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收縮

忽冷忽熱血壓狂飆190 導管治療來解圍

忽冷忽熱血壓狂飆190 導管治療來解圍#血管收縮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9歲曾先生約有10年高血壓病史,隨著年齡增長,血壓越來難控制,尤其這陣子氣溫忽高忽低,更是讓他的血壓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更出現頭痛、脖子痛等症狀,某日,曾先生在家自行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高達170mHg左右,嚇得他以為自己要中風了,趕緊就醫檢查。服用5種短期強效藥物 血壓仍壓不住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葉仲軒表示,曾先生已有多年的高血壓問題,這些年都是配合用藥控制,但最近這一、二年即使按時服藥,血壓控制狀況仍然不佳,除了長期使用的高血壓藥物外,血壓攀升時,曾先生需要另外服用短期強效藥物,多達四、五種的血壓藥,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建議曾先生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在高血壓導管治療前,先為曾先生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並做腎動脈電腦斷層,確認腎上腺沒有長腫瘤,也無腎動脈狹窄等情況,結果發現曾先生的血壓曾飆升至190 mHg,相當危險,所幸在經過治療後,曾先生的血壓已降低至130 mHg,未來僅需服用高血壓藥物穩定控制即可,不會再有忽高忽低的情況。葉仲軒指出,曾先生的高血壓屬於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因此相當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若是此類型較年輕的高血壓早期患者,透過此治療,將有可能平穩血壓,完全不用再服用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也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是透過微創導管手術,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類似心導管手術,從患者的鼠蹊部動脈打針置入導管後,將導管放到腎動脈,在兩邊腎動脈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傷口小,隔天即可出院。掌握血壓值及波動 一天至少測量兩次近來日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使得血壓上升,葉仲軒也提醒,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另外他也建議,高血壓患者可諮詢醫師,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至少一天居家測量兩次血壓,精準掌握個人的整體血壓值及波動的情形,因為日常生活中,血壓會有不同的起伏波動,且時間不同,血壓也會不一樣,若一天只量一次血壓,恐怕還是不夠。

冷吱吱 起床先熱身15分鐘!

冷吱吱 起床先熱身15分鐘!#血管收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兩天大陸冷氣團南下,台灣天氣將轉為非常濕冷,氣溫下降,除了會使人的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之外,也會使得肌肉較僵硬!復健科醫師建議,寒冷的天氣,民眾在早上睡醒下床前,最好是能在床上先做做暖身伸展操,可以使血管舒張,避免血壓上升,也能使軟組織得到舒展。 日夜溫差大 做好暖身以免肌肉拉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欣蓉表示,今年冬天的氣溫不會很低,但是日夜溫差較大,民眾仍要做好暖身,否則很容易造成肌肉拉傷,因為氣溫低時,身體的軟組織伸展性會變差,所以需要比較久的熱身運動。 在床上做伸展運動 熱身時間要延長如果在夏天時熱身時間需要5至10分鐘,冬天的熱身時間就要延長為10至15分鐘。李欣蓉醫師指出,冬天要做暖身操,最好是在早上睡醒後,就在床上就做伸展運動,被子裡面做伸展操也比較保暖;除了手和腳的伸展之外,也可以做腰部的扭轉動作,都可以使肌肉獲得伸展,達到暖身目的。 穿著保暖衣物 太陽出來再外出運動此外,天氣冷、氣溫降,李欣蓉醫師提醒,要下床時也應放慢速度,可採分段式動作,避免因姿勢急速改變而造成暈眩,並且要添加衣物後再進行活動;民眾若要出門運動,一定要穿著保暖的衣物,也可戴上帽子、圍巾及口罩來保暖,而且晨間運動最好是等太陽出來、氣溫上升後再去運動較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寒冬血管易收縮 注意保暖不傷「心」

