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

中秋烤肉小撇步 「腸」保健康無負擔

中秋烤肉小撇步 「腸」保健康無負擔#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中秋團聚,開心烤肉過節之餘,也要注意飲食安全,以及腸胃健康!國健局指出,腸道的健康和吃進去的食物有絕對的關係,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公布了一份全球十大垃圾食物排行榜,除了油炸類、醃漬類、肉類加工食品外,燒烤類食品也名列其中。因此,國健局提供烤肉「三多三不」原則,讓民眾能歡度節慶又能吃得健康。烤肉食材選擇及烹調方式不當,可能會傷害身體健康!國健局指出,除了肉質本身如紅肉(豬、羊、牛)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的發生率外,用攝氏100度以上高溫烹調肉類,也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且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越多;當肉類放在烤架上以直火進行燒烤時,肉類油脂滴落在火上也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附著在食物表面,吃下肚後恐將誘發腸癌。為讓民眾能夠輕鬆過節,亦能享受健康美食,國健局提供烤肉「三多三不」原則,即「食材鮮、多蔬果、多喝水、不烤焦、無奶油、少醬料」。國健局進一步解釋,民眾烤肉前應選擇新鮮食材,以新鮮瘦肉、魚肉及蔬菜取代如貢丸、香腸、甜不辣熱量較高、營養素含量較低的加工食品;此外,蔬菜是最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食材,除了富含抗氧化的營養素,其豐富的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在烤肉的同時,應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因為含糖飲料不僅無法解渴,反而會攝取過多的熱量,提醒民眾應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既省錢又可減少身體的負擔。此外,烤焦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切記應丟棄不可食用;在配料方面,市售奶油常含有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應避免使用以免造成身體負擔,也應減少攝取市售高鈉、高熱量的烤肉醬。

醫訊/腸保安康—腸癌照護講座

醫訊/腸保安康—腸癌照護講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腸分為小腸和大腸,大部份的腸癌發生在大腸,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長罹患的機率,所以少吃肉,多吃有機蔬果,罹患機率會比較低點。為了向大腸癌宣戰,台北馬偕醫院與與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將主辦腸癌病友會,當天會邀請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邱世哲醫師主講「腸保安康—腸癌病友的生活照護」,此外,謝金貞老師也將教導示範養生樂活操,以達肢體舒展放鬆減壓之效,名額五十位,即日起受理報名,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名稱:腸保安康—腸癌病友的生活照護與樂活養生操時間:101年9月29日(六)上午09:00~12:00地點:台北馬偕醫院福音樓9樓第二講堂洽詢:02-2543-3535轉3475 顏社工

醫訊/愛相挺 一起關心每個腸癌病友

醫訊/愛相挺 一起關心每個腸癌病友#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平均每6分2秒就有1人罹癌,而其中大腸癌更連續三年蟬聯增加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癌症基金會為守護台灣民眾健康,呼籲國人重視腸癌防治,舉辦「愛相挺」活動,邀請大腸癌友、親友、社會大眾鬥陣來相挺,一起用行動關心身邊每一個腸癌病友,一起跟腸癌說Bye-Bye。台灣癌症基金會,號召百位大腸直腸癌友及親友鬥陣打氣,將愛注滿16平方公尺的大腸氣球,讓大腸氣球承載希望起飛,也讓重視腸癌防治的生活概念乘著希望起飛,面對腸癌勇敢不畏懼,並希望藉由全民關懷活動,喚起民眾重視腸癌防治及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此外台灣癌症基金會除了熱情邀請腸癌病友呼朋引伴作夥相挺外,現場也將提供相挺報到禮(高級保溫杯)、闖關禮(復古趣味小物、保健民生小物)、抽獎禮(IPad、清涼一夏電風扇等多項大獎),歡迎大家一同來參加。活動時間:8月11日(六)活動地點:台北市成功高中8樓體育館活動洽詢:(02)2547-3633

