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P

轉移性攝護腺癌最要命! 名媛孫芸芸父親、台灣棋王皆因攝護腺癌辭世

轉移性攝護腺癌最要命! 名媛孫芸芸父親、台灣棋王皆因攝護腺癌辭世#PARP

許多人都認為攝護腺癌(或稱前列腺癌)不會致命,但其實並不然,名媛孫芸芸父親孫道存、台灣棋王吳貴臨等就是因攝護腺癌而辭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醫師指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已分別占男性癌症的第五位及第六位,雖然早期發現的病友五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但若發生轉移,五年存活率僅剩不到4成,高死亡率堪稱是男人的無聲殺手。 一名現年75歲的退休男子,長年有排尿異常卻遲遲不肯就醫檢查,直到四年前骨頭疼痛難耐才找醫師求助,當時測量其PSA指數竟高達280 ng/mL,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攝護腺癌且已轉移至骨頭3-4處及淋巴腺,在傳統荷爾蒙療法、手術切除後一年卻還是復發,再經傳統荷爾蒙療法半年,及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半年,都無法抑制癌細胞生長,所幸在加入PARP抑制劑治療後,腫瘤縮小、症狀好轉外,也沒有出現其他副作用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台灣攝護腺癌惡性程度高 定期「血液PSA檢查」與「肛門指診」助於預防疾病惡化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發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11 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30人,死亡率10年上升47.5%,是65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之一,對生命的威脅性更是隨年齡增⾧而增加。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除了易與好發於50-60歲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外,國人對攝護腺癌的警戒心亦不夠,病友往往忽略警訊,以至於近6成台灣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更有3成以上病友初次診斷時就有轉移病灶,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多數男性顧及自尊心,寧願穿成人紙尿褲也不願至泌尿科檢查,再加上國內衛教宣導不足、篩檢亦不如其他癌症普及,導致台灣男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較西方國家高。 歐宴泉醫師進一步補充,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以骨轉居多,約佔75%,其次是轉移至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者約佔15%,骨轉移合併內臟器轉移10%,門診觀察到有些病友都是先至骨科或其他外科就醫,因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一旦轉移性攝護腺癌病友的格里森分數達到8以上或是PSA指數>20 ng/ml,其疾病進程較為兇猛,未來發生惡化的機率也較高。而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除年齡為60-80歲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帶有如BRCA突變基因者、服用男性激素或平時攝取較多高脂肪食物的男性,都是罹患攝護腺癌的高危險群。 PARP抑制劑治療全面啟動 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友提供更優異的選擇 雖然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影響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根據標準治療指引,臨床初始治療為去勢療法(ADT),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盡可能地降低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但通常在治療1-3年後癌細胞會產生抗性,當病友血清中睪固酮濃度低至去勢標準(<50ng/dL),但癌細胞仍持續增長者,則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不僅治療棘手,還具快速高死亡率,臨床上亟待出現更好的治療方案。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男性生殖科科主任黃逸修醫師說明,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是透過抑制聚合酶PARP的活性,阻斷癌細胞DNA修復機制,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PARP抑制劑單獨使用於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病友,可以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較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高出三倍,而若是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併用,則可用於不分基因型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友,且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影像學無進展生存期增加8至11個月,疾病惡化或死亡的風險也降低3成以上6。此外,無論是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PARP抑制劑能使腫瘤縮小、降低PSA指數,亦讓病友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黃逸修醫師也分享一名逾70歲的導遊,平日排尿無異常身體也無恙,直到四年前第一次體檢觀察到PAS指數異常高,才前往泌尿科就醫檢查,確診當時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該名導遊在接受去勢療法、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及化療後,仍觀察到疾病持續惡化,由於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為BRCA突變基因,因此為其安排單一PARP抑制劑治療,雖然初期有出現輕微貧血狀況,所幸在輸血後症狀即改善,治療半年PSA指數下降外,亦無觀察到其他嚴重副作用。 對於晚期病友PARP抑制劑還能達到如此不錯的治療成效,黃逸修醫師表示實屬欣慰,同時也說明考量未來疾病發展的不確定性,還是會建議病友先進行基因檢測,若是BRCA突變基因者則可單獨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除了有較少的副作用外,也可以減輕病友的經濟負擔。 最後歐宴泉醫師強調,50歲以上男性應每半年定期至泌尿科進行血液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查與肛門指診,若是高度懷疑者,建議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切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與攝護腺癌和平共存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