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發育

2歲男童不會說話 接種預防針竟揪發展遲緩

2歲男童不會說話 接種預防針竟揪發展遲緩#腦部發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歲3個月大的阿偉平時只會ㄚㄚㄚ的發聲,甚至還不會說爸爸、媽媽、掰掰等簡單單字,平時工作繁忙的爸媽聽從長輩「男生發展比較慢」的說法,認為應該只是自己的孩子發展速度比其他小孩慢一些,只要開始上幼兒園後就可以追上同齡孩子,便不以為意。直到前往健兒門診注射預防針時,才被兒科醫師提醒阿偉可能有發展問題,經小兒神經科評估後,原來阿偉的狀況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導致的口語表達發展遲緩。所幸在專業醫療資源與親子共讀的協助下,目前阿偉已經可說3-4個字長度的句子,也已與同齡的孩子差距不大。收治此案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醫師憂心表示,許多家長常抱持只是發展比較慢,長大就會好了的錯誤觀念,而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期。小兒神經醫學會秘書長、雙和醫院郭雲鼎醫師便指出,嬰幼兒大腦發展問題過去常被忽略,根據國外研究,兒童發展問題被診斷出來的平均年齡是4歲,但嬰幼兒的發展黃金高峰期落在0-3歲,若讓嬰幼兒在3歲前越早接受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更可以有效提升其神經、智能、認知、與動作技能發展。然而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李旺祚醫師表示,依據小兒神經醫學會的最新調查發現,台灣家長普遍存在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錯誤的迷思恐延誤嬰幼兒早期大腦發展問題被發現的黃金時機。學會疾呼,家長除了應徹底執行發展指標的評估,平日更應從陪伴、刺激、營養三大面向,協助寶寶早期的腦部發育更全面。未來學會也將積極開展早期腦發展衛教計畫,並進駐第一線醫療院所,協助提供正確的嬰幼兒腦發展認知。最新調查揭台灣家長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逾半數家長不知「腦發展」指標 小兒神經醫學會籲:恐延宕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李旺祚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統計,全球兒童發展遲緩的盛行率約在5-10%。若以109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的0-6歲人口數字推估,全國可能有13萬的兒童陷發展遲緩危機,然兒童是否確定為發展遲緩,仍需經由醫師專業的評估與鑑定。但李旺祚醫師指出,根據國內最新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仍有逾半數家長不知兒童健康手冊上的「腦發展」指標意義,更存在諸多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錯誤觀念,李醫師整理了最常見的5種NG:NG1 腦發展可以等 發展慢莫心急逾9成家長不知0-3歲是大腦發展關鍵區間 以為發展可以慢慢來李旺祚醫師表示,嬰幼兒發展黃金高峰約落在0-3歲,然而國內最新問卷卻顯示,有高達9成的家長不完全清楚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高峰區間,恐輕忽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此外,亦有將近6成的家長即使發現寶寶未能達到某些評估指標,也僅認為是寶寶發展速度較慢,不應操之過急。郭雲鼎醫師表示,寶寶發展評估指標非常重要,家長應捨棄「大隻雞慢啼」觀念,千萬不能輕易忽視這些指標所代表的意義。NG2 寶寶腦發展一知半解 超過7成家長不完全清楚各階段嬰幼兒發展指標 醫提醒:翻身、爬行等小動作是寶寶大腦發展關鍵指標最新問卷指出,有超過7成的家長不完全清楚這些發展指標代表的意義。郭雲鼎醫師特別提醒,其實兒童手冊中的抓握、步行、說話等動作,都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前哨指標,透過小動作即可看出寶寶腦部發育的端倪,提醒家長除了生理發展與疾病,平時可透過兒童手冊與互動多留意寶寶的狀況。NG3 爸媽遺傳定終生 8成家長相信嬰幼兒大腦發展是先天遺傳非靠後天可改變根據調查表示,僅2成家長認為腦發展可靠後天行為改變。郭雲鼎醫師強調,其實遺傳僅是腦發展影響的因子之一,並非完全不可逆,一般正常的寶寶,可透過家庭的陪伴、多元的外在刺激與完整營養補充等三要素,全面幫助寶寶的腦部發育。NG4 腦發展關鍵掌握不全不到2成家長認為「營養」是大腦發展最重要因素 醫叮嚀:嬰幼兒發展「陪伴、刺激,營養」缺一不可最新問卷調查顯示,家長在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影響力跟重視度上,都是以家庭陪伴、外在刺激為主,對於營養補充的腦發展影響性,認知相對較低。數據顯示,僅不到2成的家長認為「營養」是影響嬰幼兒大腦發展最重要因素。郭雲鼎醫師提醒,雖然多與寶寶互動不僅能建構更完整的親子關係,透過傳統聽音樂說故事等也能刺激寶寶的外在學習。然而,提供寶寶充足的營養也很重要,如DHA、葉酸、膽素、神經鞘磷脂、葉黃素等,才能幫寶寶大腦發展打好穩固基礎。NG5 就醫知識不及格僅一成家長會直接尋求兒童神經協助  醫師籲:恐錯失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問卷調查數據也表示,僅有1成的家長在發現嬰幼兒有大腦發展問題時,會直接尋求兒童神經科諮詢。李醫師提醒,一旦發現寶寶在發展評估項目中有任何問題,家長可善用小兒神經科的醫療資源,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陳慧如醫師也指出,小兒神經科的專業在於可區分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原因,並給予家長正確的治療方向,減少嬰幼兒被誤診而錯失大腦發展的黃金治療期。 李旺祚醫師表示,0-3歲是嬰幼兒腦部發展最快速的關鍵時期,家長應格外重視,並留意各項發展評估。嬰幼兒發展遲緩雖然很多找不出真正原因,然而早期的評估診斷、找出可治療的導因,並針對可治療的疾病進行治療,讓兒童發展可以進步,是小兒科神經醫學會積極推展的重點。他也表示,過去家長對小兒神經科的認知度低,即使遇到寶寶發展問題,也不會在第一時間前往小兒神經科諮詢,導致臨床上許多延誤治療的憾事。陳慧如醫師也表示,臨床上不乏幼童因家長「大隻雞慢啼」觀念,直到健兒門診打預防針時才被發現發展問題的案例。郭雲鼎醫師呼籲,唯有家長翻轉既有的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在0-3歲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妥善執行各階段的發展評估,並提供「陪伴、刺激、營養」等三項寶寶腦部發育的關鍵元素,才能有效降低發展問題對寶寶的潛在威脅,培育健康聰明的寶寶。小兒神經醫學也將持續推廣早期腦發展衛教計畫,協助建立家長正確認知、早期發現寶寶發展問題!

