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週

車禍才驚覺視野缺損!青光眼患者發生意外風險暴增65%

車禍才驚覺視野缺損!青光眼患者發生意外風險暴增65%#世界青光眼週

當心青光眼無聲無息偷走視野!全球青光眼患者持續攀升,預計2040年將突破1.1億,台灣患者人數亦逐年增加。然而,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患者難以察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50-80% 的青光眼病例仍未被診斷。資深媒體人許聖梅分享,三年前意外於檢查時確診青光眼,視野缺損已達中重度,視神經受損且不可逆,才體會到一般人很容易忽略青光眼帶來的失明危機。 世界青光眼學會將每年3月第二週訂為「世界青光眼週」,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惡化速度如雪球效應,多數患者直到視野缺損影響日常生活時才察覺,這時往往已進入中重度階段,因此青光眼又被稱為「視力小偷」。 隨著青光眼導致的視野缺損範圍逐步擴大,患者行動與生活自主性恐受影響,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五年內發生交通事故禍的機會比無青光眼者高出65%;跌倒風險增加38%,骨折風險則高出31%!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分享,診間就曾有一名患者因眼角餘光沒有注意到行人發生車禍,就醫檢查才發現其中一眼因青光眼視野損傷,幾近失明,但由於另一眼視力仍達1.0,導致他毫無警覺,直到發生事故才揭露潛伏已久的視力危機。 台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指出,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但依據視野檢查可分為輕、中、重度,須因應疾病嚴重程度對應治療策略,積極治療對於減緩疾病病程非常重要,目前患者多以點眼藥水治療為主,但是一旦進展到中度、透過眼藥水眼壓仍控制不佳,應考慮手術治療。 眼壓非疾病程度指標!掌握視野分級關鍵指數很重要 多數人誤以為青光眼會導致視線出現黑影遮擋,但陳賢立醫師解釋,視野缺損往往不易察覺,因為大腦會透過「視覺填補機制」自動補足缺失的畫面,患者早期可能僅感覺影像略顯灰暗、對比度下降,難以察覺異狀,也難清楚向醫師描述視力變化。眼壓控制眾所皆知,但僅是基本,無法作為疾病分級依據;青光眼的嚴重程度應依賴視野檢查缺損的MD值進行診斷,陳賢立醫師指出,當MD值介於0~-6時,患者處於輕度青光眼,視野變化不明顯,但視神經已開始萎縮;當MD值降至-6~-12,病程進入中度階段,視野邊緣出現缺損,影響日常生活;若MD值低於-12,則代表視神經嚴重受損,視野大幅縮小,甚至可能失明,為減緩視神經受損,應了解視野缺損分級程度、追蹤變化,及時接受治療,以延緩視力進一步惡化。。 不再害怕青光眼手術!新型微創青光眼手術協助患者及早控制疾病 蘇乾嘉醫師指出,當青光眼視神經損傷達到40%時,才會導致明顯的視野缺損,因此,定期進行視神經檢查,以透過神經纖維的變化掌握病情至關重要。若病患已有視野缺損,則應定期接受視野檢查,並透過視野缺損數值(MD值)監測病情變化。青光眼治療應依病情進展採取個人化策略,初期多以眼藥水控制眼壓,若效果不佳,則可考慮雷射或手術。然而,許多患者對手術仍存有疑慮,因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蘇乾嘉醫師表示,近年新興的微創手術技術相較於傳統手術已大幅提升安全性,不僅能有效降低眼壓,且傷口小、恢復快,可做為進入傳統手術之前的選擇,協助中度青光眼患者提早接受手術,及早控制眼壓、延緩病程。青光眼治療方式多元化,患者可積極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許聖梅嘆視力無法重來 及早治療才能守住清晰視界 許聖梅分享,青光眼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除了視野受限,導致吃飯時看不清菜色,夜晚更是不敢獨自行動。她確診後使用眼藥水控制青光眼,但苦於眼藥水的副作用,而且因為發現時已是中重度,視神經受損嚴重,之前儘管醫師建議她手術,但是擔心眼球上動刀的風險,遲遲下不了決心,但是,今年過年前醫師再次建議手術治療延緩視野喪失,她也深刻體會青光眼治療是與時間賽跑,因此更積極與醫師討論多元的治療選項,希望找到最適合的方式延緩惡化。 「千萬別等到問題出現才後悔!」她呼籲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與電腦,應更重視眼睛健康,進行定期的眼睛健康檢查;蘇乾嘉醫師也強調,40歲以上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視(600度以上)、高眼壓、長期施用類固醇等高風險族群更需提高警覺、定期檢查,關注視野變化。陳賢立醫師也建議,完整的青光眼檢查應包括視野檢測、視神經影像與OCT光學同調斷層掃描,才能全面掌握病情,避免錯失治療時機。青光眼雖不可逆,但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守住清晰的視界。 圖/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提醒,青光眼早期症狀不明顯,但若未及時治療,病情惡化的速度就如同雪球效應般加劇。許聖梅小姐則分享自身罹患青光眼的經歷,鼓勵大眾關注視力健康,及早篩檢,降低失明風險。 圖/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醫師呼籲,青光眼嚴重程度應依賴視野檢查缺損的MD值進行診斷,當MD值降至-6~-12便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更應及時接受治療,以延緩視力進一步惡化。 圖/台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醫師解析青光眼患者的治療困境,並探討多元治療選擇,指出近年新興微創手術較傳統手術安全性更高,且傷口小、恢復快,可作為傳統手術前的選項。

