,6月達高峰後持續下降,截至目前共有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而今年社區主要流行的腸病毒型別為克沙奇A型,首次於11月底檢出腸病毒71型的輕症個案,近年在鄰近東南亞國家及日本皆曾被監測到。不過,台灣過去於2008年及2011至2012年間亦發生過腸病毒71型的流行,至今雖已兩年沒出現大流行,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疾管署亦持續密切監測各型別腸病毒的活動情形,防止疫情發生。注意!呼吸急促、肌抽躍為前兆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家長要特別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若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例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瘧疾境外移入要當心 輕忽恐發展為本土疫情

瘧疾境外移入要當心 輕忽恐發展為本土疫情#境外移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疾管署公布今年截至目前為止,累計共15例瘧疾境外移入病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馬拉威、奈及利亞、印度、肯亞、衣索比亞、加彭、迦納,其中包括國人前往上述流行地區旅遊或工作,或來自該國家之交換學生。因此,若有民眾欲前往瘧疾流行地區經商或旅遊,或外籍朋友返鄉探親時,應慎防蚊蟲叮咬,外出時盡量著長袖長褲,並塗抹蚊藥劑,加強防蚊措施,以免感染瘧疾。台灣仍有機會發展為本土瘧疾雖然台灣非瘧疾流行地區,但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及花蓮縣等5縣市共29個鄉鎮,有傳播瘧疾的矮小瘧蚊分布,因此,仍有機會發生本土疫情,民眾須注意防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感染瘧疾人數高達2.07億人口,死亡人數約62.7萬人,主要為非洲兒童,最嚴重的流行地區包括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南亞、大洋洲和中南美洲等。瘧疾症狀如感冒 發燒、頭痛恐為警訊 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其中分為日瘧及卵型瘧2種原蟲,可能潛藏在肝臟內達數月至數年之久,而多數人受到感染後,可能於7~30天內出現如同感冒般的早期症狀,如: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若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數天後則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寒顫(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欲往前往疫區民眾 應做好防蚊措施免叮咬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蚊蟲叮咬。出國前一個月,可先前往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感染風險,並依醫囑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或返國後,如果出現間歇性發熱、發冷等疑似瘧疾症狀時應迅速就醫,同時告訴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供診斷與治療參考,以保障自身及家人之健康。

H7N9境外移入第2例!台商返鄉需留意

H7N9境外移入第2例!台商返鄉需留意#境外移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大陸禽流感H7N9疫情,自入秋來持續熱燒,台灣亦出現2例境外移入病例,隨著兩岸三地的交流互動增加,疫情恐更不好控制,緊接著春節返鄉潮又將來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呼籲,前往疫區或自中國大陸返鄉的民眾,務必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接觸禽鳥,以免感染。疾管署表示,中國大陸江蘇省常州市一名86歲男性境外移入H7N9禽流感病例,為台灣第二起境外移入案例,初步研判傳染的可能性不高,但為慎重起見,仍對相關接觸者進行追蹤;病患於台灣旅遊期間,到過的著名景點、餐廳與飯店,曾與其接觸的人數經調查共有500人,其中有6人曾出現上呼吸道症狀, 3人症狀已緩解。防疫人員表示,會繼續主動追蹤至期滿,若接觸者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時,也請戴上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大陸各省已是旅遊警戒!疾管署說,大陸及香港持續出現H7N9流感病例,顯示出疫病流行風險及威脅增加,目前已將廣東省、浙江省與江蘇省的旅遊疫情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其餘各省市為第一級注意(Watch);並呼籲前往中國大陸的民眾,應避免接觸禽鳥類,尤其切勿撿拾禽鳥屍體,食用雞、鴨、鵝及蛋類要熟食,並落實洗手等個人衛生措施,以避免感染。

