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菌

棄醫邁向公衛領域 菜鳥疫調員出征

棄醫邁向公衛領域 菜鳥疫調員出征#鏈球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杜克大學來信,我被接受了。開學後,我開始浸淫在基礎醫學中,我在杜克大學也僅學到了這個。直到我發現在杜克大學學不到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第二年就向小兒科教授山姆.卡茲(Sam Katz)求教。我告訴他:「我在非洲待過,將來也希望在開發中國家工作,你能不能告訴我,哪裡有一些選修課程是可以和我以前的經驗相輔相成?」「你為什麼不跟著我的老友—波士頓公共衛生學院的湯姆.韋勒(Tom Weller)做一年研究?他所做的研究應當是你有興趣的東西。」於是,我飛去波士頓拜訪韋勒博士。雖然已經步入中年,韋勒的臉上依然有著孩子的神情,非常友善。當時他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熱帶醫學系主任,享譽國際的病毒學家,以分離出小兒麻痺病毒奪得諾貝爾獎。雖然他從未收過純醫學院的學生,但是他願意給我一個機會,我毫不猶豫地就在三年級時轉學至波士頓。韋勒博士非常崇拜「疾病控制中心」在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上的成就,事實上,我們班上就有五個同學在那裡工作,他建議我考慮到該機構工作。大四那年我返回杜克大學,在實習即將結束時申請到「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由於卡茲老師引發了我對兒童醫學的興趣,所以我實習地點選在費城兒童醫院,跟隨卡普醫師(Dr. C. Evertt Koop)。滿臉鬍子的卡普醫師看起來像個猶太牧師,最震撼我的是他與病童父母溝通的方式。他的病人大都病情嚴重,卡普醫師有本事用最簡單、最清楚的方式向父母解釋病情,讓他們清楚病童的風險,雖然他絕不會過分樂觀,但總在現實允許的範圍內,讓父母懷抱希望。他與家屬的相處方式,對我是一大啟發。小兒醫學重視預防與公共衛生勝於治療,想想看,疫苗注射對孩子有多重要。看似繞遠路,事實上小兒科的訓練又將我更進一步推向公共衛生的領域。一九七三年,我做完小兒科住院醫生,就到「疾病控制中心」上班。到「疾病控制中心」報到一九七三年七月,我到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中心」報到,接受「疫情調查員」(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訓練。我被分發到「細菌疾病特殊病理部」(Special Pathogens Branch of the Division of Bacterial Diseases)受訓,為期一個月。但是不到一星期,一天當我在聽課時,部主任羅傑.費德蒙(Roger Feldman)把我叫出去,拍拍我的肩膀說:「我們要派你去亞歷桑那州的帕克印地安保留區,據說那裡爆發喉嚨痛的流行病,有可能是鏈球菌,但是我們不確定。」我問:「什麼時候走?」企圖壓抑心中的興奮,這麼快就有機會一展身手,雖然不過是喉嚨痛的小病。費德蒙說:「今天下午。」當時,已是上午十點了。每年都會有一、兩個還在受訓的學生被叫出教室,賦予任務,因為總有突發疫情需要調查員,但是人手不夠,所以受訓學員也派上場。你需要經驗,如果沒有,那就到現場去學。我簡直是樂翻了,不敢相信我的好運。我的第一個案子聽起來棒透了,溽夏裡的喉嚨痛。我得到的唯一訊息是,病患統統參加了七月四日的野餐,以我僅有的訓練,我甚至不知道人們也會因食物傳染喉嚨痛。學員訓練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速成專家,找出所有可能的文獻,然後在趕往現場的途中讀它,此外,你還要找專家給你做簡報。不管病例多麼奇怪,通常你在「疾病控制中心」都可以找到一個專家。剩下的只能靠自己,你必須有追蹤訊息、消化訊息的直覺,並懂得合理地使用這些訊息。即使你的指導專家以前曾經處理過同樣病例,但是每一次的疫情特徵都會有一點不同,要靠你自己去解決,更重要的,在其中學習新東西。找完資料後,接著準備調查器材,譬如藥用棉花、玻璃瓶、注射器、培養鏈球菌用的矽膠等等。忙亂中,你還要記得帶一、兩雙乾淨的襪子和內衣褲。最重要的,你要攜帶「一號疫情報告」,這張紙證明「疾病控制中心」是應地方醫療機構或地方政府要求前往協助調查。「疾病控制中心」是聯邦機構,必須在地方機構要求下才能介入地方的調查工作,「一號疫情報告」同時也註明到了當地你應當和誰聯繫。