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寒

秋蟹季節想大啖美食?中醫:「這些體質」應少碰

秋蟹季節想大啖美食?中醫:「這些體質」應少碰#虛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秋季漸濃,肥美的秋蟹更讓老饕們想大快朵頤一番。不過中醫師特別提醒,螃蟹為寒性食物,如果是過敏體質、感冒、心血管疾病、痛風、體質虛寒者,都不宜過度食用。有經痛女性吃太多還可能讓血塊變多,更要留意。 體質虛寒  腸胃不適者不宜過度攝取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吳宜蓁表示,螃蟹味鹹性寒,雖可清熱養陰、通經絡,但並非人人適合享用螃蟹大餐。常有腸胃不適的人,如消化不良、容易脹氣、大便較軟,以及體質虛寒者不宜過度食用,恐會讓腸胃不適及腹瀉加重,也不要空腹食用螃蟹,應先吃其他食物溫胃後再吃螃蟹。而易經痛的女性,吃太多螃蟹也會讓痛經天數增加及出現血塊變多的情形。 入秋後是適合大啖螃蟹的季節,此時秋蟹肉肥味鮮,許多餐廳都推出螃蟹料理。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吃螃蟹,中醫師吳宜蓁提醒,螃蟹的性味鹹寒,為寒性食物,體質虛寒者、過敏體質者、感冒、心血管疾病者、痛風者都不宜過度食用,才不會大啖美食卻失了健康。 可加紫蘇、生薑、酒中和寒性另外像過敏體質,如皮膚癢和支氣管疾病,吃螃蟹會讓過敏症狀變嚴重。此外,正在感冒的人也不適合吃蟹,感冒時肺氣虛寒,食用螃蟹會讓感冒不容易痊癒。而有心血管疾病和痛風患者,因蟹黃和蟹膏富含膽固醇,有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者應少吃。螃蟹蛋白質含量高,為高普林食物,痛風患者要避免食用。那體質虛寒者要如何健康吃螃蟹?吳宜蓁醫師建議,可加入一點紫蘇、生薑和酒一起蒸煮,紫蘇能行氣寬中、解魚蟹毒,生薑能溫胃散寒,酒則具有溫通血脈的功效,可中和螃蟹的寒性。也不要小看吃螃蟹時常會沾的薑醋,因薑可抵銷螃蟹的寒性,也有殺菌作用,而醋能夠去腥並添加螃蟹的鮮味,不妨適量蘸取搭配食用。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冬病夏治 三伏天揮別過敏症

冬病夏治 三伏天揮別過敏症#虛寒

端午節過後,炎夏正式來臨,中醫認為天地與人體是合一的,夏天是許多過敏性疾病的緩解期,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團隊也將遵循古法「冬病夏治」原理,針對冬天較容易發病的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難治疾病,在三伏天開辦穴位敷貼特別門診。初伏貼門診在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 中醫師林經偉說,中醫所謂的三伏天是根據節氣曆法計算而來,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而三伏貼即是在三伏天所做的穴位貼敷治療法,是中醫的外治法之一。今年的初伏是七月十四日到十六日、中伏是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末伏是八月十二日至十四日。 在三伏天,因為天氣炎熱,加上人體陽氣旺盛,特別是午時,皮膚腠理完全開泄,選取特定穴位,及一些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的中藥進行穴位敷貼,這時的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三伏貼主要是依據冬病夏治的原理;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慢性咳嗽是冬季好發的難治疾病,皆屬肺系疾病,肺的五行屬「金」,根據中醫春夏補陽原則,在一年最炎熱的三伏天陽盛之際,將具減敏、定喘及化痰止咳功效的藥餅,敷貼在病人背部的穴位,可助長陽氣,減少寒冬發病率。 林經偉說,對於怕風、怕冷、多汗、冬天四肢冰冷、面色恍白、眼眶暗沉、容易疲倦、胃口差、大便浠軟、腰痠等虛寒性體質,或流清涕、鼻塞、鼻嚔倒流、氣喘、咳嗽等好發在冬季過敏症狀嚴重的疾病,三伏貼都有不錯的療效。 根據花蓮慈院接受健保局委託承辦的小兒氣喘緩解期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試辦計畫,在中醫四診診察、穴位推拿按摩、以及督脈及神闕灸中,發現三伏貼有助於降低過敏症的發生,提高環境適應能力。中醫相關研究報告也顯示,運用穴位膚貼療法連續三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可達八成以上,適合不喜歡服藥的小兒以及服藥過多的老人。 林經偉說,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可減少腸胃道干擾,延長藥效;適合接受這療法的病人主要以過敏體質的兒童,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及容易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在成人方面如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都可經由三伏貼改善症狀。 中醫科將自七月十四日起推出夏季三伏天穴位敷貼綜合療法,給需要減敏、定喘、止咳的病友進行治療,並自即日起受理初伏穴位敷貼掛號。 接受穴位敷貼治療的病友,每次敷貼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林經偉建議,在敷貼當天可注意多喝水、不碰冷水、不曝曬在陽光下、不從事激烈運動等。至於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及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病患,以及有發燒和咽喉發炎者,施治前宜先請中醫師指導調理、診治評估。