2歲幼童3C不離手 語言遲緩增5成

2歲幼童3C不離手 語言遲緩增5成#腦部發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隨著現代科技發達,對於高科技的依賴不可言喻,爸媽在育兒生活過程中,難免都會使用手機、平板等3C產品。適當的使用能促進孩童能力的發展;過度濫用卻會造成發展上的障礙,尤其控管孩子使用3C產品的習慣是個很大的挑戰。根據2017年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未滿2歲的寶寶,每使用30分鐘3C產品便會增加49%的語言遲緩風險。親子互動學習更多 記憶更深刻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孫若堯醫師表示,父母必須了解自由玩樂對於促進孩童的腦部發育,遠比電子產品更有價值,如果充斥3C數位生活恐會對孩子帶來風險。未滿2歲的寶寶從實際互動中能學習更多,記憶將更深刻;大於兩歲的小孩,數位媒體裡正向的音樂、動作,與劇情具有學習價值,但是使用過多會使孩子缺乏實際互動與情感交流。過度使用3C產品,缺乏語言及身體接觸,孩子容易出現下列情形:*無法培養組織邏輯思考能力。*影響日常生活的語言表達。*肥胖及睡眠障礙。*嚴重者甚至有暴力傾向。3C產品的使用原則以下為2016年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小於2歲:盡可能避免3C產品的使用。*2到5歲:每天的使用時間不超過1小時。*大於6歲:依照生活習慣規劃使用時間。*選擇「具有學習價值」的內容。*使用時父母盡可能陪伴在側。父母沉迷3C 小孩有樣學樣孫若堯醫師建議,由於孩童具有高度的模仿力,隨時都會默默地觀察周遭的環境,容易學習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大多數對3C產品上癮的小孩,其父母通常也沉迷其中,長時間暴露在3C產品環境,導致家庭缺乏互動。如果想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3C產品使用習慣,爸爸媽媽需要以身作則,留意自己的使用時間與環境。3C產品不是一種被動安撫小孩的工具,而是一種主動與孩子學習跟互動的機會,父母如能掌握以上要領,便能享有3C所帶來的「利」,而非「弊」。