到了現場,第一件事是建立起與「疾病控制中心」的通訊系統,中心裡才會有人二十四小時值班協助你尋找答案,或幫你做判斷。菜鳥出征身為疫情調查員菜鳥,你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夠格。我能找到病源嗎?我能消弭這次的疫情嗎?我能蒐集到正確的資料,進而尋求出解決之道嗎?我能得到地方人士充分合作嗎?亞歷桑那州衛生局的一個代表前來迎接我,陪我前往帕克。帕克距離鳳凰城百哩,靠近加州邊界,雖然是個小城,但是地位重要,是附近數個印地安保留區的中樞。我見了當地的醫師,他說,國慶日野餐那天食物很豐盛,幾天後,許多參加野餐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鏈球菌感染的喉嚨痛。這是他找到的共同點,我的工作是找出參加野餐導致喉嚨痛的原因,並防止它再度發生。聽起來很簡單,實際做起來呢?我馬上就會知道了。我想起了在飛機上讀到的一份文獻,十年前也曾爆發過一次鏈球菌感染疫病,一些人在吃了遭鏈球菌污染的食物後,產生了喉嚨痛現象。這些感染之所以危險,是某些人(尤其是小孩)會產生併發症如風濕性心臟病、腎臟衰竭、嚴重的皮膚病或關節炎。疫病調查有點像犯罪偵查,使用偵探技巧,循著線索小心蒐集資料。在流行病學中,我的嫌疑犯是「害蟲」,我必須找出它,查出它進入人體的方法。至於「害蟲」的犯罪動機?大概是在人體製造更多的「害蟲」吧!除了「害蟲」,我還要面對「人」。你必須花時間向病患解釋你在幹什麼,說服他們合作。幸好在帕克沒有這種困擾,人們很關心疫情的發展,主辦野餐的人更是憂心忡忡。這是我第一次到印地安保留區,也是一次重要的學習經驗。要取得訊息,我必須先透過族中大老的幫忙,以免觸犯到族中領袖或老人。幸好,我在非洲的村落裡就學了與原住民相處的常識。尋找馬鈴薯沙拉照章行事,調查需要一個「控制組」,用以對照受感染與未受感染的人有何不同。食物中毒病例如果能對照出不同,通常也就可以找出感染源或感染途徑。因此我將參加野餐的人分為「病例組」(有症狀的人)與「對照組」(沒有症狀的人)。接下來是準備問卷,問題要精確到每一題的答案可以劃分為簡單的「是」或「否」,問題與問題間要有邏輯連貫性,譬如你有沒有參加野餐?吃了這道菜嗎?吃了那道菜嗎?喝了這種飲料,還是那種飲料?問卷措詞必須非常精確,才有助人們清楚思考。在帕克這種地區,這樣的病例特別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有可能受訪者忘了當時的細節,也可能他認為你希望聽到某種答案,而給了你錯誤的訊息。有些事情你希望醫生知道,有些事情你又覺得不應該讓醫生知道。同時我還得蒐集檢體—喉部拭子,我得費盡力氣說服他們讓我採取檢體。蒐集完畢後,放入矽膠中寄回「疾病控制中心」的實驗室,矽膠會讓細菌存活。實驗室收到後,將檢體塗在有細菌培養基的皿上,如果檢體裡有細菌,過不了幾天,就會大量繁殖成灰色的一團團,周圍有透明的光環。接下來的檢驗會查出它是哪一種細菌。接下來我就挨家挨戶做問卷,把拭子放進病患的喉嚨裡。毫無疑問,野餐是共同因素,我的「病例」與「對照」之比較,很快就發現有感染的人統統吃了馬鈴薯沙拉,沒感染的人,沒吃。現在我必須找到這些馬鈴薯沙拉,如果還有吃剩的話。我在社區中心的冰箱裡找到這些剩菜,小心包裹後寄回「疾病控制中心」。累死人的打孔卡分類機在帕克停留一週後,我飛回中心繼續第二步工作。在個人電腦誕生以前的時代,要將問卷的統計結果做出來,必須先將數據輸進打孔卡。「疾病控制中心」的六樓有一個IBM的打孔卡分類機(card sorter),它根據答案的「是」或「否」來分類卡片。雖然打孔卡片分類機運作速度很快,但是要得到統計結果,得經過太多繁瑣手續。打孔卡片是這樣的,問卷上的答案如果是「是」,就在卡片打個孔;答案如果是「否」,就空白下來。如果問卷的設計是問題環扣問題,要得到統計結果的過程就愈加繁瑣。譬如說,我如果要比較吃過馬鈴薯沙拉的男女病患有何差異,必須先將卡片分類出吃過沙拉與沒吃過沙拉,再分類出男與女,再分類出有病沒病。這個過程繁瑣之至,不一會兒,卡片就攤得到處都是。不像現在我們只要將資料輸進電腦,下幾個指令,兩三秒鐘內答案就出來了。實驗室答案出來了,馬鈴薯沙拉是罪魁禍首。顯然,做菜的人沒做好衛生工作,把鏈球菌帶進了沙拉,做好的沙拉又是放在一個封閉容器,擺到冰箱裡。由於冷氣很不容易穿透那個容器,容器中間的沙拉好幾個小時都還是溫的,給了鏈球菌一個快樂生長的環境。我寫了「二號疫情報告」給帕克當局,建議他們丟掉剩餘的沙拉,感染的人要用盤尼西林治療。這些措施就夠了,沒多久,疫病就停下來了,我繼續回去接受學員訓練。帕克的經驗給了我最基本的訓練。不久後,我就發現自己不管是在奈及利亞追蹤老鼠,或是在蘇丹尋找拉薩病毒,還是在巴基斯坦調查病人有沒有接受疫苗注射,基本的技巧都和我當時追蹤馬鈴薯沙拉沒兩樣。(本文摘自/第四級病毒——一對病毒學家與致命病毒的戰爭/商周出版)

