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循環

台灣血液基金會114年捐血月記者會—「捐血有你 熱血相挺」

台灣血液基金會114年捐血月記者會—「捐血有你 熱血相挺」#善的循環

捐血有你 熱血相挺 114年捐血月從113年12月27日開始至114年1月27日止,以「捐血有你,熱血相挺」為主題,籲請民眾撥冗前往各地捐血點捐血。 每逢年節前後,較容易發生血源短絀的狀況。農曆年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對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年節假期長,出國旅遊者增加,此時天氣多變,感冒民眾增加,種種原因,使得捐血的人數大幅減少。但需要用血的病人卻不能放假,血源的籌備更加重要,每年的農曆年節前一個月是為「捐血月」,藉由「捐血月」來提醒民眾,捐血救人不能停止。114年春節假期可長達9天,捐血中心要儲存足夠的血液庫存量,才能供應此時的醫療需求。 截止113年11月底,較去(112)年同期的供應量減少2.5%,約六萬四千多單位;捐血量較同期減少3.1%,約八萬袋。病人用血管理(PBM)於醫療院所的推動漸收成效,但血液仍然是無法取代的醫療資源,在面對少子化及高齡化的雙重挑戰之下,民眾的定期捐血習慣仍然是醫療用血的穩定來源。 先天性成骨不全 程健智歷經36次手術 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病友,現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秘書長的程健智,因成骨不全容易骨折,開刀36次,多次輸血,故特別感謝捐血人;雖為罕病病友,但樂觀生活,有餘力仍希望能回饋社會,現為無障礙計程車駕駛,提供身障朋友行的方便。其子於高職時見捐血車進入校園,想到父親反覆開刀、輸血,受到許多不認識的人的幫助,故而踏上捐血車,成為定期捐血人。 輸血醫學科陳玟均醫師  用血後有更深體會 陳玟均醫師為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治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兼任主治醫師、教育部定講師,負責北榮輸血政策的宣導、諮詢、輸血反應調查等等。三、四年前開始在血庫擔任輸血顧問醫師,同時也在血液科執行臨床業務。COVID-19疫情爆發時,看到缺血訊息,台北榮總定期會有捐血車前往,因此開始捐血。 113年1月生產時,產後大出血約2000ml,甚至一度嚴重到低血容性休克,進一步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當日輸了22單位的血液(冷凍沉澱品、新鮮冷凍血漿、血小板、與紅血球),因此想要親口向捐血人說聲謝謝;也因為這次的經歷,更能體會定期捐血的重要。 陳光蘊定期捐血 傳承下一代是使命 陳光蘊先生捐血已逾1800單位,亦為112年度晉見總統之績優捐血人代表。從服役時開始捐血,太太曾任急診室護理師,自己也曾因脊椎開刀受醫療救護,深知平常所捐出的血液,對需要的病患來說,具有多重大的意義。捐血路上的這數十年來,他始終抱持著一個簡單的信念: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捐血其實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助益,但要持續,也需要具備毅力以及隨時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態。這樣的觀念,陳光蘊從兒子小時候就會利用機會灌輸,注重言教身教的他,讓兒子知道這是善的循環、愛的傳遞。他也和兒子說,到17歲的時候,如果他還能捐,他一定會陪著兒子一起捐,充分實踐他的所言所行。 失去捐血資格 四小折用漫畫來影響更多人 知名圖文作家,高中時即開始捐血,共捐了三次,但在當兵前發現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病因是「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之後曾再試著捐血,卻被告知不符合資格,原因是有心臟方面的疾病,從此就與捐血絕緣了。但做為圖文作家,即使無法捐血,也可以用漫畫創作,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家對捐血有更多的了解和關注,深知目前亟需向下扎根經營年輕族群,希望透過自己的繪畫專業提供協助,發揮的效力絕不亞於血液本身的力量。本次無償繪製四種主題的四格漫畫,將自捐血月開始時,每週曝光一則,希望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讓更多年輕學子認識及關注捐血。 陳明珠盼首捐 確定自己的血型 第54屆廣播金鐘獎獲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獲獎,近年台灣觀光協會捐血贈票公益活動媒體記者會主持人皆是陳明珠,也因此與捐血中心結緣。多次主持工作讓陳明珠也對捐血好奇,由於父親為A型陰性血,父親告知她可能也是陰性血,但一直未有機會證實;多次詢問捐血相關規定,期望能成為捐血人,也藉此能確定自己的血型,陳明珠原希望於記者會後首捐,雖然努力吃到體重符合標準,但近日因為過敏服藥未能如期捐血,陳明珠也藉此更能體會血液的把關真的很嚴謹,要能捐血也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幫助別人,希望透過自身的影響力,呼籲更多民眾加入捐血行列,幫助需要的人。 跨過50週年里程碑 捐血事業持續鞭策自勵 自民國63年開始推動自願無償捐血,歷經50年迄今,已然成為台灣成功的社會運動。在113年,台灣血液基金會除了維持捐供血平衡,持續進行照護捐血人的服務,如提供重複捐血人三項生化檢查、提供高次數捐血人腹部超音波檢查、主動對ALT≧500U/L及細菌檢測異常的捐血人主動關心提醒就醫。 另外,本會112年所編製的《小大人的血液課》除於當年獲得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獎外,於113年再獲Openbook閱讀誌SDGs議題百大選書,及獲得台北市醫師公會好書獎。本會永續報告書繼111年獲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評比之「企業永續報告類-政府及NGO組-第2類」銀級獎後,113獲得金級獎的肯定。本會形象影片「疫情下的溫暖」獲2024台北第八屆金鵰微電影展銅獎及網路人氣獎雙獎項。以「捐血者篩檢病毒核酸檢驗實施10年成效」為主題,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公益服務類認證,並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另外還獲得衛福部「醫療財團法人社研卓越獎」特色傑出獎之健康教育獎以及「2024幸福企業」生技醫療類金獎。 詳情請見: 台灣血液基金會獲113年度醫療財團法人社研卓越獎 《小大人的血液課》獲台北市醫師公會好書獎 《小大人的血液課》獲Openbook閱讀誌「SDGs台灣議題書單100本」選書 台灣血液基金會永續報告書獲2024 TCSA金獎 永續作為受到肯定 台灣血液基金會獲「2024幸福企業」金獎肯定 台灣血液基金會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 六度獲得肯定 寒冬捐熱血 救人不放假 捐血月期間全國各地均加強血液勸募活動,詳細活動訊息請見官網。農曆年節期間各捐血中心捐供血服務不打烊,各地捐血活動請上官網查詢。 官方網站:https://www.blood.org.tw 圖/陳光蘊先生捐血已逾1800單位,亦為112年度晉見總統之績優捐血人代表。