早產兒腦部發育是關鍵 觀察3大能力

早產兒腦部發育是關鍵 觀察3大能力#腦部發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即將入小學的寶弟,出生是僅742公克的早產兒,如今已22公斤像個大男孩。寶弟是媽媽王小姐的第一胎,懷孕期間沒有明顯不適,也非高危險妊娠孕婦,但突然間子宫收縮,胎兒出生時為26週,體重僅742公克,只比大杯珍珠奶茶重一點,寶弟出生後因為壞死性腸炎、疝氣等問題,前後歷經5次手術,住院長達半年,出院時寶弟還有左耳聽力不佳、視力問題等狀況需定期回院追蹤。肢體協調、專注力、屈光問題要留心注意王小姐表示,去年寶弟唸幼兒園大班,為了加強其聽力,增加學習及人際互動,雙耳裝助聽器,時至今日仍透過職能治療幫助其跑、跳等肢體動作協調,也透過握筆、拆解及合適的教具,強化精細動作的發展,雖然每個禮拜的復健課程排得緊密,但效果卻能明顯感受。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早產兒出生時可能無法透過各項影像檢查了解發展情況,隨著孩子日益長大,腦部發育有一定進展,3歲後至4歲期間,包括(1)肢體協調、(2)專注力及(3)屈光問題開始浮現,此時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透過平日觀察,了解孩子是否發展遲緩,這時期的孩子應該具有至少10至15分鐘的專注力。3歲半至4歲 是視力檢查的理想時機動作方面,要注意走路是否常常跌倒、動作會不會太慢、跑步姿勢是否怪異。協調度方面,可讓孩子試著單腳站或單腳跳,也可以讓孩子試著騎三輪車,透過連續踩踏板了解肌肉耐力,也可以看孩子連續動作是否能做得很好。陳慧如醫師表示,早產兒常見視力問題,應持續至眼科追蹤。3歲後接觸閱讀或用眼情況更多,要注意是否斜視、看東西是否瞇瞇眼,特別是走樓梯或遇到障礙物時會不會不敢跨越或想逃避,3歲半以上至4歲是視力檢查的理想時機,家長可先讓孩子在家中以遊戲的方式,練習E或C的英文單字缺口比劃,增加檢查的精準度。

6大營養 頭好壯壯這樣吃!

6大營養 頭好壯壯這樣吃!#腦部發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瞑大一寸」幼兒期的寶寶成長快速,期間要怎麼樣才能吃的頭好壯壯是許多媽媽的共同疑問。幼兒期的腦部及神經系統發展較其他器官迅速,在幼兒1歲時,腦部重量約為成人50%,因此2歲以前因應腦部快速發育建議在食物烹調過程中可適當填加一些烹調用油。缺乏葉酸容易影響寶寶的腦部發育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何怡儒指出,嬰兒從懷孕至出生,腦部細胞就已發展了數十百億個以上,所以孕期的營養就非常重要。缺乏葉酸容易造成神經缺陷,影響寶寶的腦部發育,因此若是有計畫懷孕的媽媽,建議從懷孕前便開始補充富含葉酸的綠色蔬菜、豬雞牛肉等食物。DHA則是胎兒腦部及視網膜發育的重要營養素之一,但因海洋汙染問題,魚油易有重金屬殘留,因此選購上也須特別注意來源及產地以減少風險。另外也建議在生產前幾週應停止服用魚油,以免生產時有血崩或凝血異狀發生。副食品避免攝取花生、蛋白何怡儒營養師表示,0至3歲則是嬰兒腦神經發育的第二黃金時期,嬰兒在出生後接觸周遭環境,腦部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腦神經網,而媽媽的母乳更是豐富的營養來源,建議哺餵母乳至少6個月。嬰兒4到6個月時可開始嘗試副食品,而副食品應以新鮮、天然的食材為主,避免攝取易引起嬰兒過敏的蛋白、花生,另外,蜂蜜對寶寶易有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較不建議給予蜂蜜製品或添加蜂蜜於任何食品上。不挑食也不偏食、不相信偏方幼兒一日飲食建議為全穀根莖類1.5-3碗、豆魚肉蛋類2-4份、蔬菜類2-3碟、水果類2份、乳品2杯、油脂與堅果種子類4-5份。而這6大類食物皆是幼兒所需的營養素來源,避免讓小孩攝取高油、高鹽、高精緻糖的食物,以天然食材取代加工製品。如何才能吃得頭好壯壯,不挑食也不偏食,適當的給予每個階段所需營養素,不輕易聽信偏方,並定期體檢,若有疑問與自己的醫生做溝通討論,相信小孩一定可以健康成長、頭好壯壯。