寒冬血管易收縮 注意保暖不傷「心」#血管收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寒,心臟病患及老人家,出門要做好保暖,以免引發暈眩造成意外。昨日於北港145縣道上發生一起車禍,66歲的駕駛王先生帶著妻子要到醫院洗腎,因一時暈眩撞到路旁電線桿,緊急送至北港媽祖醫院急診治療,所幸倆人均無大礙,僅王老先生頸椎第4.5節挫傷,住院觀察治療。天冷 腦血管硬化者 恐增加腦中風機率老人家在氣溫驟降的低溫裡,特別容易引發心、腦血管方面疾病,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神經內科葉建治醫師說,在冬天要特別注意,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天氣轉冷,血管容易收縮,血壓易上升,血液循環變差,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問題發生的機率增加,尤其原本已有腦血管硬化的病人,可能會增加腦中風的機率,而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平日應做好自我保養工作,有助減少復發的機會。葉建治醫師也說,雲林沿海老人家居多,隨著氣溫下降,醫院就診患者明顯增多,老年人在秋冬季節尤其應該警惕心腦血管疾病的侵襲。特別是一些「老病號」一旦出現不適癥狀,應該即刻就醫。葉醫師提醒長輩,在寒冬出門記得做好保暖,可多利用圍巾、帽子保暖頸、頭部,避免室內外溫差太大而發病,短暫暈眩都有可能是中風前兆,記得定期至醫院做檢查,健康過冬。

氣溫驟降「爆」血管 天冷猝死意外多

氣溫驟降「爆」血管 天冷猝死意外多#血管收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冬天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近日氣溫連連降,醫師特別呼籲有抽菸、肥胖、三高的民眾,這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一定要提高警覺,注意保暖與病情控制,以避免突發的憾事發生。過度食補影響血壓 三高患者要當心南投醫院心臟內科林以祥醫師表示,低溫會使血管收縮,導致血管阻力變大、血管內壓力升高,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壁比較薄而且缺乏彈性,因此當氣溫驟降時,容易發生血管阻塞或者爆裂的狀況,猝死機率高。林醫師也指出天冷時,民眾多燉補藥膳食物,例如藥膳排骨、羊肉爐、薑母鴨等,但藥膳食材太過滋養,建議適當即可,過度的食補會影響血壓,原本進補身體的美意反而會適得其反。手麻、胸悶是警訊 速就醫建議有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人,應避免太早起床,且減少外出的機會,別讓自己暴露在低溫下,出門時應注重保暖;而心血管藥物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用,如果出現手麻、冒冷汗、胸悶以及呼吸困難之情形,應儘速就醫。

天冷「愛」注意!30歲男興奮過度爆血管送醫

天冷「愛」注意!30歲男興奮過度爆血管送醫#血管收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冷,總讓人想「窩」在一起,但在天氣較寒冷的時候,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造成血管收縮!一名30歲男性,過去無任何身體不適狀況,在上個月某天寒冷夜晚與女友正發生親密行為一事,卻突然昏迷!被女友緊急叫救護車送急診,到院時量不到心跳及血壓,經醫師診斷為右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瀰漫性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經急救後入住加護病房,4天後仍因病危自動出院,搶救不治。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醫師表示,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每10,000人發生一個,雖然只佔所有腦中風的5%,但是特殊且嚴重的腦血管疾病,1/3會死亡、1/3會深度昏迷。腦動脈瘤破裂的病人年齡較年輕,以45歲至65歲為最多,常常無明顯的症狀就發病,使人無法預防,其疾病致死率是所有腦中風最高。連立明指出,在天氣比較寒冷的時候,可能因為氣候變化造成血管收縮,而天氣冷時很多人的水分攝取也變少,血液變濃稠之下,就可能讓原本狹窄的血管產生血栓或更狹窄;根據國健局分析96年至97年,大台北地區14家醫院登錄的1萬6百多位個案中風登錄資料,中風發生時間以冬季時節較多。進一步對照中央氣象局所發布歷年每月氣象資料更發現,以96年最冷的1月份為例,當月份中風發生個案為各月平均的1.16倍,換句話說,天冷中風發生個案足足多出1成6。 連立明說,熬夜、過勞和壓力都容易導致腦中風,很多年輕人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自己卻不知道,加上生活習慣不好如抽菸、喝酒,很容易導致腦中風,年輕人中風更造成家庭及社會的巨大衝擊。要預防腦中風,要戒菸、飲酒不過度、多運動等,一定不能太疲累和情緒起伏太大,保健之道基本就是每天睡足七、八小時、低鹽低油高纖維的飲食控制、與規則的藥物治療。