老年癌患打肺炎疫苗 「致死率降低」

老年癌患打肺炎疫苗 「致死率降低」#鏈球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國內流感疫苗供不應求,其實除了流感疫苗,研究指出,肺炎疫苗能對不同癌症患者產生一定保護效果。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邱文彥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疫苗不僅能降低老年癌症患者肺炎住院機會2~3成,也明顯減少死亡率,因此應多鼓勵老年癌症病人接受免費肺炎疫苗施打。75歲以上免費打肺炎疫苗 但施打率不到兩成根據世衛組織統計,2005年鏈球菌感染一年便造成全球160萬人死亡,尤其隨著年紀越大,肺炎的機率與致死率都會急速上升,鏈球菌的抗藥性比率也逐年升高。邱文彥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已有75歲以上全面免費施打肺炎疫苗政策,但施打率卻不到2成,其中原因也是因目前仍缺乏任何對癌症患者保護效果的臨床證據。邱文彥醫師說明,透過研究證實,肺炎疫苗對老年癌症患者的保護效果,包括肺癌、大直腸癌、攝護腺癌等,藉由疫苗都能減少因肺炎住院的機率,且降低癌症病患的死亡率,尤其越嚴重的癌症種類,疫苗保護效果越顯著;此研究也刊登於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的存活者指引、歐洲醫學腫瘤學會期刊《腫瘤學年鑑》、美國癌症協會的官方期刊《癌症期刊》。癌症治療期間 經醫師評估也能施打藉由癌症與肺炎疫苗的台灣研究成果,可望能鼓勵更多老年癌症患者盡快接受免費肺炎疫苗施打,以增強保護力。邱文彥醫師強調,即使是癌症治療期間,包括治療中間間隔、追蹤階段、賀爾蒙治療中、長期存活者等,都可經醫師評估後,施打肺炎疫苗,以降低住院率和致死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不輕忽!鏈球菌感染恐併發心臟炎

