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池

晚期比例高、死亡人數多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頭號奪命腫瘤

晚期比例高、死亡人數多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頭號奪命腫瘤#楊泮池

新國病肺癌拉警報!肺癌已連續19年為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奪命腫瘤,不僅對國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脅,也對醫療健保造成沉重負擔。對此,國內肺癌權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攜手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免疫暨腫瘤醫學會、台灣肺癌研究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及台灣醫學會等六大醫學會,今(12日)首度發表台灣肺癌防治共識。楊泮池院士呼籲,政府應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整合行政資源、加大肺癌防治力道,並鎖定三大目標,藉由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公費篩檢政策,期盼在2030年前達成「一期肺癌確診數倍增」及「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目標;另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現仍佔所有肺癌患者的六成,應加速接軌國際標準治療,目標五年內達成「晚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倍增」。 迎戰國人頭號奪命腫瘤,肺癌防治不能靠單打獨鬥 面對肺癌威脅,目前確診時已三、四期的病人占逾六成,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七月起啟動LDCT篩檢,盼能夠翻轉肺癌的診斷期別,以揪出更多早期患者並及時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楊泮池院士指出,台灣大多數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本身的基因外,陸續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致病因子、空氣汙染,也可能致癌,肺癌成因複雜且晚期確診比例高、死亡人數多,面對此頭號奪命腫瘤,他強調,肺癌防治應以國家層級來處置,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為必要之舉,盼政府正視肺癌、積極迎戰。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特聘教授陳保中也指出,雖然台灣過去在菸害防制、空氣汙染上皆持續推進,然而在防治策略整合上,仍有進步空間。陳保中教授指,肺癌防治涉及環境到醫療,並非單一單位可處理,需要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專責單位設立,凝聚各界共識、統籌行政資源與執行,才能保障全民健康。 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比照美國癌症登月計畫願景,25年內讓肺癌死亡率減半 楊泮池院士強調,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盼比照美國癌症登月計畫,朝「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的願景前進,中期目標為結合LDCT的篩檢政策,達到一期肺癌診斷數倍增,及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短期目標則又分為初級(預防)、次級(篩檢)及三級(治療)等三面向進行防治,特別是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期待能在五年內翻倍,以大幅降低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在初級防治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認為須從強化民眾預防觀念開始,持續推行菸害防制以降低國人吸菸率,從根本上幫助民眾遠離吸菸可能致癌的威脅;此外,空氣汙染如汽機車排氣、工業區廢氣的管控,需環保單位協助將空汙指標逐步降至國際標準。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肺癌的致病因子複雜,國內很多肺癌患者並沒有吸菸,因此,教育國人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如「天天五蔬果」的飲食概念,烹調時避免高溫炒炸、規律運動等,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整合,從前期教育、健康習慣養成著手,再串接到篩檢和治療,全面性對抗肺癌。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則針對次級防治說明,次級防治則將重心放在「早期篩檢」上。去年七月起,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公費補助LDCT篩檢國家,針對符合年齡的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群,提供兩年一次的LDCT篩檢,接下來也期盼能夠建立更完整的高風險族群預測模式,透過LDCT揪出更多的早期肺癌病人,並落實陽性個案追蹤計畫,讓患者及早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陳育民補充,肺癌的死亡率與診斷期別高度相關,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一旦第四期才確診,五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差別相當大。因此,如能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設置,建立台灣本土肺癌篩檢與早期診治之共識指引,有助將醫療資源更及時地投注在早期肺癌患者身上。 逾六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晚期!提升五年存活率須接軌國際標準治療 除了預防、篩檢外,現況晚期肺癌患者比重仍逾六成,晚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強調,如何藉由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幫助提高不適合手術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絕對是國家級肺癌辦公室要達成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重點。他坦言,健保資源限制下,現仍有部分標靶藥物未獲給付,免疫藥物的給付也與國際指引有些許落差,因此,三級防治目標是讓健保提供的肺癌治療能接軌國際,幫助提升晚期患者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認為,癌症已連續41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若能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設置,落實初級、次級到三級防治,期許將改善肺癌存活率,而未來也可將肺癌防治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其它癌別,逐步打造台灣癌症防治網,幫助提高癌症的存活率、減輕病人的負擔,朝將癌症從十大死因之首移除的方向來努力。 楊泮池最後補充,台灣肺癌成因為多面向,不能像過去一樣,只透過單點的預防,而是要將各點串連成有力的防護網,因此需要跨部門的合作,針對不同期別肺癌擬訂不同策略,透過設置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整合和運用行政資源,串接預防、篩檢到治療,協助全面性改善肺癌的預後,展現政府對抗新國病的決心。

