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光日

數位時代育兒警訊:研究證實過度使用螢幕損害兒童視力與發育,蔡司光學推五大標準守護眼健康

數位時代育兒警訊:研究證實過度使用螢幕損害兒童視力與發育,蔡司光學推五大標準守護眼健康#國際視光日

每年3/23為國際視光日(World Optometry Day),旨在「改善世界各國的眼睛照護品質」,以此提高世界對於視力保健的重視。現代父母常見「平板育兒」方式,可能讓兒童不只視力受損,發育也受限!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副教授孫涵瑛提醒,家長對於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務必要「小心眼」,除注意使用時間、讓眼睛充分休息,也要時刻留意近視度數的加深與否。 統計指出,台灣18-24歲者近視率已高達73%1,眼鏡成為台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陪伴,根據近期醫療媒體進行的一份針對台灣民眾視力保健行為的調查2,高達8成民眾都曾在配新鏡片後,因度數有誤差或不合適,而有頭暈、噁心等不適狀況發生,從社群輿情觀察也發現不少民眾曾有新配鏡片後出現頭暈的問題,不僅看東西吃力、視力模糊,甚至影響到睡眠,也反映出調查中民眾對於配鏡度數是否精準、配戴舒適度最為重視。 平板育兒成趨勢,時間需謹慎控制 研究證實:過度使用螢幕 對兒童視力及發育恐皆有負面影響 根據統計,台灣人一天的螢幕使用時間高達7小時,名列全球第15名3!數位時代雖帶來方便,卻同時綁架了我們的目光,花費多數時間在3C產品上,可能傷害視力、失去好眼力。而3C產品對兒童的吸引力尤其大,進而衍生出現代父母常見的「平板育兒」方式,不過這種專屬於數位時代的教養方式,卻有可能在讓孩子聽話的同時,反而傷害其視力健康,甚至影響發育與認知能力。 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每增加1小時的螢幕使用時間,即可能讓近視的風險增加2成,若是超過4小時,近視更有可能急遽加深4。尤其針對發育中的兒童,由於度數尚未固定,更有可能在其成長過程中持續增加度數,讓孩子演變成高度近視,成為近視併發症的高風險族群。 此外,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也指出,如兒童過度使用螢幕,可能對於其感覺、動作、發展和學業成績等產生負面影響,如於早期發育時接觸螢幕,則可能導致晚年認知能力和學業成績下降,另外包含語言發展、情緒發展、肥胖、睡眠障礙、憂鬱和焦慮等,可能也與長時間使用螢幕有關,並阻礙兒童的社交和情緒能力發展5,6。現代人對於智慧型裝置的高度黏著性,儼然成為視力及兒童發展的隱憂之一,對此,孫涵瑛副教授提醒,家長對於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需謹慎控制,除了讓眼睛充分休息,也要時刻留意近視度數的加深與否,避免「惡視力」悄悄找上門。 全球近視人口急遽攀升, 台灣成近視王國、眼鏡不離身 最新全台視力保健行為調查:8成民眾曾因配鏡產生不適 近期一則發布於《英國眼科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的研究顯示,全球近視比例正在快速增加,數據指出,近視人口從1990-2023年由24%增加至36%,上升比例超過一成,其中更在2020-2023短短三年期間上升6%7,顯見近視人口的加速攀升!另外根據國際近視研究所的預估,2050年全球近視人口將高達50%8,意即每2人就有1人患有近視。而台灣在近視人口的發展,多年來也同樣不遑多讓,被稱為「近視王國」,統計指出,台灣2020年近視比率已高達73%1,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近視率居高不下,許多民眾更因此對於眼鏡寸步不離,而近視後是否能看得清楚及舒適,關鍵在於度數正確、品質良好的鏡片。然而,根據近期醫療媒體針對台灣民眾視力保健行為的調查指出2,高達8成的民眾曾在配新鏡片後,有頭暈、噁心等不適狀況發生。調查也顯見,民眾在配鏡時,最重視「檢測結果是否精準」,而「配鏡流程」則為影響民眾選擇配鏡診所或店家的次要因素。因此,讓民眾感受「專業的驗配流程,以提供度數精準的鏡片」,凸顯出視覺舒適度與配戴體驗密切相關,度數合宜的鏡片不僅能提升視覺品質,也能減少不適感。 孫涵瑛副教授表示,配鏡不當確實有可能讓身體出現不適現象,像是度數不足導致眼睛看不清楚,不僅會危害視力,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噁心、沒食慾、視覺模糊等症狀。從社群中也常見網友討論「慘烈」的配鏡經驗,不僅看東西吃力、視力模糊,甚至影響到睡眠,出現許多需要重新配鏡、重新調整度數的問題,也有網友分享因配戴不適重複配了好幾副眼鏡,白花了許多錢卻得不到良好的視覺感受。 迎接國際視光日 呼籲民眾關注視力健康 愛護視覺刻不容緩 蔡司光學提出「五大標準」助護眼 每年3/23為國際視光日(World Optometry Day),旨在「改善世界各國的眼睛照護品質」,以此提高世界對於視力保健的重視,節日源頭可回溯到1986年,由IOOL國際驗光和光學聯盟(該組織現已改名為世界眼科視光學理事會WCO)所訂定。目前針對視力保健的重視,全球共識皆走向一致,WHO曾在《世界視覺報告》中指出,伴隨嚴重併發症的高度近視患者將於2030年達到5億人9,顯示視力保健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時也對視光及眼疾相關產業帶來衝擊與影響,各大企業持續推動視力問題解決方案,例如針對現代人的長時間、高頻率使用數位設備的「忙碌視覺」行為來研發鏡片,或是優化鏡片光學設計,透過擴大鏡片的的最佳視區範圍,來減低近視者的用眼負擔。 多年來,蔡司光學致力於提升民眾的視覺體驗,期望以高品質鏡片來滿足各種用眼需求,今年更推出「蔡司視覺享驗」來詮釋配鏡概念,用全球領導品牌的最高準則,重新定義專業配鏡流程,此次列出的五大標準包含「個人專屬數據」、「專業配鏡專區」、「原廠認證設備」、「原廠認證店家」、「詳細視力評估」。最後,蔡司光學也提醒民眾,務必重視視力保健,謹慎愛護雙眼,諮詢專業配鏡人員,讓配鏡後看得清晰且舒適。