中醫治青春痘 體質決定用藥

中醫治青春痘 體質決定用藥#虛寒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不少女性朋友將可再次展現其愛美的天性,盡情揮灑亮麗的一面;不過,女性朋友卻需擔心,擾人的青春痘也會被炎夏無情驕陽的逼迫、重口味的炸烤辣美食及涼爽冰品…等多方夾攻、引誘下,一個一個冒出頭來。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科 - 廖敏宏醫師表示,青春痘的正式醫學名稱是尋常性痤瘡。現代醫學認為,尋常痤瘡發生於毛囊皮脂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疾患。主要係因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導致皮脂腺分泌旺盛,使皮脂腺毛囊口堵塞,再由痤瘡桿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局部炎症反應。治療的方法多從抗菌、抑制毛囊皮脂導管角化、抑制皮脂腺增生和分泌及直接或間接阻斷雄激素對皮脂腺作用等方面入手。廖敏宏醫師指出,在中醫認為痤瘡的發生,其實就是患者本身體質( 熱、鬱、虛、瘀、寒 ) 的具體表現,如下:一、平時習慣高脂肪或燒烤辛辣之物的飲食,會使肺胃累積過多的「熱」或「濕熱」,而這些多餘的「熱」會循著經絡上熏於面而成痤瘡,此類患者多半有便秘的問題。二、中醫稱為「肝經鬱熱」者,係指常見月經來潮前痤瘡增加、經後又減輕的女性患者。這是因中醫認為「肝藏血」,有陰血不足體質者更易在月經來潮時,因部份血液的流失造成肝血不足,進一步造成肝氣鬱結(症狀:胸悶、乳脹、情緒不佳),肝氣鬱久則會化火,產生熱性、易生痤瘡的體質,此類患者多半有痛經或月經不調的問題。三、青少年或常熬夜等「相火」過旺者。「相火」為中醫術語,原指推動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但青春期年少氣充,原本正常生理就處於相火易於旺盛階段(人體臟腑機能活動處於活躍狀態),若再加上嗜食高脂肪或燒烤辛辣之物,則無異於火上加油,使痤瘡一發不可收拾。另外,熬夜者的生活型態也易造成陰虛火旺體質(相火旺盛)而成痤瘡。四、某些病患病程長、反覆不癒,痤瘡呈現囊腫、結節的型態。因中醫認為久病必有瘀,故稱此類痤瘡為「痰瘀互結」型,一般治療上需要較久的時間。五、有些患者屬於虛寒型。雖然痤瘡發生的原因多與「熱」、「火」相關,但其實臨床上虛寒體質的痤瘡患者亦不少見。此型患者痤瘡多呈現局部堅硬結節或囊腫,或不易成膿,或膿成不潰,或潰後不斂,瘡瘍漫腫,根深蒂固;此外,一般伴隨有四肢冰冷、腰背酸痛、腹瀉、痛經、月經少或經期延長、舌淡暗、脈沉細無力等臨床表現。上述患者因本身身體能量不足,越是給予清熱解毒,病情反越沉重。綜上所述,廖敏宏醫師說,中醫對於痤瘡患者,視其體質不同而有相應的治療方式,因為人的外貌有高矮胖瘦、健壯羸弱之分,內在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所處環境、甚至遺傳(種族)也不盡相同,當然體質亦必有不同之處,視體質決定用藥乃是自然且合理的臨床思惟。「有諸中,必形於外」,透過醫師診斷,由內部進行體質調整與中藥外洗的方法治療痤瘡,臨床上均能獲致不錯之療效。