北榮聯手市聯醫眼科醫師團隊呼籲青光眼不可逆 別讓青光眼找上門 守護明亮視界趁現在

北榮聯手市聯醫眼科醫師團隊呼籲青光眼不可逆 別讓青光眼找上門 守護明亮視界趁現在#世界青光眼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而在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人數可謂相當可觀,近年來由於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增加,再加上診斷科技的進步,青光眼的發生率逐年提高,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每年三月第二週「世界青光眼週」的到來,為提升國人對青光眼的關注與提高病識感,台北榮民總醫院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於昨日(3/10)上午攜手台灣頭痛學會、愛爾康大藥廠,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4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講座」,響應世界青光眼週主題「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由眼科醫師群分享青光眼衛教資訊,呼籲大眾關心青光眼疾病,也提醒大眾時刻注意眼睛健康,定期至醫療院所做眼睛檢查。 呼籲大眾定期眼睛檢查-「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 青光眼是一種會造成視力持續惡化且無法恢復的視神經病變,臨床上會呈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視神經退化及視覺功能受損,視神經一旦遭到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功能喪失。因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等到察覺異狀時,視神經通常已遭相當程度破壞,加上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疾病,因此若太晚發現,才接受治療,視神經難以恢復,會增加失明的風險。然而大眾普遍對青光眼認知意識不足,經活動前報名表進行問卷調查,回收226名參與者結果,統計顯示41%的民眾仍然認為青光眼疾病是可以恢復治癒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會導致眼盲的疾病,確診青光眼的患者也逐漸年輕化,將對個人、家人與社會造成嚴重衝擊。但因難以自我篩檢,需要利用衛教講座提升群眾對青光眼的了解,提升大眾眼睛保健的意識,共同守護靈魂之窗。」 造成青光眼的原因很多,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眼球內部壓力(簡稱眼壓)過高。人體的眼球內部充滿了一種稱為房水的循環體液,負責維持眼球內正常的壓力,而當眼球內作為排水管的「隅角」如果塞住,房水排不出去,就會引起眼壓升高,因而造成青光眼的風險。但高眼壓並不是青光眼的必要條件,即使眼壓正常,仍然可能患有青光眼。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分享,青光眼除了眼壓影響之外,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年齡超過40歲、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高度近視者與高度遠視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者,以上都是造成青光眼的危險因子。郭哲源醫師提及:「若本身為高危險族群者,應依照醫師囑咐定期追蹤,以降低罹患青光眼的風險,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則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速度,減少青光眼對視覺功能的損害。」 醫師傳授青光眼治療秘笈,練就一身武功抵擋青光眼 青光眼雖是不可逆眼睛疾病,但仍然可以透過治療延緩疾病的惡化。現在對於青光眼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以及雷射或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上,治療青光眼可以使用眼藥水或服用口服藥,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減少房水的生成或促進房水的排出,進而降低眼壓,使青光眼得到良好的控制。依據此次會前報名進行測驗調查,認為規律點眼藥水及服用藥物就萬無一失的民眾約佔5%,顯示民眾對於藥物治療仍有迷思,因為若在藥物治療上並未減緩疾病進展,就需要做進一步的雷射或手術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部主治醫師蕭雅娟醫師說:「藥物治療通常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點眼藥水的確是青光眼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若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可以透過雷射或青光眼手術達成眼壓控制。」 青光眼治療手段其中之一為手術治療,但仍有許多患者第一反應會感到擔心害怕,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美如分享手術治療資訊,破除民眾對手術的疑惑及害怕,陳美如醫師表示:「當藥物及雷射治療無法控制眼壓時,便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現階段廣被採用的手術叫小樑網切除術,是在眼睛黑白交界的輪部開一洞口,將房水引流到結膜下。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達到更低與更平穩的眼壓,減緩疾病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守護靈魂之窗。」對於青光眼的治療頻率計畫,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帆醫師說到:「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初期就診時,需觀察用藥反應,約1~3個月需回診,兩年內約4~6月安排一次相關檢查評估,兩年後若病況穩定,檢查的頻率就可延長,但最終仍須依據主治醫師的評估診斷為主。」 民眾熱烈響應世界青光眼週,拯救視界刻不容緩 「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2024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講座,現場有近200位的民眾一同參與響應,除了由專業醫師群帶來豐富精彩的衛教知識,會後透過互動問答由醫師講解,幫助民眾對青光眼的治療及預防有更深入的了解。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醫師說到:「世界青光眼週就是要讓大家多認識青光眼,青光眼會導致失明,但積極治療可以避免失明,與青光眼共存,定期追蹤,才是最好的方式。」青光眼雖然是一個可能導致失明的疾病,但只要及早發現,以正向的心態面對疾病與治療,與醫師同心協力運用可行的治療方式,儘可能穩定控制眼壓,並不必然會導致失明。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掌握疾病的進程以調整治療策略,是青光眼治療必經之路,期望青光眼病友能以正向的心態與醫師共同努力守護靈魂之窗。

