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煮

烹調吞嚥困難照護食 4重點要注意

烹調吞嚥困難照護食 4重點要注意#烹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長照機構使用鼻胃管的人數高達94%,全球最高。而日本只有11%,德國只有6%。吞嚥障礙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在照護下吃適合他們的食物。讓被照顧者能重新恢復由口進食的尊嚴,享受真正食物的美味;讓照顧者不再需要因為拒絕家人希望進食的要求而難過,適合的食物能讓被照顧者進食更方便,得到較好的營養,免疫力不易低下,有機會復元,能拿掉鼻胃管,照顧更輕鬆。可讓有吞嚥困難的人容易吞的食物,有四個重點要注意。1. 易變形:因為咽部肌肉的力量不足,所以食物通過時要能容易變形。太乾硬的食物,像硬的果凍、肉類等,都容易卡在咽部,不適合直接食用,必須花點工夫處理後才能食用。2. 黏著性低:海苔、薄的菜葉等,容易附著在口腔和喉嚨引起誤吸的,都必須經過處理才能食用。3. 有凝聚力:如果舌頭無力,無法將食物處理成適合吞嚥的狀態,進食時食物就很難聚集在一起,會散落在口腔四處。不但吞不下去,還很可能因為長期置留在口腔中成為細菌的溫床,或是在進食一段時間之後不小心掉進氣管,引起誤吸。所以食物必須調理得容易凝聚,容易成為食團,才好吞。4. 離水性低:吞嚥力差的人,常因為液體的流速快,在喉頭還來不及抬起時液體就跑到了氣管,發生嗆咳。水或果汁之類的飲料大家可能都知道必須小心,但有一些隱性的含水食物,如水份多的水果、凍豆腐、燉煮的蘿蔔等,這類咬了會出水的食物,甚至連明膠之類在體溫下會融化的食物,都要小心,必須處理過後才能食用。有吞嚥困難的人喉嚨和舌頭力量不足,容易疲乏,經常只進食三十分鐘就累了。就因為能吃的時間不長,食物最好營養密度高,且容易處理成一口大小。中、重度吞嚥困難者的食物還必須要有質地平均、不會有軟有硬,並在口中容易整理成食團等等的特性。如何確認吞嚥照護食的濃稠度 是否符合標準?攪打好的吞嚥照護食倒入容器時要仔細觀察,從食物堆疊形成的螺狀紋高度及數量,就可以檢測是否適合吞嚥障礙者食用。每一位吞嚥障礙者都有自己適合吃的食物濃稠度,記下這個形狀,下次製作時只要能做出差不多的濃稠度就可以。即使是有吞嚥障礙的人,但就像一般人一樣,每個人可接受的食物濃稠度仍然有一個範圍。攪打的天然食物,多少會因為食材含水量或調理的過程不同,造成製作出來的食物濃稠度略有差異,但只要是在吞嚥障礙者可以安全吞嚥的範圍內,都可以接受。不一定要每一份食物的濃稠度都做到一模一樣,那樣壓力太大了。萬一不小心調理得太稀,只需要再加一點山藥或銀耳糊再攪打一次。反之,若是調理得太乾,略加一些水或高湯攪拌均勻即可。說到底,隨著病程進展、體力改變、天候變化,每天的吞嚥能力也都可能有些微改變,調整食物濃稠度本來就是必須的事。如果本來吃得很順利,卻突然出現嗆咳或不好吞的情況,就要考慮調整食物質地,並再次請語言治療師評估。(本文摘自/吞嚥照護食:給有吞嚥及咀嚼問題者的日常食譜/如果出版社)

兼顧營養與口感 煮粥5秘訣留住纖維

兼顧營養與口感 煮粥5秘訣留住纖維#烹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粥,真正是老百姓的飲食,不挑廚藝,不挑工具,家庭中壓力鍋、電煲、砂鍋、燜燒鍋、甚至微波爐都可以用來煮粥。煮粥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先用大火將米和水煮到滾開,再改小火將粥慢慢熬至濃稠狀即可。不過我們在日常煮粥的時候還要注意幾點:1)煮粥時間不宜過長/長時間高溫容易產生致癌物質,食物裡面的膳食纖維會被破壞,一些不耐高溫的維生素和人體需要的營養物都會在長時間的熬煮中被大量破壞和流失。長時間熬煮,就會讓粥變成一鍋糨糊,口感也會變差,所以煮粥時間不宜過長。2)米要提前浸泡/煮粥前先將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時以上,讓米粒膨脹開。這樣的米煮粥熟得快,節省時間。3)開水下鍋/大家的普遍共識是冷水煮粥,而真正會養生的人卻是用開水煮粥。因為冷水下鍋容易糊鍋底,而開水比冷水熬煮更節省時間,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4)煮粥過程需攪拌/攪拌也是有技巧的,開水下鍋,攪拌幾下,蓋上鍋蓋,小火熬製20分鐘,再不停攪拌,大概持續10分鐘左右,攪拌時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直到粥出現很自然的黏稠狀。這就是老百姓說的「出稠」。5)粥和其他食材配料分開煮/現在人們為了口感和健康,會在白粥的基礎上添加雞魚肉蛋等食材或滋補中藥,大多數人習慣把所有食材和米一起下鍋,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應當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開煮,最後再放一起熬煮片刻,攪勻,一般同煮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熬出的粥清爽而不渾濁,每樣食材的味道都有熬出來,又不會相互混雜。特別是輔料為肉類及海鮮時,更應將粥底和輔料分開熬煮,否則口感會很差。(本文摘自/養生粥療:97歲中醫大師教你一日一粥,保健防病/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