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 隆重表揚醫療奉獻英雄

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 隆重表揚醫療奉獻英雄#善的循環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今(20)日下午假衛生福利部舉辦「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由衛生福利部國際合作組參事兼主任施金水先生出席並致詞,與眾嘉賓共同見證這場屬於國際醫療奉獻英雄的榮耀時刻。今年度的典範獎個人組得主包括王盈婷護理師(萬芳醫院)、吳原安先生(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及李啟誠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團體組得主則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亞東紀念醫院貝里斯醫療影像系統強化計畫團隊,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此外,今年更特別頒發「國際醫療特殊貢獻獎」予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表彰其在國際醫療領域的傑出貢獻。  跨越國界的醫療奉獻精神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偉強在致詞時表示,國際醫療典範獎已經邁入第九個年頭,每年透過公開遴選,見證了無數傑出人士和團體的卓越表現。他特別提到:「這些得獎者不僅是醫療服務的實踐者,更是推動臺灣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推手。」他強調,無論是長年堅守偏遠地區的醫師,還是勇於迎接挑戰的國際合作計畫團隊,他們的努力都是臺灣國際醫療形象的重要基石。  施金水主任在致詞中則表示,臺灣長久以來積極參與國際醫療援助,無論是提供醫療服務、技術支援,還是協助災難救援,臺灣的專業與溫暖早已深植人心。他指出,國際醫療典範獎的設立正是展現臺灣「善的循環」的最佳例證,期許未來能有更多臺灣的醫療專業人士參與國際合作,繼續為世界做出貢獻。  感動時刻:得獎者的故事傳遞力量 今年的個人組得獎者,展現了多元背景與專業領域的結合。王盈婷護理師長期投入偏鄉醫療,特別關注社區長者的健康管理與照護;吳原安先生則透過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協助推動多項國際醫療專案,為發展中國家的醫療系統建設作出貢獻;李啟誠醫師則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多年,投入海外醫療義診,足跡遍布東南亞與非洲地區。  團體組方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在提升國際醫療技術交流方面成果卓著,亞東紀念醫院貝里斯醫療影像系統強化計畫團隊則成功透過跨國合作,助力中美洲國家建置高效的影像醫療系統;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則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和人文關懷,成為臺灣醫療服務輸出的典範。今年特別獲頒「國際醫療特殊貢獻獎」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長期致力於推動國際合作醫療,影響力更是跨越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多個地區。  出版專書,傳承感動與力量 為紀錄並傳遞這些感人的故事,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特別出版中文版《白袍下的全球拓荒者:國際醫療典範獎得獎者行醫故事》及英文版《Global Pioneers in White Coats》,希望透過這些專書,讓臺灣醫療人員的心路歷程和傑出貢獻被更多人看見,進一步激勵未來更多國際醫療人才投身其中。  持續傳遞善的力量 邱文達創會理事長在典禮尾聲表示,從國際醫療典範獎的得獎者身上,可以看到無數臺灣醫療界的「無名英雄」正在默默為全人類的健康福祉努力。他呼籲社會大眾給予這些人更多關注與支持,並鼓勵年輕一代以他們為榜樣,投身國際醫療服務,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和諧的世界。  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不僅是對得獎者的肯定,更是一個凝聚臺灣醫療專業力量、展現國際貢獻的重要平台。這場感人至深的活動提醒我們,善的力量無遠弗屆,而臺灣在國際醫療服務領域的堅持與卓越,也將繼續成為全球的典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