不輕忽!鏈球菌感染恐併發心臟炎#鏈球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表示,一般喉嚨痛、發炎大多數病毒引起,但由細菌(A族鏈球菌)感染而喉嚨劇痛者也不少,且感染鏈球菌,孩童若不適當治療,可能發生嚴重併發症,如心臟炎、風溼熱、關節炎、腎絲球炎,家長不可不慎。日前就有一名9歲女童,因出現感冒症狀前來求診,女孩不只咳嗽、流鼻涕及喉嚨痛,甚至下巴下方的淋巴結腫成1.5公分大,且喉嚨帶有紅色出血點;葉勝雄醫師懷疑是A族鏈球菌感染,細菌培養結果證實,確實是A族鏈球菌引起的症狀。葉勝雄醫師說明,A族鏈球菌常見症狀為頸部淋巴結腫大、上顎帶有紅色出血點、扁桃腺有滲出物、發燒、懸壅垂紅腫等,若不慎引起猩紅熱,皮膚還會帶有粗糙皮疹,且從軀幹擴散到四肢,症狀多且嚴重;因此一旦確診為A族鏈球菌感染,會開立10天抗生素給予治療。雖不吃藥治療也可痊癒 但併發症風險提高有些家長聽聞需吃多天的抗生素,不免有些排斥,但醫師表示服藥的目的在於加速痊癒、降低傳染力、減少併發症發作的機率,若不服用抗生素,3~5天也可能會自然痊癒,但併發症的機率較高。葉勝雄醫師提醒,A族鏈球菌一旦併發風溼熱(好發5~15歲),可能會引起心臟炎、關節炎、舞蹈症,或因再次感染鏈球菌而復發。此外,腎絲球腎炎也可能在感染1~6週後發生,出現血尿、少尿、水腫、高血壓等情況,建議仍需治療、以免後續併發症產生。

肺炎鏈球菌感染 好發於幼兒、老年

肺炎鏈球菌感染 好發於幼兒、老年#鏈球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表示,於102年3月1日起實施滿2-5歲(97年至100年出生)幼童免費接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符合公費接種對象,包含過去未曾接種PCV13的幼童,應於年滿2歲後,儘早接種1劑,南投縣估計約有1萬名幼童受惠。 依據我國監測資料顯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及65歲以上老人,幼兒又以2-5歲為最多,因此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建議,優先於今年3月1日起提供2-5歲幼兒接種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並規劃自103年起分階段提供1-2歲及2歲以下幼兒接種,預計 105年起列為常規接種。為降低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機率,南投縣衛生局呼籲,符合接種條件幼童之家長,可於今年3月1日起攜帶幼兒併同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IC卡,至各地衛生所或指定醫院診所完成接種。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分開不同部位,同時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接種後少數人可能會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的反應,一般於接種2天內恢復;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幼童接種後如有高燒不退或特殊不良反應,請儘速就醫,並立即通報當地衛生單位,以釐清病因。

肺炎鏈球菌19A難纏 男童肺部壞死

肺炎鏈球菌19A難纏 男童肺部壞死#鏈球菌

很多小兒科醫師都會建議家長,要記得帶小孩子去打肺炎鏈球菌的疫苗,但是日前台大醫院就發生一個特殊案例,一位兩歲的寶寶都有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但還是得到肺炎鏈球菌。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這次引起疾病的細菌是肺炎鏈球菌19A,但是今年以前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並沒有涵蓋血清型19A,所以小寶寶才會被感染,因此呼籲家長儘速帶小孩打肺炎鏈球菌19A的疫苗,才能提供恰當的保護。根據疾管局統計,截至11月15日止,全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累計人數高達710人,根據過去三年的統計案例顯示,每年11月感染人數將持續攀升至隔年1月達到高峰,而且近年來血清型19A的感染比例逐年上升,盛行率已超過4成;根據美國德州兒童醫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因肺炎鏈球菌而引發中耳炎和乳突炎的病例中,血清型19A在中耳炎病例中佔65%,而100%的乳突炎病例皆為感染血清型19A所引起,因此家長須特別防範血清型19A的感染。黃立民教授表示,感染血清型19A後,發病病程很短且治療時抗藥性又高,發炎症狀也擴及肺部左右兩側,根據以往治療經驗,通常手術後1到2天患者會逐漸退燒,發炎症狀會慢慢減輕,但男童術後情況未見好轉,治療過程較以往困難許多。很多家長雖知血清型19A很可怕,但並未意識到先前小朋友接種的疫苗並未涵蓋血清型19A,所以當小朋友免疫力降低時,即有可能感染進而引發嚴重的侵襲性疾病。台大小兒科名譽教授李慶雲表示,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每年疫苗約使九百萬人免於死亡的威脅,而接種疫苗不僅可保護接種者,產生的群體免疫又可同時讓他人受惠,有效阻斷疾病傳染。黃立民教授呼籲家長,肺炎鏈球菌的感染高峰期即將到來,家長須注意家中幼童健康狀況,如有類似感冒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畏寒、食慾不振等,須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程。瘋狂購物買到「跛腳」 哪裡出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35切腫瘤乳房不美 自體脂肪移植補缺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1三不三要原則 防留置導尿管泌尿道感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3

