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氏不動桿菌

發燒吃抗生素?小心越吃越糟!醫:這3種情況根本不需要用

發燒吃抗生素?小心越吃越糟!醫:這3種情況根本不需要用#鮑氏不動桿菌

世界衛生組織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為響應11月18至24日「世界抗生素認知週」,義大醫院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望透過創新互動方式,提升民眾對抗生素使用的正確認知,共同防範抗藥性問題。 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 醫界憂心 義守大學醫學院院長暨義大醫院執行副院長林俊農表示,從最初抗生素展現卓越療效,到現在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在醫院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氏不動桿菌等菌種。他指出,臺灣的抗藥性比例在全球排名偏高,而抗生素新藥的開發速度遠不及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速度,情況令人憂心。林俊農教授進一步說明,目前藥廠開發新型抗生素的意願不高,主要是因為開發成本高昂,且難以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他強調,這突顯了政府在鼓勵新藥開發方面的重要性,包括優先審查等政策支持。「但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在於全民建立正確用藥觀念。」 「發燒不一定是感染,感染不一定是細菌造成,而細菌感染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林俊農解釋,許多發燒可能源自癌症或自體免疫疾病,而一般感冒九成以上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並無效果。他以流行性感冒和新冠肺炎為例,這些都是病毒感染,應使用抗病毒藥物而非抗生素治療。 義大建立完整監控機制 防止濫用 義大醫院感染管制科主任蔡佳達醫師表示,抗生素的使用關鍵不在於「多或少」,而在於是否「適當」。他強調:「該用的時候就要用,例如治療骨髓炎時,往往需要長期使用抗生素;而該不用的時候不能用,例如感冒病毒感染,抗生素不僅無效,還可能造成抗藥性問題。」他進一步說明,不正確的使用方式,包括不必要的使用或提早停藥,可能導致細菌抗藥性加速,讓未來治療更為困難。 義大醫院為了確保抗生素的適當使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機制。蔡佳達指出,住院病人在使用抗生素前需經感染科醫師評估;門診醫師開立抗生素時,則需註明原因,並由感染科進行抽樣稽核,以確保用藥合理且有效。 為落實抗生素管理,義大醫院建立完整稽核機制。蔡佳達表示,住院病人使用抗生素需經感染科醫師審核或會診;門診則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時必須註明使用原因,並由感染科進行抽樣稽核,確保用藥合理性。 藥劑部張秀玲副部長也提醒民眾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她強調,抗生素必須遵醫囑準時服用,維持血中濃度的穩定才能有效殺菌。服藥時應以白開水配服,避免以茶、牛奶等飲品影響藥效。若有抗生素剩餘藥品,應交由醫院或藥局回收,切勿任意丟棄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蔡佳達建議民眾平時應做好個人防護,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預防飛沫傳染、注意食品及環境衛生。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確用藥觀念,不自行購買或分享抗生素,遵醫囑完整服用療程,才能有效預防抗藥性的產生。 透過此次衛教巴士活動,義大醫院期望能提升民眾對抗生素的正確認知,共同防範抗藥性威脅,守護全民健康。專家呼籲,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需要醫療人員、政府單位與民眾的共同參與,唯有大家攜手合作,才能有效遏止抗藥性細菌的蔓延。

抗藥性感染危機 預計2050年造成每年逾3萬人死亡,超過2022年肺癌人數的3倍!