7成人輕忽腸胃問題 小心腸癌找上身

7成人輕忽腸胃問題 小心腸癌找上身#腸癌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腸胃問題形成普遍存在的病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100年上班族的全年度健檢結果統計,發現腸胃異常比例高達9成,且有近7成民眾檢查前未發覺不適,經過胃鏡、腸鏡檢查後才證實腸胃早已出現問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腸胃問題中以腸瘜肉最需注意,發現腸瘜肉發生率在31~40歲初老族的比率已超過3成,且瘜肉即使當年切除,隔年再發現的比率也逾2成。鄭乃源院長呼籲超過30歲後即應有定期接受腸胃鏡的習慣。 腸胃異常問題不但發生率高,更是容易讓人輕忽的無聲殺手!民眾很容易輕忽腸胃道的不適,或是有症狀就自己買成藥舒緩症狀,以為不痛就沒事,長期忽視腸胃毛病,容易延誤早期發現與治療的黃金期。31~40歲初老族每3人就有1人可能有腸瘜肉,腸瘜肉具有高度危險性,大腸癌是國人目前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超過8成的大腸癌又與腺瘤型瘜肉有關,因此千萬別輕忽腸瘜肉問題。 鄭乃源院長表示,腸瘜肉的切除並非一勞永逸,聯安發現腸瘜肉「春風吹又生」的比率逾2成。就像其中一位年紀近50歲的林先生,99年進行在聯安做大腸鏡並切除腸瘜肉,100年進行健檢時,原本不想再照大腸鏡,但因聯安醫護人員深知他的家族史、生活型態及先前的檢查結果,評估他是腸瘜肉、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強烈建議他再次進行大腸鏡篩檢。健檢結果發現大腸內又發現新的瘜肉,且為「腺瘤瘜肉」,幸好即時發現並切除,否則可能演化為癌症。      鄭乃源院長特別強調,正確的腸胃保健應從維持良好日常習慣和定期篩檢並進。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至於定期篩檢,從30歲起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體重過重,尤其是BMI(身體質量指數)≧24者,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更應積極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灶,才能把握治療時機,不讓初期症狀惡化成難以挽回的重症。

小兒染肺炎鏈球菌 恐致肺炎或腦膜炎

小兒染肺炎鏈球菌 恐致肺炎或腦膜炎#腸癌

入冬是肺炎鏈球菌的活躍季節,對體弱免疫力低的小兒具有嚴重的攻擊性,不再和平共存。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文嵐呼籲,尤其對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兒應考慮及早施打疫苗,以免引起可怕的併發症。一名一歲一個月大的男嬰,因咳嗽、持續發燒合併呼吸淺快而求診,經檢查診斷發現右側的大葉性肺炎,尿液的細菌快速抗原檢驗結果顯示是肺炎鏈球菌的侵襲感染,血液檢查結果有顯著升高的白血球與極高的C反應蛋白。這位男嬰患有先天性心室中膈缺損,於出生七個月大時就因明顯的心衰竭症狀,而接受手術將心室中膈的破洞補起來。在這次肺炎住院治療時,發現他的心室中膈補片有約0.3公分的滲漏,心臟的負擔仍不是很正常,造成開刀後依然體弱,經常罹患感冒。顏文嵐醫師表示,這類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較容易罹患呼吸道的感染。一般而言,約有20%的小兒在鼻咽道就自然存有鏈球菌,大部分的小兒不會產生症狀,與鏈球菌和平共存,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低落,肺炎鏈球菌就可能從呼吸道或血液入侵,而導致肺炎或腦膜炎等的感染症。這名罹患肺炎鏈球菌肺炎的男嬰,經抗生素治療後,很快就退燒並且肺炎的症狀得到改善。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顯示,五歲以下的肺炎鏈球菌感染為主要幼兒細菌性肺炎的主因。為維護嬰幼兒免於疾病侵擾,家有新生兒到未滿六歲的小朋友,無論是公費或自費施打肺炎疫苗,最好能完整接種疫苗,尤其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兒,家長可以考慮早一點讓小朋友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免後患。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腸癌

