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

中醫減重有效嗎?先搞懂你是哪一型!中醫揭「五型減重」這樣減才對

中醫減重有效嗎?先搞懂你是哪一型!中醫揭「五型減重」這樣減才對#中醫師

瘦身並非只有體重變輕這麼簡單,還需要調理五臟六腑,以內養外、內外兼修,才能自然減重。中醫會運用多種方法治療肥胖,包括中藥調配、針灸、推拿或食療等,別人適合的減肥方法,用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出現反效果,原因就出在每個人「體質不同」,減肥前先瞭解自己的體質,才能對症下藥。

冬季想養生!中醫師教養腎必按三穴位

冬季想養生!中醫師教養腎必按三穴位#中醫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很多人知道養腎的重要性,尤其是冬季,我們更適合適當的補充一些黑色食物 來補充腎氣、抵抗寒冷,提升免疫力!中醫認為腎藏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更是生長發育及生殖之源,此外腎主骨生髓,而腦為隨海,由此可知中醫的腎和大腦功能也有相關密切的關係。扶原中醫總院長郭大維醫師表示,簡單地跟大家介紹足少陰腎經上的三大穴位,這三大穴位記起來,冬季養陽穩妥當!一、太溪穴-滋陰補腎氣、壯腎陽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為補腎的重要穴位。所謂輸穴就是指經氣匯聚之地;而原穴則是原氣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說,腎經的原發力和原動力都在這裡。取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二、照海穴-滋腎清熱、補益腎水、通調三焦照海穴為八脈交會之要穴之一,尤其針對腎陰虛所引起的症狀,如健忘、失眠、頭髮乾燥、畏寒怕冷等,也可以按摩照海穴來緩解。取穴:位於足部內側,內踝尖的下方凹陷處。三、大鐘穴-益腎平喘,調理二便大鐘穴為腎經上的絡穴,什麼是絡穴呢?顧名思義就是「聯絡」的意思,大鐘穴可以同時調節我們的腎經,以及與腎經相表理的膀胱經,主治咽喉痛、神經衰弱、月經不調、泌尿道疾病等。是的,看到主治咽喉痛不要懷疑,腎經通咽喉,所以也常用於治療咽喉部位的疾病。取穴:在足內踝下方,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除了按壓以上三大穴位之外,每天睡前泡泡腳,也有助刺激穴位,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的作用喔!冬季養生就從養腎開始~

百病起於寒!跟著中醫師暖身抗寒

百病起於寒!跟著中醫師暖身抗寒#中醫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天氣變冷了,不但一般民眾容易手冷腳冷全身冷,有些人的關節甚至就像是氣象台,一變天就關節痛!有些「冷底」的女孩,一遇到冷空氣就狂打噴嚏、流鼻水,很怕冷氣冷風吹到頭頸、後腦杓。溫差大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增加心血管負擔,極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中醫師建議第一穿著要注重保暖,第二不要再吃冰冷的東西,正是潤燥趨寒最好的養生時機,趁這幾個月把氣補足。關節遇寒血管會收縮,血液循環變差,肌肉、關節緊繃,疼痛就會加重。中醫師建議民眾應做好保暖工作,必要時戴上護膝,若手腳屬於四肢末端血液循環較差,容易手腳冰冷者,建議穿上保暖厚襪;另外,冬天應多曬太陽,以增加維生素D的製造,並適度運動走路,訓練肌力。暖身茶增加血液循環 抗寒暖身冬日想要暖呼呼,可喝暖身茶增加身體熱量循環,改善體質免疫力來抗寒,保暖防病。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平時泡牛奶或咖啡,加入少許的老薑粉或肉桂粉等,就可以增加血液循環,抗寒暖身。也可喝「暖身茶」加溫保暖,如老薑、肉桂、當歸、黃耆、紅棗、紅豆、龍眼乾、咖啡、栗子等,這些食材都有驅寒保溫作用。身體這些地方暖了 身體就健康了1.可喝暖身茶,增加身體熱量循環。2.晨起前先在被窩裡穿好衣服保暖再起床。人的頸部有風池穴、風門穴和風府穴等三大穴位,為人體血液循環最快的地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要特別留意不要吹風,建議穿高領、圍巾、帽子及口罩,可保護脖子和肚子。3.注意腳部保暖,睡前可用溫熱水泡腳、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但建議在夜晚睡覺前至少1小時開始,浸泡時間約20分鐘,至少要10分鐘才有效果,最多不宜逾半小時,溫度大約在40~42度間。4.常晒太陽,注意背部保暖,背部主身體的陽氣,將陽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溫經散寒的重要部位。可搭件披風、背心,達到溫通經脈的作用。5.肚臍受寒時,容易腹瀉,產生腸胃問題。除了夜晚被子蓋暖肚子之外,也可穿著高腰褲,避免腹部外露著涼。6.雙手摩擦發熱後,按於鼻翼兩側,往返摩擦按摩至局部有熱感為止,每日2~3次。7.膝蓋受寒變得僵硬痠痛,建議可使用毯子保護膝蓋。天冷防猝死 心血管患者首重保暖保暖是祛除寒冷、預防各種病症和身體不適的自然健康法。只要身體溫暖了,感冒、頭暈、喉嚨痛各式各樣的毛病就不容易上身,新陳代謝也會變好!穿足夠的禦寒衣物,質料以乾爽、輕便、舒適、透氣和保暖性能好為佳,另確保頭、頸、手和腳部溫暖;避免長時間逗留在寒冷環境之下,於室內使用電暖器相關電器用品,注意安全及確保室內空氣流通。唯有做好保暖,避免寒氣入侵體內,就能避免因受寒而產生的疾病。