抗藥性感染危機 預計2050年造成每年逾3萬人死亡,超過2022年肺癌人數的3倍!#鮑氏不動桿菌

近來不少民眾憂心黴漿菌肺炎疫情,但除了黴漿菌有抗藥性問題,台灣也正面臨鮑氏不動桿菌、綠膿桿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P菌)等抗藥性感染的嚴重威脅,若未有妥善因應,到2050年,預計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死亡人數相當於2022年前6大癌症的總和,甚至超過「癌症之首」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表示,許多肺癌病人不是死於癌症,而是因感染肺炎感染;即使有藥可用,卻也可能面臨傷腎的副作用,因此呼籲政府與醫院備齊抗生素新藥,改善抗藥性感染問題,幫助病人更快找回健康。 比癌症更致命!新冠疫情3年,台灣抗藥性感染比例上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藥性感染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據統計2019年全球共有127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研究顯示,若現狀持續未有改善,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能有多達一千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相當於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數。 台灣也無法置身於抗藥性感染風暴之外!根據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的資料(2023第二季),COVID-19疫情三年期間,我國多種病原菌抗藥占比持續攀升,部分菌種抗藥性占比超過8成(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合計83.5%),腸道菌(CRE)抗藥性占比更幾乎是九年前的3倍,不僅臨床醫師需更頻繁地投入治療,病友治療安全性也因此降低。 決戰抗藥性菌像打棒球 強投一代換一代才能守住勝利 對於重症加護病房來說,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更加地嚴峻且致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重症加護醫學中心主任許超群教授指出,加護病房病友病情原就相對危急,常伴隨多重器官功能障礙及嚴重的免疫功能障礙等;使得病友不僅感染風險較一般住院者高,抗藥性感染感染的占比也更高! 以台灣醫院內肺炎最常見的KP菌與綠膿桿菌為例。國內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資料顯示,KP菌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比率接近五成;而國外研究顯示當患者感染抗藥性KP菌,其死亡率50%幾乎是非抗藥性感染的2倍。當加護病房患者感染綠膿桿菌性肺炎,研究顯示其死亡率高達3成以上。另外,隨著呼吸器相關性肺炎也是造成重症患者死亡的主因之一,隨著呼吸器的使用時間延長、加護病房使用天數增加,研究發現其死亡率可高達3-5成。 許超群教授指出:「在過去抗藥性不是很嚴重的時代,經驗性抗生素使用多能奏效。就像是早年派出王建民,勝投率就夠高,但現在抗藥菌問題升溫,可能需換上新一代投手,例如大谷翔平,才有勝算!」 綠膿桿菌抗藥性感染 台灣西半部已淪陷 2014年綠膿桿菌抗藥性問題在北台灣相對嚴峻,但最新資料顯示,這波抗藥性危機已經讓台灣西半部都淪陷!高雄/嘉義長庚醫院感染醫學科李禎祥教授強調:「綠膿桿菌天生就對很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本來在選用藥物時就會特別注意,現在抗藥性問題惡化,選用時就得更加小心!」 李禎祥教授補充說明,研究已知「越晚給予有效抗生素,感染死亡率越高」,問題是臨床治療病友時,微生物培養未必已經有結果。醫師需要依據醫院過往流行病學資料、病友是否可能是抗藥性高風險族群,綜合評估後決定用藥策略。否則,病友可能因為多次嘗試藥物、延長治療期間,連帶影響治療成效。 李禎祥教授分享先前的一名案例,56歲男子因感染COVID-19,引發病毒性心肌炎、雙心室心臟衰竭、心因性休克,被收治於加護病房,後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治療。住院期間,因出現呼吸器相關肺炎,經使用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治療,血液培養結果顯示有綠膿桿菌抗藥性感染,改用新型抗生素組合,才終於痊癒出院。 救肺癌,也要救肺炎!儲備抗生素新藥+感染管控,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在高抗藥性的年代,過去常用、使用成效很好的抗生素,現在也已經不一定有效了!要有不同思維。」對於臨床醫師來說,有效的藥物如同強大的武器,當面對敵人,有越多武器可以使用,勝算自然越大。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國晉指出,近年癌症新藥接續問世,包括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存活明顯提升,但抗生素除了新藥少之外,如果沒有良好的管控與使用機制,未來可用藥物選擇將更加有限,因此決戰高抗藥菌時代,需要民眾與醫事人員共同把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