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75歲阿嬤平時行動無異狀,生活作息大多能自理,有天想活動身體,彎腰伸展一下,沒有搬重物也沒有特別用力,把背挺直後突然感覺背部劇痛,就醫檢查發現第12胸椎低能量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有-2.7,確診罹患骨質疏鬆症,經由保守性治療包含護腰以及藥物控制疼痛,再藉由注射骨質疏鬆藥物拉高骨密度後,目前已恢復能行走。 罹患骨鬆無症狀難察覺 4、3、2口訣符合一項馬上就醫 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宗穆表示,單純骨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就如同75歲個案,不知道自己已陷入骨折危險,因此瞭解骨鬆高風險因子很重要,停經後、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都是高危險族群,另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時間臥床、吃素,也都會增加骨鬆危險,必須特別注意。 吳宗穆醫師提醒,只要發現自己有「4、3、2」口訣其中一項徵兆,就要馬上就醫接受檢查,測量身高比年輕時矮了4公分,背部貼著牆壁站立,後腦杓無法緊靠牆,間距超過3公分,下肋骨距離骨盆僅有2公分,恐怕已經陷入骨鬆危險,一定要馬上就醫檢查,目前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狀況。 兩大武器治療骨鬆維護骨質 病況嚴重可先快速提高骨密 吳宗穆醫師指出,DXA骨密度檢測利用低輻射量X光分析骨質健康,儀器會比較受測者與20至30歲白人女性族群骨質差別,測出T值小於-2.5就可確診罹患骨鬆,目前治療骨鬆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藥物,健保在資源有限考量下,先給付符合條件病患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成效不佳再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吳宗穆醫師補充,臨床上施做脊椎手術時,如果遇到骨鬆嚴重病患,經常發生骨釘很難牢固在骨頭上,國外已有研究佐證,骨鬆病患面對非急迫性脊椎手術前,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3個月至6個月左右,能降低椎弓釘鬆脫風險一半以上,脊椎融合手術成功率也會翻倍,術後繼續治療骨質疏鬆亦可降低手術失敗或併發症相關困擾。 長期規律用藥才能降低骨折危險 用藥選擇可與醫師討論合適處方 吳宗穆醫師強調,近年來醫界慢慢強調,骨鬆就是慢性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在診間常會提醒病人,如果沒有配合治療,恐怕咳嗽或彎腰就會骨折,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就有研究發表分析美國Medicare醫療保險資料庫約50萬名骨鬆治療病患,發現不論藥物種類,長期用藥才能降低骨折發生率。 吳宗穆醫師也說,發現骨鬆接受治療不用太悲觀,目前已有多種藥物選擇可以治療骨鬆降低骨折發生,如果用藥有特殊考量,可與醫師討論自己健康狀況與就醫習慣,選擇合適的藥物減少中斷治的情況,讓病人安排生活更容易,也建議治療後仍要規律回診觀察骨質變化狀況。 鈣質與維生素D足量攝取 適當重量訓練有助維護骨質 吳宗穆醫師提到,維護骨質除了藥物外,適當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也很重要,但臨床常發現病人難在食物攝取到充足量,營養補充劑可以作為輔助角色。另外肌力運動也是維護骨質關鍵,65歲前最好都要有適當的重量訓練、阻力訓練,再搭配心肺有氧運動,65歲之後,規律的運動習慣則是最重要的,也可以在有專人指導下進行適量的阻力訓練。 (圖/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宗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