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醫療

AI醫療啟航 北醫附醫前進智慧醫療最前線 從腦震盪預測到長照管理一應俱全

AI醫療啟航 北醫附醫前進智慧醫療最前線 從腦震盪預測到長照管理一應俱全#尖端醫療

2024年台灣醫療科技展一連四天登場,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以3A照護為主軸,主打「Acute care(急性醫療)」、「Ambulatory care(門診與遠距醫療)」、「Advanced care(尖端醫療)」,展示最新智慧醫療發展。其中,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展出多項AI醫療與智能長照技術,包括利用AI技術針對腦震盪高風險病人進行預測與治療、透過AI整合5萬張醫療保單,估算醫療理賠額度的醫起付系統、全國最完整的機器人復健中心等;同時也帶領民眾走入最尖端的智能長照機構,展現醫療與科技結合的無限可能。 台灣醫療科技展12月5日至12月8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北醫附醫於4樓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展區展出「腦震盪症侯群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醫起付-保險理賠金試算平台」、「多樣性機器人復健中心」、「智能長照生態圈」,讓民眾一窺AI與智慧醫療的創新服務。 北醫附醫施俊明院長表示,AI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已有多年的發展與積累,包括疾病判別、用藥建議、病人照護等多面向都可以看到AI協作的影子,北醫附醫站在AI醫療第一線,除了疾病照護外,更將AI的觸角延伸到保險金理賠試算、長照醫療等項目,希望藉由AI醫療讓更多的民眾得到最完善的照護。 腦震盪症侯群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 北醫附醫團隊開發的腦震盪AI輔助決策系統,以急性照護、門診照護、先進照護為主軸,結合磁振影像數據處理與機器學習技術,針對腦震盪高風險病人進行早期預測與治療。  北醫附醫影像醫學部神經放射診斷科陳震宇主任表示,該系統利用功能性磁振影像,能在病人受傷後一個月內預測腦震盪症狀的持續時間和類型,並依據不同類型,提供個人化職能治療建議。 陳震宇主任指出,系統可以預測病人未來半年至一年的腦震盪症狀變化,並利用系統內建的自動報告模組,快速生成個人化分析結果,並以高達80%以上的預測準確率協助醫師制定精準治療方案。此技術已完成臨床驗證,未來將進一步推廣至全球市場,為腦震盪病人提供更多康復可能性。 醫起付-保險理賠金試算平台 許多民眾面對醫療保險理賠時,常因不清楚保單內容或理賠範圍而感到困惑。北醫附醫引進「醫起付-保險理賠金試算平台」,利用AI技術整合全臺21家壽險公司超過5萬張保單資訊,並涵蓋1,700種治療項目,提供快速、精準的理賠金額試算。 北醫附醫梁雅婷副院長表示,對民眾而言,醫療費用是相當實際的問題之一,也可能會影響後續醫療處置選擇。許多民眾購買醫療保單後,面對密密麻麻的保單內容往往不知如何解讀或者不了解給付範圍。 梁雅婷副院長指出,北醫附醫引進慧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醫起付-保險理賠金試算平台」系統,民眾可請醫師開立「理賠諮詢轉介單」並至院內理賠諮詢櫃台,櫃台掃描轉診單就可以即時寫入病人的手術類型、住院天數及床等醫療資訊,並利用尖端AI科技,即時比對全台灣21家壽險公司,超過5萬張保單的資訊,客製化計算保險理賠範圍,並明列各項理賠資訊、理賠申請所需準備文件等,輕鬆獲得理賠資訊。 多樣性機器人復健中心 隨著高齡化社會與全球多重慢性病的增加,復健醫療需求與日俱增。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球逾30億人口面臨神經系統疾病困擾,約有17.1億人受到肌肉骨骼疾病影響,其中包含約2.4億名14歲以下身心障礙兒童。為因應這項重大醫療挑戰,北醫附醫率先引進先進適合不同病人功能等級的上下肢復健機器人系統,開創全人醫療復健照護新紀元。 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侯文萱主任表示,北醫附醫引進全國最完整的多種機器人復健設備,包含上、下肢訓練系統,以及全國唯一適合兒童使用的步行訓練機器人,能為不同障礙程度的病人提供更精準、有效的復健治療。 侯文萱主任指出,北醫附醫的復健治療更導入「全人復健」的理念,強調跨專業團隊協作,綜合考量病人的身心社靈健康,依需求設計治療計畫。這種以人為本的創新復健模式,加上機器人輔助技術的精準控制,讓病人能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下接受治療,縮短康復時間。 智能長照生態圈 面對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的挑戰,長期照護需求持續攀升。由臺北市政府委託臺北醫學大學體系經營的臺北市立行愛住宿型長照機構,針對高齡住民需求,全面導入多項智能照護設備,為長照服務注入科技與效率,提升住民安全與生活品質。 北醫附醫張詩鑫副院長表示,為了提供住民安心的照護環境,北醫導入多項管理系統,包括透過人臉辨識及智慧圍籬系統,精準門禁管理,並採用最新的TOF感測系統進行床邊照護,運用紅外線熱成像技術即時監測住民的異常動態並提出警示,影像僅顯示輪廓,兼顧住民隱私與安全。 張詩鑫副院長指出,除了出入安全外,住民的健康更是管理重點,包含透過智慧床墊即時掌握住民臥床時間與離床警示;利用智能尿袋紀錄住民每日的排泄狀況外,還可以進行數位管理來減少照護人力的負荷並提升精準照護。導入電子白板,不僅讓住民的健康資料便於管理,更可以減少照護人員的交班時間,打造友善長照職場。在住民用藥安全方面,結合科技業者開發的發藥機器人,透過自動定位與「三讀五對」機制提升發藥效率,確保住民用藥無虞。 張詩鑫副院長表示,資訊整合與遠距醫療則為另一亮點。未來,若住民至北醫體系就診,門診資料、檢驗結果與機構照護資訊將即時串接,協助醫師掌握最新健康狀況。北醫附醫的遠距醫療團隊更提供24小時服務,運用先進設備如腹部超音波與心律手環,實現零時差的醫療照護。 圖/北醫附醫於台灣醫療科技展展出「腦震盪症侯群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結合磁振影像數據處理與機器學習技術,針對腦震盪高風險病人進行早期預測與治療。 圖/北醫附醫展出「多功能移動式智慧藥櫃」,結合科技業者開發的發藥機器人,透過自動定位與「三讀五對」機制提升發藥效率,確保用藥無虞。

