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補

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

冬補護胃宜漸進,「這2類人」切記避免養生變傷身#冬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立冬將近,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作為「補冬」,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覺得滋補,有些人吃卻會吃出毛病!一名門診案例本身有甲狀腺腫瘤的病史,個性容易緊張、常感覺燥熱,這次就診時表示近一週長了許多大顆色紅的疔瘡,而且睡眠不穩一直作夢,一問之下,原來這些症狀是吃了養生大補鍋後出現的。身體「外寒內熱」 冬令溫補應循序漸進梁祐爾解釋,冬季人體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加、食量大增,最適合飲食調理。但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體質產生「外寒內熱」的變化,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因此,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冬補首重脾胃 消化好營養才能吸收梁祐爾強調,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補了只是加重胃腸系統的負擔,甚至產生腹脹、胃痛、拉肚子的不適。天氣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推薦想食補的民眾可飲用四神湯,對於滋陰補脾、厚實腸胃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搭配甘潤生津食材 適用各種體質進補梁祐爾提醒以下兩類體質的民眾,進補時尤其需要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是肥胖、飲食油膩、臉容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皆可用清補、通補的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的食材,例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秋冬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的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切記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適當的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並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方有益於養生保健。

四季養生之道 秋季食補秘訣公開

四季養生之道 秋季食補秘訣公開#冬補

秋補與冬補的差別秋天補養的重點在「滋陰」,需帶一點涼性,以免陰虛有火。到了冬天才要「溫補」,讓遇冷收縮的毛細孔稍微紓張。徐慧茵中醫師說明,肺主呼吸道系統,滋陰的同時也在養肺陰。徐慧茵中醫師提到:「每年過10月以後,都在宣導注射預防針,就是因為病人在這個時候特別容易感冒。」若能在此時透過滋補提昇自身免疫力以及禦寒能力,下半年的體質自然能有較好的抵抗力。養肺陰主白色食物飲食是改變體質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秋燥的環境下,辛辣、油炸、火烤過的食物皆應避免,以免耗傷精神。若想滋補陰氣,徐慧茵中醫師建議可多吃白色食物,如白木耳、燕窩、蓮藕、山藥、百合…等。其中燕窩為國人四大補品之一,可同時養陰、潤燥、補氣,非常適合秋天食用。百合、蓮子則是很好的入菜藥材,能清熱安神,緩解日曬漸減所產生的憂鬱情緒與不安心情,不論是煮湯、涼拌或熱炒皆宜。此外,秋天大家也愛透過西洋參來補氣,西洋參相較於一般人參、紅參來說,不會太過滋補燥熱,卻又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用於陰虛有火的人極為合適。以粥品和燉湯取代溫熱藥膳以食補藥膳的方式取代中藥品,尤其是粥品和燉湯,更能有效達到保健秋季敏感身體的功用。徐慧茵中醫師分別推薦長春粥及益壽養生燕窩湯,前者可健脾益胃,改善疲乏無力的病狀,尤其將白米替換成氣比較足的發芽米,效果更佳;後者除了健脾益氣,還能清暑熱,降低秋季感冒的機會。長春粥材料:生山藥二兩、蓮子二兩、枸杞二錢、茯苓粉少許、糙米(發芽米)二杯。作法:發芽糙米泡水1小時後,起鍋熬煮至綿軟粥狀。山藥切片,與蓮子一同放入粥中一同煮開,轉小火慢熬。加入芙苓粉取代太白粉做芶芡動作。最後灑上枸杞稍做點綴即可。益壽養生燕窩湯材料:即時燕窩三匙、蓮子二兩、白木耳(乾燥)二錢、冰糖少許。作法:先將白木耳泡軟約10分鐘。起鍋滾水後,放入新鮮蓮子。轉小火,加入白木耳煮至軟爛。加入冰糖、燕窩約2分鐘後熄火。延伸閱讀「四季養生之道 中醫師談秋季保健」: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85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