3/23 驗光師節 向第一線守護視覺健康的驗光師們致敬!

3/23 驗光師節 向第一線守護視覺健康的驗光師們致敬!#國際視光日

每年的 3 月 23 日為「國際視光日 World Optometry Day」,感謝全球每一位驗光師和眼科保健專業 人員的辛勞與努力。國際視光日可以追溯到 1986 年,當時美國驗光協會前主席 G. Burt Holmes 博 士接管 IOOL(國際驗光和光學聯盟),致力於提高全球視力保健。為慶祝驗光專業的不斷發展,同 時呼籲民眾注重眼睛健康,而訂定了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驗光師專業與執業範疇 驗光師的養成專業涵蓋了眼球解剖學、生理學、視覺光學、配鏡學等等專業範疇。根據國際防盲機 構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 33 萬名驗光人員。其中美國及英國驗光師執業的範疇較廣,涵蓋疾病診斷 與治療;世界驗光協會 WCO 認知各國在視光領域的演進歷史不同,從而發展出不同的立法規範,為 提供驗光從業者在國際間溝通的基礎,特發布「視光職能模型」,定義驗光人員執業範疇與入門能力 標準,分為『光學技術(提供矯正光學產品)、視覺功能(視力檢查驗光測量(含障礙成因評估) 、眼部診斷(眼球疾病診斷)、眼科治療(眼球疾病治療)』四個服務類別及執業內容。其中,第一 類稱為 Optician;第二、三、四類定名為 Optometrist。盱衡「台灣驗光師」養成背景與核心執業 內容為視力檢查驗光測量,與德國、丹麥、西班牙、奧地利、捷克等地相同,應屬於第二類別! 對台灣大多民眾而言,驗光人員仍是個模糊而陌生的形象。自民國 38 年日本早稻田學校引進書籍, 開啟了眼鏡產業的專業;然而直到民國 85 年之後,驗光屬於醫療行為的觀念才逐漸開始被重視。尤 其為了提高視光專業,訂定認證與規範,業界先進努力爭取「驗光人員法」立法通過。儘管歷經 30 多年的延宕,產業各方人員仍不懈奮鬥、溝通協調,甚至在民國 104 年的 416 大遊行,上千位視光 產業人士走上街頭,訴求職業尊嚴與專業認證,終於讓「驗光人員法」在 105 年 1 月 6 日總統頒布 生效列為本國「第十五類醫事人員」,對台灣視光產業更是邁出巨大的一步。未來對於驗光師(生) 的執業照護範圍仍有許多權益尚須爭取,但驗光師的角色逐漸鮮明,成為眼睛和視覺系統的核心保 健人員,是肩負民眾視覺健康的第一線守護者。 登記台灣驗光師節 為邁向國際接軌 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去年向主管機關呈報,採國際視光日 3 月 23 日 為台灣驗光師節,並經衛生福利部與內政部登載於「紀念日、節日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 日」。在這值得慶賀的日子裡,台灣不僅與世界同步,倡導民眾提高眼睛保健意識;驗光師節的設 立,更讓驗光師在眼睛保健與公共衛生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受到大眾重視。 首次驗光師節在台北花園大酒店盛大舉行,上午及下午辦理年度視光菁英論壇,晚間是歡慶驗光師節的特別節目,現場出席的貴賓雲集,有總統府賴副總統清德、總統府林秘書長佳龍、衛福部醫事司李簡任技正中月、立法委員羅致政、陳靜敏、蘇巧慧、劉建國、張宏陸與各醫界、學界團體代表均到場祝賀。 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群宸致詞表示,驗光師是醫療系統的「初級健康照護提供 者(Primary Health Care Provider)」,在 Eye Care 服務的第一線為民眾的視力把關。執業時依據 WCO 世界驗光協會與本國驗光人員法規定,鑑別病患的視力障礙成因;若發現疑似眼睛疾病者,轉 介眼科醫院進行後續醫療處置,若屬屈光未矯正者轉介至驗光所進行屈光矯正,有效實踐以人為中 心的全人健康照護。 此外,驗光師(生)進入醫事體系的六年來,無論在醫療院所、驗光所、社區、學校、長照機構、行動醫院的視力保健巡迴服務等,敬業樂群,無愧於國人的信任與期待,更為照護身心障礙對象特與醫院眼科設立身心障礙眼科門診等多種事蹟,理事長黃群宸更於驗光師節特頒獎座以資感謝,表揚各地方驗光師公會與夥伴們長期的奉獻與付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