台灣青光眼患案例逾34萬 「世界青光眼週」邀民眾擊敗視力小偷

台灣青光眼患案例逾34萬 「世界青光眼週」邀民眾擊敗視力小偷#世界青光眼週

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週為「世界青光眼週」,臺北榮民總醫院、台灣頭痛學會及愛爾康大藥廠共同響應舉辦「2023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講座」免費講座,呼籲民眾關注青光眼的威脅,守護眼睛健康。活動將於3月12日(日)上午10點至12點,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柏拉圖廳舉辦(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步行2分鐘)。 青光眼難以察覺卻對視力有嚴重影響 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也是不可逆失明的首要致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平均每天增加50名患者,成長速度讓人心驚,此外伴隨著人口老化及近視族群增加,青光眼患者也不斷成長,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將對國人的視覺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但是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患者發現時通常病情已經相當嚴重,甚至可能面臨失明危機,因其無聲剝奪視覺功能,青光眼素有「視力小偷」之稱,如何避免視力小偷偷走我們的光明?如何面對視力小偷的攻擊?是需要民眾、醫師、病患共同努力的課題。 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科醫師團隊一起為民眾破除青光眼的迷思 是否一旦罹患青光眼就難逃失明的命運?青光眼可以透過手術進行治療嗎?如何與青光眼共存?這次講座由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科醫師團隊一起為民眾破除心理迷思,帶來正確的衛教及治療資訊,教導民眾該如何覺察青光眼,雷射與藥物治療的功效、手術治療的角色及如何以正確的心態面對青光眼。有興趣的民眾請趕快點擊下方網址進行報名,期盼各位可以在講座中吸收知識,不讓自己與親友的視力被偷走,一起來打擊視力小偷「青光眼」。 免費講座線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LNPXKyg6oywRTafr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