入秋嗑蟹 中醫師提醒這些人不宜多吃

入秋嗑蟹 中醫師提醒這些人不宜多吃#中醫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秋天舒適的氣候,可以把握飯後與親友相約外出踏青,且許多老饕知道秋天是大吃螃蟹料理的最佳季節。螃蟹肉質綿密細緻,蟹膏蟹黃豐富,口感濃郁。但中醫師提醒,螃蟹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對螃蟹過敏、腸胃虛寒、慢性疾病等患者不宜食用或應少吃,避免造成身體負擔。且衛生局呼籲民眾,享用「萬里蟹」大餐時,跟著「食在有夠證」標章走,保證吃的衛生、安全、美味又健康。螃蟹性鹹寒 恐不宜多吃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螃蟹在秋天正是交配的季節,公蟹有蟹膏,母蟹有蟹黃,肥美的滋味讓老饕欲罷不能,可是螃蟹性鹹寒,入肝胃經,對於有任何感染症狀未痊癒的病患或平時脾胃虛寒、容易腹瀉體質的人,就必須忌口。如果吃了過多的螃蟹,可能會出現腹瀉等症狀,而患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吃了太多螃蟹可能會影響血壓、血脂等量測數值。嚐秋蟹請認「食在有夠證」!目前新北市已有760家餐飲業者獲得「食在有夠證」標章,包括淡水、八里、深坑、瑞芳、烏來、萬里、三峽、鶯歌及新店等九大風景區。張慈文醫師也表示,縱使是普通人品嘗時,若能沾以薑醋調成的醬汁食用,飯後再來杯薑茶、紫蘇飲,就能夠減低其寒性對人體的影響。另秋季暑熱已漸消,轉而氣爽而燥,尤其中部雨水不多,有些人開始容易出現不同部位乾燥的症狀。所以張慈文醫師認為,此時可以適度進行生津養肺、潤燥護膚的功夫。當季有些不錯的食材可以適量食用,例如:水梨、蓮藕、百合、銀耳、柿子、芝麻等,既美味又養生。不過水梨、柿子其性質偏涼,多食則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所以,脾胃虛弱、支氣管弱者不可多食,否則會發脹或是引起軟便、生痰等不適反應。   