屏東登革熱疫情升高 上周新增18例

屏東登革熱疫情升高 上周新增18例#境外移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上周(9月24-30日)國內登革熱確定病例,共新增18起本土病例、8例境外移入病例,上周新增的本土病例患者皆居住於屏東縣,疾管署表示,屏東縣本土登革熱病例數快速增加,疫情分布範圍逐漸擴大。新增本土病例皆發生在屏東縣市 分布範圍擴大上周新增的18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皆居住於屏東縣,分別是屏東市15例(橋北里10例、豐榮里2例,一心里、中正里及溝美里各1例)、潮州鎮2例(八爺里、光華里各1例)及萬巒鄉萬金村1例;經疫情調查結果顯示,萬巒鄉本土病例患者發病前曾前往屏東市豐榮里工作,應於屏東市遭受感染,今年截至9月30日止,共累計135例本土病例,分別是屏東縣123例、為最大疫情處,台北市7例、、高雄市4例、新北市1例。境外移入病例也有2百起 留意中國大陸、東南亞高風險區疾管署表示,鄰近東南亞地區疫情持續,中國大陸亦爆發登革熱疫情,今年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累計共204例,僅次於2010年同期,病例感染國家以東南亞最多,目前該地區登革熱疫情雖逐漸趨緩,但近期中國大陸雲南及廣東省爆發疫情,因此提醒民眾前往上述國外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區,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劑等。做好防蚊措施 清除病媒蚊孳生源返家後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活動史,以利醫師診療和通報。疾管署提醒,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為落實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因此呼籲全民一起合作,經常檢視助家戶內外環境,回收處理不必要的積水容器,以降低社區病媒蚊密度,杜絕登革熱疫情延燒。

跨部合作 共同遏阻登革熱

跨部合作 共同遏阻登革熱#境外移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登革熱即將進入高峰期,加上今年東南亞登革熱疫情嚴峻,恐造成境外移入案例增加,為有效嚴堵疫情,衛生福利部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日跨部會合作,共同開會討論登革熱疫情之發生原因和相關防治措施。衛福部與環保署今日召開102年第2次「登革熱流行疫情處理協調會報」,由環保署沈世宏署長和衛福部林奏延次長共同主持,邀請中央相關部會及臺北、臺南、高雄、屏東、澎湖等縣市政府共同與會;會議中分析討論各地區陸續發生本土疫情之原因,研商現階段登革熱防治工作的相關改進措施,協調整合各地防疫資源,並加強中央和地方的合作,希望有效控制疫情。內憂外患 登革熱疫情難控制統計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已有臺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出現本土登革熱疫情,且境外移入病例分布於全國18縣市,主要集中在臺北市、新北市等都會區,顯示登革熱流行風險並非只侷限在南台灣;且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嚴重,如今年馬來西亞病例較去年同期增加27%、新加坡總病例數為去年同期的5倍,恐使得登革熱病毒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的增加。加上近期颱風來襲、豪大雨不斷,各地積水容器增加、病媒蚊密度攀升,疫情恐更難以控制;由往年資料顯示,登革熱疫情高峰期多在10-11月間,表示防制工作即將進入嚴峻挑戰期,因此希望在進入流行高峰期之前,相關單位能立即動員、落實戶內外、房舍、土地等場所的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並定期巡查,以降低登革熱風險,維護國人的健康。登革熱高峰期將至 落實病媒蚊孳生源清除最有效且重要的防治工作在於「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因此地方政府需持續推動社區容器減量工作,至於未主動清除孳生源的民眾或機構,應落實公權力的執行,大家共同合作才能有效防疫。

今年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 創歷年新高

今年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 創歷年新高#境外移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日公布上周(9月2-8日)2起屈公病確診病例,均由境外移入,感染地來自印尼,截至今年9月8日止,共累計16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創歷年新高。屈公病大多為境外移入感染 高風險地區為東南亞2例分別為54歲和53歲本籍男子,各在上月21日、19日發病,經醫院通報登革熱採檢送驗後,檢出皆為屈公病陽性、且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納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目前止共累計56例,皆由境外移入,感染地區多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國外屈公病疫情升溫,據疾管署最新國際疫情資料顯示,今年屈公病例數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截至8月底,新加坡累計病例達574起,為去年同期的64倍;菲律賓中部Antique省今年5月底至7月間,通報超過900例,疫情明顯嚴峻。屈公病和登革熱皆為病媒蚊引起 防蚊措施不能少疾管署表示,屈公病是感染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主要是由病媒蚊(包括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傳播路徑和循環與登革熱類似,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甚至會出現關節疼痛等情況,潛伏期為2-12天。近年來國人常至東南亞旅遊經商、洽公或探親,疾管署提醒前往疫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確實做好防蚊措施,盡量穿著淺色的長袖衣褲、塗抹防蚊藥品,避免遭受病媒蚊叮咬而感染屈公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