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僅次於意外事故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死因,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佔比約30%,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劉希哲強調,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整體存活率接近9成,絕非不治之症,鼓勵父母親,當孩子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時,切勿過度焦慮,父母及癌童應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治療方針,及早治療、穩定配合醫囑,相信都可以有很好的治療成績。 兒童最常見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發燒就醫未改善須小心 劉哲希醫師表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癌症,初始症狀大多數是發燒,家長多會認為是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提醒家長,如果帶孩子就醫檢查治療後仍持續發燒,切莫輕忽,應再次求診,並主動告知醫師孩童病況,醫師對不明原因發燒或反覆的感染會有所警覺,進一步抽血檢驗可判斷白血病是否是發燒的真正元凶。 劉希哲醫師說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會讓血球細胞異常,症狀除反覆或不明發燒外,也容易有臉色蒼白、活動力下降、皮下出血、肝臟或脾臟腫大等徵兆,當孩子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兒童血液腫瘤專科醫師診治說明後,家長應可了解治療方式及療效,努力放下緊張、恐懼的心情,與醫療人員共同合作並鼓勵及協助病童配合療程,以獲致最大療效。 (圖/劉希哲醫師鼓勵,面對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切莫焦慮,積極治療有近9成治癒率。) 風險分群加MRD監測 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 劉希哲醫師指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診斷後,會先依據患者的發病年齡、白血球數目、血癌細胞基因突變等,進行標準風險、高風險或極高風險分群的判定,然後根據風險分群規劃療程,讓病童獲得適切的治療強度,除了可以有效打擊血癌細胞外,也能減少副作用帶來的身體不適及後遺症。 抗癌治療初期就會搭配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監測以評估療效,調整治療。劉希哲醫師強調,微量殘存疾病(MRD)非常重要,在啟動治療1-2個月內,就能精準評估療效,一旦治療反應不佳,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 依病況調整治療方案 應與醫療團隊詳細討論並密切合作 劉希哲醫師提到,針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的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採行調整或加強化學治療強度合併異體幹細胞移植的治療策略,現在另新增特異性抗體的免疫治療,以及細胞治療的選項,在國內外也逐漸累積成功案例。 擴大遠距教學 病童學習不中斷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相當高,家長不應再聞癌色變,有效的治療可使病童重回人生的跑道,健康前行。然而目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抗癌治療需要兩年半,治療期間因體力及抵抗力較差,學習計畫多數被迫中斷,過往已有床邊教師及在家教育等補救措施。這兩年多來在新冠疫情下,遠距教學有了突破性發展,也讓多數癌症病童的學習增添了新的管道。劉希哲醫師呼籲,在實體教學恢復的同時,政府、學校以及民間團體能持續挹注遠距離學習的資源,讓病童的學習不中斷,也能讓病童透過參與學習重回學齡孩童的生活並感受到同儕的鼓勵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