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靜脈畸形

頭劇痛不理會 午睡醒來半身無力才知腦動靜脈畸形

頭劇痛不理會 午睡醒來半身無力才知腦動靜脈畸形#腦動靜脈畸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1歲上班族喬女士身體一向健朗,無心血管或慢性疾病,日前偶有頭痛、疲憊等症狀,但她以為是壓力所致,不以為意。某日午睡後,左半邊肢體突然無力,被同事送醫急診,發現頭部右側表淺位置(頂葉)有出血情形,醫師評估病灶位置較特殊,屬非典型出血性中風,遂安排腦部血管攝影,確診為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並於高階複合式手術室執行腦動靜脈畸形(AVM)清除開顱手術。術中同步完成血管攝影檢查,確認病灶已被完整清除。術後喬女士恢復良好,順利回歸職場與家庭。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表示,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病灶常見於中大腦動脈區域,較常發生在20至30歲年輕族群,男女比約1:1,好發率約占全部人口的0.1%,亦占總中風人口的1~2%。正常的腦動脈會先連接到微血管,再接到靜脈,但動脈畸形患者的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腦部動、靜脈交會處有不正常的畸形組織,使動脈直接注入靜脈,中間無微血管做橋樑,無法供應附近的腦組織氣體與養分,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噁心,甚至癲癇等症狀。另外,動脈血管壁較厚,能承受壓力較高的血流,靜脈則相反。因缺乏微血管做緩衝,靜脈必須直接承受動脈的高流速血流,易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嚴重者會危及性命。腦動靜脈畸形依病灶大小、病灶是否在運動神經區或感覺神經區等重要功能區,及動靜脈畸形流出的靜脈位置等條件,可以將手術危險程度分成五級。如喬女士情形,其病灶為3公分且位在腦組織接近表面處,手術風險相對低。「術中醫師會先分離出灌注動脈,將其切除後再將動靜脈畸形病灶與周圍腦組織分離,最後分離出引流靜脈,予以截斷再取出整個動靜脈畸形。夾完當下,可直接在複合式手術室中進行腦部血管攝影,確認病灶已被完整夾除。病灶大於3公分、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若病灶大於3公分,且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的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或危及生命徵象等,因此手術困難度相對提高。另外,有栓塞和立體定位放射兩種另類治療方式。前者是將金屬線圈或分離式囊球置入病灶區,讓病灶因缺血而萎縮;後者是利用強力的放射線,使畸形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經過約一年時間,達到血管萎縮、阻塞的效果。徐賢達主任強調,栓塞方式容易畸形復發,只能當做困難手術時之術前輔助治療,而立體定位放射應用在病灶小於3公分時,成功機率則較高,但在等待病灶萎縮時,容易畸形出血。提醒當出現異常頭痛、癲癇、半身無力,言語不清時,不可輕忽,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遺憾發生。

罕見腦動靜脈畸形 腦中的不定時炸彈

罕見腦動靜脈畸形 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腦動靜脈畸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17歲的郭姓女高中生,今年四月參加校外檢定考,才出考場不久,突然劇烈頭痛不支倒地,隨後被救護車送往附近醫院急診室。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與血管攝影,發現是右邊的腦動靜脈畸形,需要開刀。頭痛難耐昏倒在地,送醫檢查發現突發癲癇的表現,腦中其實還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腦血管畸形」,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先用藥物控制癲癇症狀,並利用暑假手術,平安拆彈,讓雙親放下心中的大石頭,開學後健康回到校園。 楊道杰醫師指出,郭同學這類腦動靜脈畸形,每10萬人有1到2人,並不多見,由於一般人並不會在沒有症狀下特別做腦部檢查,所以被發現腦血管畸形時,常常已經腦出血,像郭同學因癲癇被查出腦動靜脈畸形算比較特別,也是很幸運的個案。 腦細胞異常放電 癲癇找上門腦血管畸形病患之所以出現癲癇症狀,楊醫師表示,是因為腦動靜脈血管直接交溝,未經過微血管,周邊腦部因偷血效應受傷害,損害區域腦細胞半死不活,才會亂放電。而「癲癇」雖有多種表現方式,症狀定義必須腦細胞有異常放電現象,如果出現意識喪失,手腳不自主顫抖、不正常的視覺、嗅覺等,或是嚴重頭痛、突然手腳無力,應到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門診接受檢查,了解腦部是否有不正常的血管構造。 就讀廣告科的郭同學,從小是父母眼中的「健康寶寶」,很少有什麼病痛,身為愛好創作的繪畫高手,國中起就習慣晚睡,常常一時興起畫太久,總是快12點才上床,發現自己的腦部有腦動靜脈畸形時,上網路查詢,看到不少人因此中風癱瘓,小小年紀的她直說雖然倒楣也蠻幸運,幸好不是腦出血才送醫,現在儘量10點前就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