許多人都知道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但你可知道,過重者不僅容易有腸瘜肉,甚至容易身陷罹患腸癌的高風險下?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09年腸鏡受檢者的資料顯示,在BMI(身體質量指數)≧24的「重量級人士」中,高達52.7%的人檢查出腸瘜肉,換句話說,每兩位重量級人士中,就有一位腸瘜肉上身;再進一步分析罹患腸癌的受檢者資料後發現,BMI≧24的比例更超過六成。根據美國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的瘜肉發生率比一般人高,且腺瘤型瘜肉的再發率也較高,腸癌多由腺性瘜肉轉變而來,腸道內有瘜肉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是常人的數倍,顯示BMI與腸瘜肉有正相關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且缺乏運動習慣,發現腸瘜肉的比例逐年升高,呼籲重量級人士應提早規劃完整腸道篩檢,並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習慣。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9年共10,100位接受腸鏡檢查的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BMI24以上的「重量級人士」中,有高達52.7%的人有腸瘜肉,其中男性重量級人士的瘜肉發生率達53.7%,女性重量級人士瘜肉發生率為49.2%,不論男性或女性的重量級人士,腸瘜肉的發生率都相當高。從年齡層來看,年齡層愈高,罹患腸瘜肉的比例也隨之攀升,而且,30歲以下的受檢者中,也有超過2成檢查出腸瘜肉,年輕人不應自恃年輕,忽略了自身腸道的健康狀況。鄭乃源表示,大腸瘜肉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有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有關,且瘜肉若長於右側的腸道遠端,包括橫結腸、升結腸與盲腸段,診斷及處置上較困難,應特別留意。分析聯安2009年受檢者的資料發現,BMI愈高者,腺瘤型瘜肉與長於右端的遠端腸道瘜肉的比例確實愈高。以BMI≧24與27的受檢者相較,被檢驗出疑似腺瘤型瘜肉的比例分別為近20%、31.5%;有三顆以上瘜肉的比例各為55%、66%;瘜肉大於0.5公分的比例各為22.2%、34.4%;瘜肉長在橫結腸、升結腸或盲腸段等較易癌變區域的比例分別為8.7%和12.1%,顯示BMI的數值與瘜肉數量、腺瘤型比例以及生長位置有密切的正相關。鄭乃源院長指出,若檢查出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右側大腸較大、數量較多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當場進行切除,且應持續密切觀察,以確保腸道健康。進一步針對有腸瘜肉的重量級人士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分析發現,喝水少、運動少、油脂量攝取多的「二少一多」生活習慣,是導致他們容易罹患腸瘜肉的原因,其中,超過九成的人每天喝水量少於2000c.c.,超過六成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有超過五成的人平日喜好油炸、燒烤等高油脂烹調的食品。「重量級人士」不僅是腸瘜肉容易上身的族群,更可能成為腸癌的高危險群。聯安針對2005年至2009年的受檢者資料統計分析顯示,罹患大腸癌的45人中,有28位BMI≧24,佔62.2%,意味著重量級人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性亦高於常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罹患大腸癌的重量級人士中,有兩成的人糞便潛血檢測呈現陰性反應,顯示要檢測出大腸癌,光靠糞便潛血檢驗是不足的。鄭乃源指出,正確的腸道保健應以BMI控制和定期篩檢並進,重量級人士可考慮提前自30歲接受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可考慮再提早安排,篩檢項目包含腫瘤標記(CEA)檢查、糞便潛血檢測並搭配大腸鏡檢驗,才能算是完整。此外,鄭乃源提醒,民眾除應戒菸、酒外,也應戒除「二少一多」的生活習慣,三餐要注重纖維質、蛋白質及脂肪量的攝取平衡,有助促進新陳代謝,避免儲存過多熱量而轉化為脂肪,使體重直線上升。運動方面,可做抬腿、躺姿踩腳踏車、登階有氧等具燃燒脂肪效果的有氧運動,並配合531原則:每週5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10下,幫助控制BMI竄升,避免腸瘜肉甚至腸癌找上門。延伸閱讀:「BMI控制餐 三餐挑對飲食」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45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