鼻過敏主因:免疫系統不平衡

鼻過敏主因:免疫系統不平衡#虛寒

中醫由古至今在治療鼻過敏方面累積相當多的經驗,再加上現代醫學對於過敏性疾病發病機轉的了解,結合中醫藥現代研究,以中醫免疫學為基礎結合辨病用藥,不但可以改善過敏體質、增強抗病能力,也可以清除緩解鼻腔局部病理反應,療效是肯定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宗樾醫師表示,中醫治療鼻子過敏有以下幾種:一、內治:內服治療須依據證型而定,一般情況下,此病實者,熱者少、而虛者、寒者多。大體上可分為四型:(1) 肺氣虛寒症:治療主要以溫補肺氣,祛散風寒為主,常用玉屏風散合蒼耳散加減治療。若風寒襲肺,肺金受邪,營衛不和,可用桂枝湯加減治療。(2) 肺脾氣虛症:以健脾益氣為主,補肺斂氣法治療,常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加減。(3) 腎陽虛症:治療採用補肺溫腎法,方用金匱腎氣丸。(4) 肺熱型:本型在臨床較少見,以清宣肺氣,疏氣通氣通竅為主,常用辛夷清肺湯加減治療。過敏性鼻炎無論偏寒或偏熱的體質,治療仍以虛證為主,許多鼻過敏小孩平日怕吹風,動不動就感冒,這類屬於“肺衛不固”型患者以玉屏風散療效佳,此方已被證實可以抑制IgE的產生及肥大細胞釋放生物活性物質的作用,可說是標本兼顧處方。林宗樾醫師指出,鼻過敏主要是因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平衡所致,臨床上先穩定症狀再加強體質的調理。先期中藥皆能緩解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後期則以健脾益氣補腎、扶正固本為目標,整體提昇人體的免疫能力,使之因免疫能力改善而達到治癒的目的。二、外治:薰蒸法,組成薄荷、鵝不食草、蒲公英、白芷、荊芥、皂角刺、當歸、熟地。鼻腔特別用油,組成如摩洛哥藍艾菊、白千層、頭狀薰衣草、馬鞭草酮迷迭香。以棉花棒沾油塗抹於鼻腔內緣周圍。三、針灸:取風池、迎香、禾髎為主穴,根據證型,選配肺俞、脾俞、腎俞。每次輪流使用主配穴各一對,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宣通鼻竅,補肺健脾益腎,標本兼顧。耳針取肺、腎上腺、內鼻穴和內分泌、皮質下穴兩組交替使用。四、三伏天灸治療:取白芥子、細辛、甘遂研細末,用生薑汁調和,做成直徑約2cm大小藥餅,放在4cm防潮紙片上,用膠布將藥物固定於穴位:肺俞、風門、厥陰俞、心俞。在夏天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選上述三個俞穴雙側貼敷藥餅,每次約1~3小時,若感覺灼熱,即可將藥餅摘下,小兒貼藥40分鐘即可,皮膚過敏者慎用。五、按摩: 先將雙手魚際相互摩擦發熱,以魚際按於鼻兩側,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摩擦至發熱為主,每日2~3次,或以食指商陽穴摩擦迎香、禾髎數次。

「薰臍」─改善身體虛寒

「薰臍」─改善身體虛寒#虛寒

「薰臍療法」是指選用適當的中藥,借由艾灸之火力直接滲透臍中的一種外用治療方法。早在春秋戰國就有為肚臍填藥、敷藥、塗藥等臍療法的記載了。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醫師 黃慧君表示,由於肚臍眼為中醫的「神闕」穴,奇經八脈的「任」、「督」、「衝」三脈均在此處交會,因此它可以聯系全身的經脈,促進人體神經體液的調節,改善內臟組織的生理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薰臍用於經常面色蒼白手腳冰冷,天冷即肢體關節酸痛,腸胃虛寒容易腹脹腹瀉者,婦女痛經宮寒不孕,身體虛弱需強身保健等等。另外,針對不習慣艾草煙味的民眾,中醫科建議可使用艾草膏塗抹並配合遠紅外線燈照射,亦同樣可以達到傳統薰臍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