體質燥熱亂進補 小心腸胃道出血

體質燥熱亂進補 小心腸胃道出血#血管收縮

一波波冷氣團到來,讓人想吃熱食暖身,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生意超夯,中醫師提醒,天氣寒冷導致血管收縮,流感、氣喘、中風、心肌梗塞病人爆增,如果不當進補、飲食過量,可能愈補愈糟糕,引發腸胃道不適甚至出血。(圖:補湯可以冬季吃,但體質燥熱的人適量即可)最近氣溫低,且又有新一波寒流要來襲,臺中慈濟醫院急診室腸胃道出血病人最近增加兩到三成,急診室主任黃正金醫師指出,這是整個冬季寒流來襲時最常見的問題。中醫部黃仲諄醫師曾經在兩周內,接連遇到五例痔瘡出血個案,全是熱性體質卻大啖羊肉爐的結果。黃仲諄指出,天冷血管收縮,體質燥熱者一旦久坐不運動、生活作息紊亂常熬夜、飲食進補不當、麻辣鍋吃太多等,很容易導致體內「火氣」上升,再進補「過頭」,就可能造成血壓升高、煩躁不安、便祕、痔瘡出血、腸胃道出血等問題。另外,冬天也要避免出大汗的運動,微微出汗,讓身體發熱即可,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都是冬季舒展筋骨,調氣調神的良方。黃仲諄醫師解釋,中醫理論認為冬季人體應強調腎氣的固護,保養最重要的概念則是「養陰」,講求「閉藏」儲存能量的概念,因此飲食與運動都要適量就好。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血管收縮

天氣轉冷,氣溫驟降,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年紀較大民眾可能因氣溫變化使得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引發眩暈。藥師提醒說,若未妥善治療,極可能導致中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藥劑科陳佳玟藥師表示,眩暈患者共同症狀是感覺四週景象會繞著自己旋轉,也有病患表示感覺自己繞著某一特殊物體旋轉。這些症狀顯然與一般頭暈不太一樣,因為頭暈並沒有這種「繞轉」感覺。一般患者若發現自己有眩暈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醫生會依病情需要安排做抽血檢查、特殊聽力檢查、眼振平衡檢查、特殊放射線檢查、頸部血管都卜勒檢查,所費時間約需七到十天,即可將眩暈原因檢查出來。陳佳玟指出,只要將眩暈原因找出來,配合藥物治療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患者可以治療痊癒,除非是藥物治療無效,或眩暈頻頻反覆發作而影響生活作息時,才需考慮開刀治療。最近因天氣轉冷,更使得原本有潛在性後腦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引發眩暈機會大增,她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以免引起嚴重併發症。常被醫師用來治療眩暈藥物可分下列幾類:1.血液循環促進劑:眩暈病患多由於血管循環不良引起,所以常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治療眩暈。由於微血管直徑約3 um,而紅血球直徑約7 um,只是擴張血管還不夠,還要能增加紅血球變形能力和減少血液黏稠度才是理想選擇藥物。常見的血管擴張劑有以下幾種:(1)Gina-ex,俗稱銀杏。可促進腦部循環,抗血小板凝血作用和清除自由基。(2)Euclidan:老字號末梢眩暈擴張劑。(3)Cephadol:具抗組織胺和抗膽鹼止眩暈藥物。(4)Flunarca、Suzin:一種鈣離子阻斷劑,防止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收縮促進血管擴張。2.神經機能賦活劑:(1)Alinamin F:活性維生素B1,有抗神經炎作用。(2)Methycobal:活性維生素 B12,可加速神經細胞代謝和修護受損神經纖維鞘。(3)Vit E: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3.鎮靜劑:有Diazepam、Serenal等。4.止暈劑:最著名的就是Bonamine。門診病患常問到,為何要連續服藥3個月?陳佳玟說,這是因為連續服藥3個月復發率較低,再者人體中樞對眩暈代償作用約3個月。判定眩暈治癒與否標準是依病患主觀感受,3個月以上不發作眩暈,所有從前不適感覺都已消失,且客觀上檢查無異常眼振即可認定治癒。一般說來,末梢性眩暈,持續服藥3個月大多可治療成功,約有3成病患甚至需服藥6個月以上。陳佳玟建議,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讓病患在家自行進行簡單平衡體操。首先讓病患睜眼,兩手平伸,原地踏步五十步。再閉眼,原地踏步五十步。如此早晚各做一次,觀察病患踏步時身體傾斜情況,可評估進步情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