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成癮

臉書成癮影響工作效率?試試8大建議

臉書成癮影響工作效率?試試8大建議#臉書成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把對更嚴重地依賴社群媒體,稱為「問題性社群媒體使用」(problematic SNS use),包括「臉書成癮」(Facebook addiction)。挪威貝爾根大學臨床心理系的安德森(Cecilie Schou Andreassen)教授編制了知名的「貝爾根臉書成癮量表」(Bergen Facebook Addiction Scale, BFAS),讀者可以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臉書成癮相關症狀。問題性社群媒體使用,是學界比較正式的稱呼,包括以下特徵: 偏好網路社交互動(preference for onLINE social interactions, POSI)):和面對面互動相比,覺得社群媒體互動更安全、更有效、更有自信。 情緒調節:用社群媒體互動以減輕負面情緒。 自我調節差:當事者無法控制社群媒體使用,即使登出也還強迫性地想著社群媒體。 負面結果:產生個人或現實社交互動的問題。根據 2015 年教育部「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採用網路遊戲障礙症研究診斷準則改編的臉書成癮問卷,發現國小、國中、高中職學生中的臉書成癮重風險族群,達到 4%、11%、10%,也就是說,在國、高中生中,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臉書成癮。兒福聯盟。2019 年「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中,則發現: 七成二使用社群軟體的兒少自認很依賴網路,六成一兒少曾使用 3C 產品到半夜。 約四成七使用社群軟體的兒少沒做隱私設定,近一成七兒少認為聊過三次的網友就不算陌生人。 近七成兒少曾在社群軟體看到恐怖、血腥、暴力、色情等不當內容。 近一成五兒少曾在社群軟體被網友騷擾或攻擊,一成一兒少曾被惡意批評。兒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勢必帶來 3C 成癮、隱私暴露、色情暴力、網路霸凌等風險,「樂極生悲」,這可能是孩子始料未及的。社群媒體成癮不只是失控,還和憂鬱有明顯關聯。安德森教授等人針對成年人(平均三十六歲,範圍為十六至八十八歲),比較社群媒體成癮者與遊戲成癮者,發現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強迫症症狀、焦慮及憂鬱都有關,且兩者共同危險因子包3 括:年齡較輕、單身。前者的危險因子為女性,後者的危險因子為男性。義大利帕杜瓦大學馬里諾等人發表於《情緒障礙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的大型薈萃分析(meta-analysis)發現:有問題性臉書使用(臉書成癮)的人,其心理壓力大、憂鬱程度高、焦慮度高,而且整體生活品質下降、生活滿意度差。美國匹茲堡大學杉沙(Ariel Shensa)等人針對十九歲至三十二歲的年輕成年人研究發現,問題性的社群媒體使用會增加 9% 的憂鬱症狀發生,社群媒體使用頻率(每週連上社群媒體的次數)愈高,憂鬱症狀愈多,但每日社群媒體使用(個人使用)的總時間則無關。在社群媒體使用上,「怎樣使用」比「使用多少」,才是影響憂鬱風險的關鍵。這顯示女主角 Vivian 和她的同學們,隨時就低頭查看一下手機的行為,和憂鬱的產生有關。若一次看臉書看個夠,看完就回到現實生活,就和憂鬱風險無關了。真實互動,從職場開始適時放下手機,面對面溝通,不僅能增加工作效率、提升職場競爭力,也能創造團隊情誼,讓我們工作更愉快。你可以試試以下策略: 安排面對面會議,暫時放下數位裝置,以高效率解決問題。 開會時關機政策,要求員工把筆電和手機放在會議室門口的籃子。 公司安排社交活動,讓員工面對面互動。 老闆以身作則,示範離線專注工作。 親自跟客戶會面,花較多時間與客戶見面的律師,為事務所帶進最多的業績。 面對面才能察覺不尋常訊息,培養信任關係,才有長期合作。 同事多進行面對面交談,不僅提升工作效率,還可以紓壓。 站立會議,可以減少簡訊與電郵,促進對話與交流。 (本文摘自/APP世代在想什麼/ 心靈工坊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