尖端醫療國際研討會 首創 360度3D全景達文西機械手術

尖端醫療國際研討會 首創 360度3D全景達文西機械手術#尖端醫療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代尖端醫療已不可同日而語,臺中榮總致力推動「智慧醫療、尖端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陳適安院長就任後,成立「尖端醫療委員會」結合最新穎的設備,強化前瞻醫療,全力拓展尖端醫療,創新發展多元診療技術,提升研究量能及臨床應用,期許成為全國尖端特色醫療標竿醫院及世界發展尖端醫療之先導。臺中榮總在尖端醫療委員會成立後,2021年全國首創運用5G傳送心導管手術影像並完成全台首例「達文西手術5G遠程協作」,2022年進行了全臺首例結合「AR眼鏡」及「術中導航定位技術」高難度脊椎側彎矯正手術,更在今年成為全臺首家同時擁有三科(泌尿外科、大腸直腸外科、耳鼻喉科)達文西手術教學示範中心資格之醫院。 尖端醫療融入元宇宙結合5G與360度3D全景虛擬實境 臺中榮總日前舉辦臺中榮民總醫院尖端醫療國際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集結複合式手術、人工智能手術與微創手術等3大主題,邀請14個臨床部門單位參與、國際知名學者共13位、國內醫學暨跨領域專家共78位,開啟5場會議室,以360度3D全景手術實況轉播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融入研討會會議議程中。此次會議同時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的直接前入路(DAA)進行4場live Surgery Demo,全國首創將尖端醫療融入元宇宙,結合5G與360度3D全景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穿戴裝置技術進行live Surgery Demo,讓世界各地的外科醫生在手術的當下,共同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建立遠距醫療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並為臺灣的醫學領域開啟新的扉頁。

癌症不再是絕症! 臺中榮總推再生醫療 點燃癌症病友希望

癌症不再是絕症! 臺中榮總推再生醫療 點燃癌症病友希望#尖端醫療

臺中榮總於今年邁向40周年的里程碑,此次台灣醫療科技展,以「臺中榮總 立足臺灣 引領世界」為主題,展現卓越醫療照護成果。 成立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中心 研究罕病免疫細胞療法 臺中榮總於今年2月成立「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中心」,集結數十位不同領域專家,致力發展幹細胞及抗癌免疫細胞療法,聚焦在急,重,難,罕疾病的應用,同時與日本、美國多所大學合作多項臨床試驗,全力以赴做國內再生醫學的先行者,讓「罕病不再沒希望,癌症不再是絕症!」。 台中榮總於醫療科技展中展出四大醫療項目 除了再生醫療,臺中榮總展區展出項目也包括  介入性心導管: 心臟內超音波免開刀免全身麻醉修補心房破洞、免開刀治療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複雜性冠狀動脈鈣化斑塊鑽石研磨介入性治療、經下腔靜脈置換主動脈瓣膜、及無輻射心導管電燒手術治療心房顫動。 尖端醫療: 雷納生機械手臂精確完成脊椎手術,風險性低、恢復快。 智慧醫療: 建置全國最大及最完整之遠距醫療中心及重症資料庫,以精準預測各種疾病。人工智慧精準勾畫放射治療部位,減少不必要之輻射劑量。 精準醫學: 建構完整的六大臨床資料庫。台灣精準醫療計劃收案冠全國,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精準診斷並治療病人。 臺中榮總全力發展頂尖醫療新技術,串連生技與醫藥產業,開創國內及國際嶄新的醫療模式。 本次醫療科技展期間,同時舉辦「2022細胞治療與精準醫學國際高峰會議」,邀請來自德國CAR-T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權威醫師,也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第一作者Dimitrios Mougiakakos教授、及國內外一流的專家學者,現場講解最新的發展趨勢及應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