針灸減肥 瘦10%記得休息2個月

針灸減肥 瘦10%記得休息2個月#中醫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何評估自己是不是能做針灸減肥,醫師建議,有幾種人不適合做針灸減肥:久病或虛弱的人,怕痛或怕針的人,有出血傾向或流血不止的人。此外,孕婦也不宜,因為懷孕時需要營養,也不適合隨便扎針。扎錯針會造成氣胸、呼吸困難10歲以下的小孩也不宜,因為他們會懼怕針頭,也容易好動不止,亂動會影響進針的角度與深度,當然也會影響療效,造成疼痛。尋找合格、受過完整訓練、領有執照的中醫師,才能不會扎錯針、造成傷害。扎錯針會造成氣胸、呼吸困難,而且愈來愈嚴重。若是扎到器官如腎臟,則會出現血尿。若是扎到肌腱或神經,則會有疼痛的感覺。此外,也要尋找熟悉針灸減肥的中醫生,經驗豐富的醫生會有更純熟的扎針手法與取穴經驗,發揮較好的療效。合理的收費一個療程通常是1個月,一個星期2次,共10 次左右,2、3個療程之後,通常要暫停1、2個月,讓穴位休息。已經滿意減下的體重就不需收針健保並不給付這種美容式醫療,因此需要自費。假如已經滿意所減下的體重,可以隨時停止,而不需要「收針」。所謂收針是指從一次5 針變為4 針、3 針、2 針、1 針,最後不需要再扎任何的針。減輕10%體重後 要休息1、2個月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出,這是巧立名目要求病人回診,其實是不需要的。不要期待速減速效,避免復胖才是關鍵,針灸減肥和其他減肥方法一樣,要持續、緩慢且穩定的進行。不是特別肥胖的人,一個月瘦2~4 公斤是正常的,在減輕10%的體重之後,要休息1、2個月,讓腦袋瓜記憶新的體重,否則體重掉得太快,大腦來不及調整和記憶,很容易又復胖。針灸期間保持正常飲食、要慢慢吃有些中醫師建議,在針灸期間保持正常的飲食,這樣才能確定是不是由針灸所減下的體重,否則在恢復正常飲食時,會很快的復胖。「定食定量、細嚼慢嚥」則是另一個關鍵,慢慢的吃,讓血糖上揚,來得及通知腦部的飽覺中樞,才不會一直吃,等到有飽足感時已經過量。(本文摘自/代謝好,加倍瘦/天下雜誌出版)

