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校草男孩腳趾紅腫如香腸  原來乾癬性關節炎纏身

校草男孩腳趾紅腫如香腸 原來乾癬性關節炎纏身#陳俊銘

一位20歲出頭的年輕男孩,大眼睛高鼻樑長相俊美,一看就是「校草」級人物,陽光有活力的年齡卻由母親推著輪椅進入診間,腳趾嚴重紅腫如香腸,且出現後腳踝疼痛、甲床裂解等症狀,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隨即安排治療,男孩半年後症狀緩解不少,臉上終於露出久違的笑容。 乾癬性關節炎 小心關節變形恐致殘 陳俊銘醫師指出,乾癬性疾病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引發的全身性發炎疾病,因無法根治而反覆發作,本身不會傳染,男女發生率相等,大部分患者先有皮膚表現,這些乾癬患者後續追蹤約有15-40%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好發族群為30至50歲。 由於乾癬性關節炎不只關節僵硬疼痛、腫脹及關節活動受限,有時也會出現甲床分離、指甲變薄變色、手指腳趾腫脹如香腸等,持續的發炎也會使得關節破壞甚至變形,影響日常生活,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殘障。 預防共病  防止代謝症候群 陳俊銘強調,關節變形是不可逆的,無法恢復正常。若能及早發現與治療,有機會保存尚未破壞的關節功能與生活品質,避免損壞的關節再度惡化。可惜的是診間遇到不少60歲以上的乾癬性關節炎長者,因耐痛性很強,關節疼痛僵硬與腫脹長達幾十年,一直誤以為是工作造成,未及早就醫導致關節結構改變,外觀與生活皆受到影響。 除關節變形之外,乾癬性關節炎長期控制不佳也容易出現共病,提高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風險,且有較一般人更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尿酸症與骨質疏鬆等。 怕打針、常出差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好選擇 降低發炎與預防共病,乾癬性關節炎需趁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以非類固醇抗發炎劑(NSAIDs)與免疫調節藥物為主,若使用效果不佳,目前還有生物製劑,以及今年健保新納入給付的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可使用。另外,復健治療也是重要的一環,包括熱療、電刺激療法,運動治療增加肢體柔軟度與減輕疼痛。但若關節已經嚴重變形,有時需要手術矯正。 在藥物部分,針對較嚴重的乾癬性關節炎病友,陳俊銘表示,生物製劑效果佳,健保也有給付,「比較麻煩的是它要打針,因為生物製劑屬於蛋白質製劑,有些患者需頻繁出差,生物製劑需要冷藏也帶來困擾。」對於怕打針的人來說,難免造成情緒的忐忑不安,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使用便利,研究顯示病友在治療2週後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約5成患者治療3個月後明顯改善關節腫脹疼痛,且已經在今年通過健保給付,提供患者更多選擇。 (圖/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