拯救台灣與全亞洲的生命 肺癌篩檢普及化是關鍵

拯救台灣與全亞洲的生命 肺癌篩檢普及化是關鍵#楊泮池

肺癌已對亞洲各國造成重大的醫藥負擔,根據一篇發表於《胸腔腫瘤學期刊》集結亞洲19位專家的最新共識1指出,要降低肺癌死亡率,應加強篩檢的普及與改變篩檢的方式,以落實早期診斷。 在這篇最新共識中,專家們強烈建議應從傳統胸部X光檢查轉向更先進的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採取低劑量X光的電腦掃描生成影像,進而檢測出肺部異常,包括腫瘤 。美國一項超過 5萬名受試者參與的臨床試驗也顯示,與胸部 X 光檢查(每十萬人年有309 例死亡)相比,LDCT 篩檢(每十萬人年有247 例死亡)的肺癌死亡率相對降低了 20%,證明這是更有效的早期癌症篩檢方式。 最新亞洲19位專家共識出爐 應盡速普及LDCT篩檢 及早揪出肺癌 改善肺癌篩檢,將有助於挽救全亞洲的生命,因為全球約有五分之三的肺癌病例發生在亞洲,代表全亞洲總計有超過130萬名肺癌患者 。2020年在台灣初次診斷為肺癌的患者共計16,370 人,肺癌發生率在台灣人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三,死亡率更是排行第一 。 身為此專家共識成員之一的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表示,我們呼籲亞洲各國應盡速啟動肺癌高風險族群的LDCT篩檢計畫,且應廣泛介紹這項更精密的篩檢方式,不僅能提高肺癌的早期發現,也有更高的機會提升治癒率。例如台灣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第五癌篩檢,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LDCT篩檢,是全球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計畫施行1年共計49,508人接受篩檢,其中531人確診為肺癌,早期個案占85成,顯見LDCT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讓患者儘早接受治療,提升肺癌存活率。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呼籲亞洲各國應盡速啟動肺癌高風險族群的LDCT篩檢計畫 根據專家共識建議,針對接受常規健康檢查發現異常且持續暴露於危險因子的患者,應每年進行LDCT篩檢,而像重度吸菸者這類高風險族群則應每年進行兩次LDCT篩檢 。 在大部分的亞洲國家, LDCT篩檢仍未在常規肺癌篩檢計畫中施行,多數因為知覺成本、補助、缺乏設備與專業人員、無明確準則等問題,再者還須面對不願接受檢測的高風險族群1。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專家們建議應制定一套LDCT篩檢準則及檢後追蹤的配套辦法,並納入綜合肺部保健方案,例如推動國家級的篩檢計畫,以加強肺部篩檢計畫及後續照護的普及。 此項共識集結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台灣、泰國、越南等地專家廣泛討論的成果,並獲國際肺癌存活倡議聯盟Lung Ambition Alliance(LAA)的支持。LAA是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全球肺癌聯盟(GLCC)、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和Guardant Health之間的非營利性聯盟。專家們也進一步呼籲改進,應將戒菸計畫納入肺癌篩檢計畫之中。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指出,國健署推動的LDCT篩檢補助計畫是亞洲先例,能加速找出肺癌病人,建議除了符合補助條件的家族病史者與吸菸者之外,非吸菸者而有家族肺癌病史的女性也要特別留意,以榮總院內參與國健署的LDCT篩檢統計為例,總共有1,443人接受LDCT篩檢,篩出肺癌的病人之中就超過8成是女性,不過幸好多數是屬於早期病人得以早期治療。另外,空汙也是一項危險因子,已有多篇國際研究指出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與肺癌的高關聯性,未來也應將此族群納入LDCT篩檢條件。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指出,即使非吸菸但有家族肺癌病史的女性建議應作LDCT篩檢 儘管吸菸是主要的肺癌風險因子,但非吸菸者罹患肺癌仍占多數,尤其是在亞洲女性中更為顯著 。研究顯示,與歐洲和北美相比,亞洲非吸菸肺癌患者的比例更高 。此外,相較於現在和以往的吸菸者,亞洲非吸菸的肺癌患者有更高機率在更早的年齡被診斷出來 。因此,專家們一致認為,無論吸菸與否,應考慮將遺傳和人口統計等因素納入肺癌高風險族群的篩檢條件。 專家們指出,記錄針對從未吸菸者的風險因子國家數據報告,包括年齡、肺癌家族史、其他癌症史、二手菸以及暴露於室內(烹飪和加熱煙霧)和室外空氣污染等,也有助於當地政府建立肺癌篩檢計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