小傷口處理不慎 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小傷口處理不慎 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鏈球菌

一位50多歲女性,日前因天氣不錯,與家人外出踏青,不慎遭蟲咬傷,返家後發現小腿皮膚有紅點狀,心想昆蟲咬傷,不以為意,便自己擦藥局買來的藥膏,但三、四天了一直沒好轉,後來,大小腿甚至出現紅、腫、熱、痛,並且發高燒並發冷,因此被家人送到該院急診,經診斷為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血液的細菌培養也培養出鏈球菌,經過多日的針劑抗生素治療,發燒的問題才漸漸改善,腳的紅腫也慢慢回到原狀。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感染科郭漢岳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主要症狀為皮膚區域的紅、腫、熱、痛,主要發生在足背、小腿、手背等地方,發炎的區域一般集中一處,沿周圍擴散,有時會順著淋巴的循環由小腿一路向鼠蹊部發炎,雖然疼痛為蜂窩性組織炎常見的症狀,不過疼痛一般都是在碰觸到發炎地方才會發生。若發炎區域較大,有可能會引起發燒、發冷等症狀。一般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的病原菌為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是存在於皮膚的細菌,當表皮有受傷或破損時,細菌會順著破損處進入體內,若菌量太多或人體免疫或循環狀態不好,就可能引起組織的發炎。因此,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的主要危險因子有皮膚缺損(傷口、香港腳、泡水過久)、循環不佳(動脈或靜脈阻塞、放射線治療後)、免疫不佳(糖尿病、肝硬化、洗腎)、體重過重等。一般而言,若病患有糖尿病、肝硬化等免疫不佳的情形,或是該區域血液循環太差,就有可能會感染到更深層的皮下脂肪及肌肉層,並會產生化膿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將膿瘍引流,嚴重時可能要手術切除感染部位,甚至截肢。郭漢岳醫師指出,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可以使用口服的抗生素,若症狀較嚴重,則需要先以針劑治療,甚至先作血液培養,找出致病菌再投藥。若有膿瘍產生,則需要手術將膿去除或引流。若在不碰觸發炎部位也會有劇痛,則要考慮已侵犯到肌膜,需評估是否要緊急手術。一般用藥到症狀消失兩到三天為止。郭漢岳醫師提及,針對有些病患已改善所有能改善的危險因子,但仍然一再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則有文獻建議可以使用抗生素做長期的預防。在國內主要以每月一次的長效型盤尼西林肌肉注射以預防之,且就其門診患者的施打情形,此方法確實能減少蜂窩性組織炎的發作次數,只是每次都須要作盤尼西林測試;若怕痛的病患也可以口服盤尼西林來治療。不論是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療,一般建議先治療六個月,再評估停藥後是否有復發的情形。建議民眾發生蜂窩性組織炎時,還是要請醫師診治,不要自己買抗生素吃,以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除了治療之外,找出危險因子並儘量加以控制是很重要的,因為若不將危險因子改善,復發的機會就會很高。郭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雖然只是皮膚的感染,然而一旦細菌向深層侵犯,也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早期診治及治療才能保護我們的健康。而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預防蜂窩性組織炎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