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癒

久咳不癒 老國醫談中藥可標本兼治

久咳不癒 老國醫談中藥可標本兼治#久咳不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秋冬季節變化早晚溫差大,感冒咳嗽患者眾多,氣喘患者也容易反復發作。中醫治療咳嗽早在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詳細記載,《黃帝內經·素問·咳論》中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意思指咳嗽雖屬肺部症狀,但與五臟六腑都有關聯,五臟六腑的疾病可能會導致咳嗽,久咳又會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最近就有媒體報導有患者因久咳就醫,檢查元凶竟然是乳癌)(注一)。天益中醫診所院長黃育富老國醫以其逾40年的臨床經驗觀察,咳嗽常見分為寒咳、熱咳、虛咳多種證型,西醫治療僅對熱咳有效,對於寒咳虛咳卻無效,這就是為何有些咳嗽患者服用西藥無效的原因。黃育富老國醫進一步表示,咳嗽是感冒的常見症狀,久咳不癒卻有可能發展成哮喘(中醫病名,即西醫所指氣喘)、慢性氣管炎、慢性肺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有可能根本原因是肺癌等兇險疾病,所以當久咳不癒時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千萬不可輕忽(注二)。民眾感冒咳嗽習慣吃西藥,其實中藥「標本兼治」更有優勢,不僅治療咳嗽,還能增強體質,強化免疫力,自然遠離冬季感冒及避免氣喘發作。 中醫治療咳嗽常分寒咳、熱咳、虛咳多種證型黃育富老中醫表示,中醫看咳嗽主要分為寒咳、熱咳、虛咳多種證型。〔熱咳〕的症狀表現主要有痰黃、口乾 、口苦、失音,咽喉痛等。中藥處方常以麻杏石甘湯、清肺化痰方加減。〔寒咳〕的症狀表現主要有痰白、痰多、痰清、流鼻涕等,中藥處方常以小青龍湯加減變化,常用中藥防風、荊芥、麻黃、桂枝、半夏、細辛、乾薑等來達到解表散寒,溫肺化痰的目的。〔虛咳〕的症狀表現主要有久咳不癒,氣虛,疲倦,頭暈等。中藥處方常以小柴胡湯加減,來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另外,黃育富老國醫表示,咳嗽患者日常需要注意飲食調養,把握〝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的原則,熱咳證型的體質宜吃涼性食物來調養,冬天民眾喜愛的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都要忌吃,可多吃蔬菜瓜果等涼性食物;寒咳證型的體質宜吃熱性食物來調養,所以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都適合吃,但忌吃大白菜、冬瓜、西瓜、白蘿蔔等寒性食物。 (注一)久咳不癒竟是乳癌? CDK4/6抑制劑助腫瘤縮小 (Yahoo新聞2019/11/25)(注二)陳文茜罹肺腺癌 咳嗽4徵兆示警千萬別拖(中時電子報 2019/3/19)咳嗽一直沒好,當心「案情」不單純(康健雜誌2019/1/21 )

老婦久咳不癒 竟因掏耳而起?

老婦久咳不癒 竟因掏耳而起?#久咳不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一位60歲的鄒姓婦女,到診間就診時表示自己一直咳嗽,一直說耳朵很癢,吃了很多藥都沒好,而且耳朵還很癢,後發現原來是婦人掏耳朵時,造成的咳嗽反射現象。後來請耳鼻喉科醫師將婦人的耳垢清一清,並提醒婦人別再一直掏耳朵,咳嗽症狀也因此改善。相信有些人只要出現「咳嗽」,會想說是不是自己肺部、或支氣管有問題,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張一誠表示,胸腔內科最常遇到的咳嗽的病人,像年輕族氣喘控制不良導致咳嗽、或是長輩因慢性阻塞性肺病造成咳嗽,但並非所有人的咳嗽都跟他的疾病完全一致。掏耳朵就咳嗽 是耳咳嗽反射豐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煜謙表示,有些人因外耳道有耳垢,伸手掏耳朵的過程中出現咳嗽,主要是掏耳朵的過程中,刺激到皮膚內的迷走神經,造成大腦一直錯誤認為有異物要跑到喉嚨,導致較敏感的人出現咳嗽反射動作,研究數據顯示,全世界大約 1.72%~4.2% 的人具有「耳咳嗽反射」。另外還有睡覺打呼的人、或是胃食道逆流的人,因為咽喉的刺激造成咳嗽。自己不要挖耳朵 更不要讓別人來清理耳垢太多也會讓耳朵發癢,但耳垢能防止異物侵入,能抑制細菌的生長,還能清潔耳道。到底需不需要掏耳朵?耳鼻喉科醫生表示,耳垢會自行掉落,除非有特殊狀況,否則不需要特別去清理它。濕性耳垢不如乾性耳垢那麼容易脫落,所以真的有需要可尋求耳科醫生的協助。此外,除了自己不要挖耳朵,更不要讓別人來清理,特別是理髮廳的師傅或小姐,因為他們所使用的耳扒子可能帶有其他客人的細菌,加上來來往往的人員與灰塵,若碰上抵抗力弱的時候,就很容易被感染。豐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煜謙表示,如果咳嗽持續兩個禮拜都沒好,還是到胸腔內科做進一步的X光檢查,以儘早找出咳嗽的原因。