孕婦抽菸 恐影響寶寶腦部發育

孕婦抽菸 恐影響寶寶腦部發育#腦部發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唯有一件事情要戒掉!」那就是香菸!日本最近吸菸人口已經比以前減少許多,即便如此,數據顯示24歲以下的孕婦當中約有一成的吸菸比例。唯有香菸這件事,請務必要戒掉。比起不吸菸的人,吸菸者發生流產、早產、妊娠高血壓症候群、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盤早期剝離等各種懷孕期併發症的風險明顯增加。吸菸會讓母體與胎兒的血液變得黏稠、血流不順。進而引發胎盤血管阻塞等問題,造成寶寶發育不良。而且,主要是影響寶寶腦部的發育。不只是在懷孕期,產後香菸對寶寶也是百害而無一利。女性或另一半都應該一同戒菸特別是在產後母子呼吸的是相同的空氣。如果考慮要懷孕,不論女性或另一半都應該一同戒菸。同居者如果吸菸,媽媽與寶寶還是會吸入二手菸。雖然說懷孕過程並不會因為只吸一根香菸就流產,但是香菸不可能只吸一根就算了。因此,建議一定要斬釘截鐵地戒菸。有人會說「如果不吸菸就會覺得壓力無法釋放而焦慮不已,這樣會對寶寶更不好」,那根本是胡謅的藉口!是一種只顧自己、不顧寶寶的自私想法。幼兒誤食意外 約有三成是因為「家裡的香菸」而且,在有年幼寶寶的家中放置香菸,會經常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事故。曾經發生過寶寶不明究理就把爸爸放置在桌上的香菸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吞食的事件,或玩打火機而引發火災等,都算是「吸菸的風險」。幼兒誤食意外中,約有三成是因為「家裡的香菸」。而那些幾乎都是父母的香菸。為了將來好,請在懷孕前或趁懷孕時期戒菸吧!最好要在孕前就先接受戒菸治療懷孕期最好也不要使用戒菸輔助藥物。因為是將尼古丁少量注入血液,而達到戒菸目的的藥物,因此最好要在孕前就先接受戒菸治療。如果懷孕後才要戒菸,由於無法使用輔助藥物,就只能請孕婦自己努力忍耐了!不過,因為孕吐而不適,看到香菸等應該也會覺得討厭。如果能夠因此順勢戒菸就太好了!酒精方面,如果僅是少量,並沒有如香菸般令人擔心。但是在懷孕期大量飲酒,恐怕會引起胎兒性酒精中毒。酒精這種東西,由於每個人的肝臟解毒能力不同,無法確實說「喝多少量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是我想偶爾喝一罐啤酒(330ml)或啜飲一杯葡萄酒的程度,應該不用過度擔心。哺乳期間,媽媽飲酒的確會造成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上升。同樣的,酒精也會進入母乳當中。雖然我也覺得盡量不要喝酒比較恰當,但是如果讓媽媽在用餐時喝一杯葡萄酒,可以令媽媽覺得放鬆,那麼我想並不需要做到「無論如何都要滴酒不沾!」等程度。(本文摘自/女醫師給準媽咪的懷孕安產書/世茂出版)

電磁波影響大腦發育? 7歲以下童擬禁用手機

電磁波影響大腦發育? 7歲以下童擬禁用手機#腦部發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手機電磁波跟無線基地台的電波是否有害人體健康,至今還沒有一定的答案。不過比利時可不輕忽這個問題,為了免於讓比利時的兒童與青少年受到手機電磁波的危害,比利時政府打算立法,禁止7歲以下兒童使用手機,並禁止廠商針對未滿14歲的青少年製作手機促銷廣告。 世界衛生組織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經將電磁波輻射歸為人類可疑致癌物,歐盟官員表示,就像石棉與菸草等,以往被認為對人體無害,之後卻證實確實會傷害人體健康。目前已知的研究都顯示,手機電磁波對兒童健康有負面影響,像是提高致癌風險或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等。比利時衛生部長勞瑞特.翁克林(Laurette Onkelinx)表示,即使目前未有確切醫學報告證明手機電磁波有害,亦應盡量避免兒童與青少年受威脅。甚至計畫要求手機廠商必須清楚標示產品的最大輸出功率,尤其是生物體單位質量對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SAR)的數值。預防勝於治療,從小健康就不可忽視!因此,歐盟重申低頻電磁波對人體的潛在影響,也要求會員國禁止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與無線網絡。(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