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

中榮臨床腦科學研究中心破解「思覺失調症」大腦之謎

中榮臨床腦科學研究中心破解「思覺失調症」大腦之謎#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

近年來,「思覺失調症」已成為社會新聞熱點話題的疾病。患者在急性發病時所出現脫序的行為,甚至可能產生的攻擊行為,引發了公眾的恐慌,而疾病的診斷與嚴重度,更常在司法審判的攻防戰中,成為討論的焦點。 臺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周元華教授,在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大學(每年頒發諾貝爾醫學獎之大學)獲得精神影像學博士學位後,即長期投入研究精神疾病腦功能變化之領域,並曾獲得多項國內外精神影像學研究之獎項。 最近其研究團隊利用磁振造影(MRI)與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SPECT)技術,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腦中多巴胺調節蛋白與胺基酸存在異常。同時更進一步的將這些蛋白質及胺基酸量化,達到科學標準化,以協助醫師更準確的判斷患者是否罹病及其嚴重程度。這項研究為臨床醫師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除了可協助醫師找到治療患者之最佳方案,節省醫療資源,並有望未來成為司法鑑定的輔助證據。 周元華教授指出,思覺失調症在國內的盛行率約為千分之六。由於該病發作時可能會出現的反社會行為,而使其成為全民關注的精神疾病 實際上,思覺失調症是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而達到有效的控制,近年來更因為政府健保補助的長效針劑、居家訪視等多元政策,使得患者受到更好的照顧。 周元華教授更指出,目前臨床上診斷思覺失調症還是依賴醫師詢問病史、患者主訴及身體檢查等方式進行評估,再結合醫師個人主觀經驗進行診斷,此方式缺乏了客觀佐證。 思覺失調症的病因與大腦中多巴胺過量的分泌息息相關,臺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經過2年的研究,結合了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精良的設備儀器及研究人員的努力,分析了約40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MRI及SPECT腦影像數據,量化出患者腦中多巴胺調節蛋白與胺基酸的含量。研究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多巴胺分泌在正常與異常間,僅15%-20%的差距,故研究的精準度將是呈現顯著結果的關鍵。 這些研究成果為制定更有效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未來將進一步導入臨床使用,輔助醫師了解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作為選擇藥物治療的指導工具。特別是對於病識感較低的患者,也可望先以影像檢查提早發現變異,啟動有效的防護安全網。此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包括《思覺失調症研究》、《神經藥理學雜誌》及《心理醫學雜誌》。 臺中榮民總醫院近5年來持續收治超過7千名思覺失調症患者,今年在院長陳適安教授大力的支持下,成立了臨床腦科學中心,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由醫院支持所成立的臨床腦科學研究中心,致力於思覺失調症的研究。往後將持續利用更先進的腦影像技術,延伸研究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引發之帕金森氏症及另一社會高度關注的腦部疾病失智症,期望藉此解答更多人類心靈深處的秘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