選對時機、種類不傷身 中醫師教你5原則健康吃冰

選對時機、種類不傷身 中醫師教你5原則健康吃冰#中醫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艷陽高照的夏天,總讓人想吃冰消暑,但又擔心造成身體不適。其實吃冰並非十惡不赦,也不需絕對忌口,只要選對時機、種類,吃對方法,吃冰也能不傷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指出,吃冰並非一點好處都沒有,在某些情況下,吃冰能補充熱量及水分,碰上咽喉炎、口腔黏膜破損疼痛、吞嚥困難時,少量吃一些冰淇淋、奶昔等冰涼食物可緩解口腔不適,補充身體能量。而實熱體質的人吃點冰品反而可以「以洩為補」,實熱體質的人由於身體健壯、火氣旺盛,冰可以降低過旺的陽氣,以涼補甚至寒補的方式達到陰陽平衡。不過,實熱體質的人畢竟是少數,從中醫觀點,冰品屬於「寒濕之物」,寒會傷氣,影響五臟六腑運行,使代謝機能下降,所以如果真的很想吃冰,必須有技巧的吃,才能消暑又健康。綜合專家意見,提供一些聰明吃冰的技巧,享受吃冰之樂無負擔。1)中午是最佳時機/「真的要吃冰,就選陽氣最盛的時刻!」幾乎所有受訪的中醫師都這麼說。中午時段不僅是一天中陽氣最盛,也是人體陽氣最旺、較容易中暑的時間,因此正午到下午3點是吃冰最適當的時機。2)飯後1小時再吃/清涼冰品一下肚,首當其衝的就是消化系統,所以空腹時不宜吃冰,也不適合邊吃飯邊喝冷飲,應該在吃飽飯後,至少相隔1小時再吃冰,避免短時間內一冷一熱刺激腸胃。澄觀中醫診所醫師張文馨說,就像一早起來,都要先喝些熱水或吃熱食喚醒身體的陽氣和動能,在飢餓或是身體狀況不好時,同樣需先有熱能協助身體運轉,這樣吃冰才不會損傷體內的氣。3)細細品嚐、慢慢吞/吃飯要細嚼慢嚥,才能幫助消化,吃冰當然也不宜狼吞虎嚥。冰品入口後,可先含在嘴巴前端,等冰溶化、接近體溫再慢慢吞下,以免太刺激咽喉、呼吸道。慢慢吃冰能減緩低溫對身體的刺激。陳朝宗解釋,如果吃冰速度過快,或者短時間內猛灌冰水,都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血管快速收縮誘發頭痛,就是所謂的「凍凍腦」、「冰淇淋頭痛」。另外,如果是只能低溫食用的食品,例如優格、優酪乳等,張文馨建議,可以先退冰15~20分鐘再吃,讓食品養分不致流失,也不會讓食品太冰冷就直接下肚。如果是有配料的冰品,建議先吃配料再吃冰,如此能讓冰融化一些,也讓身體循序漸進的適應冰品的溫度。4)天然、溫熱性食材製成的冰較健康/由於冰本身屬寒性,所以天然、溫熱性食材製成的冰品是比較健康的選擇,可以中和冰的寒性。張文馨醫師舉例,西瓜、葡萄柚屬寒性食物,若再加上冰,等於寒上加寒,相反地,桂花、荔枝、黑糖等熱性食材做成的冰,相較之下會溫和一些。依照體質選擇冰品也是一種好方式。陳朝宗說,一般或是偏虛寒體質的人,可選擇熱性、平性、糖分與澱粉比較高的食材製成的冰,例如桂圓、紅豆、芋頭等;體質偏熱的人,則選擇水果類的冰,或是愛玉、仙草等。5)注意熱量,適量吃冰/吃冰消暑的同時,也要注意吃的份量,才不致吃太多冰,身體跟著胖了一圈。其實大多數冰品的熱量高得驚人。2011年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顯示,冰品大多是高糖分、高熱量、高脂肪,以一碗白飯熱量約280卡來比較,一杯中杯思樂冰的熱量就高達523.6卡,將近2碗白飯,而巧克力冰淇淋裡的脂肪佔熱量比例也高達近六成(58.5%)。品峰中醫診所醫師余雅雯說,曾有女性患者在夏天吃冰減肥,把冰當正餐吃,結果愈減愈肥,因為冰品不僅熱量高,更影響身體代謝。(本文摘自/整腸健胃:中西醫聯手顧腸胃/天下雜誌出版)

國人冬天愛進補 醫師籲應視體質

國人冬天愛進補 醫師籲應視體質#中醫師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當時節進入「冬至」,國人喜歡進補滋腎,依習俗大家習慣在此時進補。署立台中醫院中醫科醫師邱瓊慧就表示,天氣愈冷愈適合補腎,特別是補腎陽。但不是每個人都用同一種方法進補,千萬不要有「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錯誤想法。邱瓊慧指出,補身也要吃對食材,要怎麼補也是有學問的,像是在膳食中多加溫性、熱性的食品,可以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在冬季的膳食中可多加溫性、熱性的食材,像是小麥、豌豆、玉米等穀類,韭菜、大蒜、黃花菜等蔬菜,肉類則是羊肉、牛肉、鱔魚、鯉魚、鰱魚及蝦等海產。邱瓊慧更強調,所謂「藥補不如食補」,因此,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就顯得特別重要。藥補需依個人體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建議最好先請教專業人士,如中醫師,再根據個別體質選用相應的滋補食品及調養藥品。(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中醫師要「出關」看診 明年將更嚴格

中醫師要「出關」看診 明年將更嚴格#中醫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過去,中醫師的審核資格,並未依照西醫師的審核資格同步,因此可能造成中醫師審核資格產生漏洞或疏失的疑慮,對此,行政衛生署今(18)日表示,將於明(103)年,實施新的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制度,規定,中醫師必須在衛生署教學評鑑合格的醫院中醫部門或指定的中醫醫院接受二年醫師訓練,才能上路看診。過去,許多中醫醫療糾紛,埋線或是針灸拔罐等療法,問題頻傳,對此,衛生署指出,為發揮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督導功能,培育具有全人醫療能力之中醫師,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健全發展,中醫師的訓練,將比照西醫醫生的訓練,由衛生署評鑑合格或是指定的中醫院所,訓練兩年之後,才能「出關」看診,以保護民眾就醫的醫療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