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腫

手腕冒小硬塊 當心腫瘤跑到關節裡

手腕冒小硬塊 當心腫瘤跑到關節裡#腱鞘囊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手上冒出慢慢變大的小腫塊,別輕忽!有民眾手腕突然跑出一個小硬塊,雖然不太痛,但就醫檢查後,這才發現腫瘤已經跑到關節裡面,醫師立刻進行手術,進一步發現腱鞘巨細胞瘤侵犯關節囊,腕骨軟骨有磨損,幸好手術後並未再復發。而類似案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近半年來已有好幾例。腱鞘巨細胞瘤好發30~50歲女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醫師林家麟指出,腱鞘巨細胞瘤是手部第二大常見軟組織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腱鞘囊腫;最常發生在手和手指。腱鞘巨細胞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基本上好發於30歲至50歲,女性偏多。如果不及時治療,病變可能會迅速增大,引起運動疼痛或損害正常功能。林家麟醫師表示,不少人都是從一個小的腫瘤慢慢變大,透過X光可以清楚看到軟組織的硬塊,有時候骨頭有磨損;進一步超音波檢查,則可看到病灶不會隨著肌腱活動「它是一個硬的東西,而不是一個囊狀病灶」。切除越乾淨越有併發症 術前須仔細評估為了美觀、避免功能喪失和神經受壓引起的神經症狀,林家麟醫師提醒,腱鞘巨細胞瘤的治療得仔細的手術切除,雖然最理想是盡量將腫瘤切除乾淨,但仍要追求平衡,因為切除越乾淨,雖然比較不會復發,但併發症會增加;反之,復發率就會增加,術前必須仔細評估跟溝通。

日用滑鼠10小時 手腕長鳥蛋

日用滑鼠10小時 手腕長鳥蛋#腱鞘囊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27歲陳小姐從事網頁設計工作,右手突然出現酸麻情形,赫然發現右手手腕處凸起了一個瘤狀物,壓下去軟軟的,且會感覺到麻麻的,且瘤狀物有繼續變大的感覺,醫師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陳小姐年前不停趕工作,每天幾乎都要待在電腦前10多個小時,導致手腕出突出大小約2.4公分外型約鳥蛋大小的腱鞘囊腫。醫師提醒,長期重複某一姿勢一定要注意角度,長期姿勢不良恐導致關節疾病。重複性手部運動或外傷都可能導致發炎童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鄭宇傑表示,這名患者並未受過傷,但因職業關係長時間使用滑鼠,而鍵盤與滑鼠的位置都擺放的較高,導致手腕呈現背屈的姿勢,在長期姿勢不正確的使用手腕下導致囊腫的出現。腱鞘囊腫是指發生於關節囊,或者腱鞘附近的一種內含膠凍狀粘液的良性腫塊。因為腱鞘是一種中空的膜狀構造,而肌腱在其中滑動促使手能活動,但是因為重複性手部運動、外傷或感染,都可能導致肌腱在腱鞘中滑動過度頻繁而發炎或破裂,使得潤滑的液體堆積形成囊狀隆起,就形成了腱鞘囊腫。用電腦1小時休息10分鐘 記得局部按摩腱鞘囊腫常見發生在女性與青少年,或長時間使用電腦的族群。鄭宇傑醫師呼籲,腱鞘囊腫治療後復發的機率仍有20%,使用滑鼠或鍵盤時應保持正確姿勢,前臂與手腕角度維持平行,避免手腕呈背屈的姿勢,若有需要也可以使用護具或護腕。若需長時間使用電腦,也應每隔1小時休息10分鐘進行局部按摩,或針對肩頸、上肢、手腕等部位進行拉筋及肌力訓練,讓身體或手部緩和地休息與伸展。

中醫銀針開花 治手腕腱鞘囊腫

中醫銀針開花 治手腕腱鞘囊腫#腱鞘囊腫

26歲擔任藥師工作的陳小姐(化名),3年多前發覺右手腕背上有一約半公分大小的不明腫塊,今年6月份因右腕關節疼痛且感覺右手麻木,前往醫院就診,經診察得知右手腕背上的腫瘤已有3公分,醫師確診為「腱鞘囊腫」,以數支一寸毫針包圍(形如銀針開花,此種針灸手法稱為「圍刺」)刺入患部治療一週後,腫瘤範圍已縮小,而且疼痛症狀也獲得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陳小姐的「腱鞘囊腫」病症即中醫所謂「筋瘤」,俗稱「肌腱瘤」,是一種外傷筋膜、邪氣居聚,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水液積聚於骨節經絡的病灶。林在裕解釋,腱鞘囊腫常發病於手腕背面、足背部及肘關節附近,是一種關節或腱鞘內的良性腫瘤,外觀呈圓形、光滑,剛開始患部會感到局部酸脹、疼痛,病況嚴重者可能影響活動。初期多為質地柔軟,觸壓該處則有滑動感,內容物含有無色透明或淡黃色濃稠粘液,日久不治除了囊腫變大硬化之外,疼痛程度也會相對增加。好發族群以青壯年人為主,女性發生率多於男性。多因重複同一動作造成慢性勞損所誘發。林在裕表示,目前西醫治療方式可用針頭將其內容物抽出,或手術將整個囊腫連同滑膜切除。中醫使用針刺手法可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消腫散結的療效,進而使內容物滲出於皮下而自行吸收,最後讓囊腫變軟而消失,針刺治療腱鞘囊腫具有療效快、疼痛輕、無副作用、無疤痕的優點。他說,手腕腱鞘囊腫容易發生族群:• 長期使用電腦的電腦族。• 做手工者。• 廚師。• 櫃檯結帳人員。• 常常需要手腕轉動的運動。例如:體操、高爾夫、桌球、保齡球。林在裕提醒,須注意讓患部多休息。由於腱鞘囊腫是因為反覆過度摩擦所導致的炎症,因此,患者一定要避免重複性高而且需要用力的動作,必要時可配戴護具來加強維護關節韌帶,只要耐心配合治療及適當休息,應會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