氣溫多變久咳不癒 提高警覺防氣喘

氣溫多變久咳不癒 提高警覺防氣喘#久咳不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23歲吳小姐之前就有久咳不癒的問題,常有流鼻水的狀況,2個月前有些感冒後就持續咳嗽到現在,常在半夜睡覺時咳到醒來,最近咳嗽常感覺到胸悶胸痛的現象,有時會聽到有異常的呼吸聲音,甚至有吸不到氣的感覺,只好到胸腔科門診求診,經肺部相關抽血、肺功能檢測及支氣管擴張試驗後診斷為「氣喘」。近期的高溫屢創新高,午後又驟然烏雲密布傾盆大雨,氣溫濕度差異加劇,氣喘病患容易出現明顯症狀。「氣喘」是一種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的疾病的慢性氣道阻塞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反覆的咳嗽,嚴重時會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吸不到空氣的感覺,但「氣喘」並不需要臨床上出現「喘」的症狀或聽到「喘鳴」的呼吸聲才能稱之。氣喘容易演變成嚴重的慢性病,知名歌手鄧麗君就是因此疾病而過世。氣喘其實並不需要出現「喘」氣喘的誘發因子頗多,包含過敏原、空氣汙染原、環境的溫度或濕度的改變、運動和強烈的情緒變化等,這些因素造成呼吸道的過敏反應而產生氣喘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如喘鳴、胸悶或呼吸困難以及咳嗽,氣喘同時也是慢性咳嗽一個常見的原因。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胸腔內科董安修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最近一期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肺炎死亡人數攀升排名至第三,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病、氣喘、糖尿病等慢性病,都屬於肺炎死亡的潛在風險因子,因此氣喘的診療與控制也就顯得非常重要。氣喘的治療醫師提醒若有氣喘體質,應該注意的是遠離過敏原,常見的過敏原如塵蹣、花粉、蟑螂、寵物的毛髮、藥物、化學物質、病毒等,定期清理家中的棉被、維持家中環境清潔是需要的。同時盡量避免空氣汙染的危害,避開二手菸的危害,此外維持適度運動,避免劇烈的活動,在天氣變化的時候要隨時注意氣喘病發的症狀,在症狀發生時給予適度的治療。目前來說,隨著藥物的進步,吸入性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已成為治療氣喘很有效的藥物,只要盡可能遠離過敏原,遵守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回診,大部分的病人都能控制氣喘,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久咳不癒錯當氣喘 其實是胃食道逆流

久咳不癒錯當氣喘 其實是胃食道逆流#久咳不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久咳不癒當心非感冒,而是胃食道逆流惹禍!一名52歲的王先生,近半年來持續性地咳嗽,尤其夜間咳得更厲害,嚴重影響睡眠,到處求診苦無果。因咳嗽偶爾伴隨鳴喘的聲音,許多醫師認為是屬於氣喘,且在氣喘藥物治療下,症狀無改善,反而愈發厲害。經友人介紹,到苗栗醫院就診,診斷患者是胃食道逆流,接受治療後,困擾了大半年的夜咳症狀,才終於獲得改善。胸悶、夜咳   非典型症狀易常被錯認收治此病患的胸腔內科陳俊偉醫師,仔細問診聽他描述咳嗽情形:通常發生在睡了1、2個鐘頭才開始夜咳,坐起來喝點溫開水會稍有改善;白天症狀比較輕微,研判應該是胃食道逆流所致。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食道逆流,是胸口灼熱、溢酸水等典型症狀。陳俊偉醫師指出,其他如咽喉感覺有痰、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食道異物感、胸悶、夜間咳嗽或氣喘等非典型症狀,常讓民眾誤以為是感冒所造成,而至胸腔科看診。減肥、別吃宵夜  5招胃食道逆流不來亂正常情況,下食道括約肌可以阻止絕大部分胃酸的逆流,胃食道逆流是由於某些原因,造成括約肌張力鬆弛,因而關閉不緊,使得胃裡的胃酸或氣體,容易逆流回食道。因此,陳醫師表示,要擺脫胃食道逆流的困擾,除了就醫治療外,生活型態的調整,是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例如:1)影響食道括約肌張力的食物,像是油脂類、巧克力、薄荷類、甜食、菸、酒等,應儘量避免。2)作息正常,並調整飲食習慣,切忌暴飲暴食,或經常熬夜、抽菸、喝酒、吃宵夜等,並避免吃完東西立刻躺平,睡前2~3小時不要吃東西。3)避開一些會刺激胃酸分泌或減少食道下括約肌張力的藥物:例如某些治療氣喘、高血壓、抗乙烯膽鹼類藥物。4)減輕生活壓力。5)適度減肥。陳醫師特別提醒,如果胃食道逆流症狀嚴重,調整生活飲食型態後仍無法改善,就得藉助藥物治療;建議民眾如身體如有不適,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協助。

久咳不癒 試試中醫的食療

久咳不癒 試試中醫的食療#久咳不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久咳不癒,但又無法找出確定原因,在古代醫學沒有現在這樣進步,古人生病時究竟是吃了哪些食材讓自己逐漸恢復體力與健康呢?作者朱曉平中醫師在書中提到一種偏方取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10克,研成細末後調蜜服用,可以改善屬於咳嗽變異型哮喘的久咳不癒。方法是取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10克,研成細末後調蜜服用,每日早晨服用1次。或將3味藥用紗布裝起,加水煮沸後飲用,每天1次,10天為一個療程。他說這個偏方叫做「三子養親方」。三子,是指蘇子、白芥子、萊菔子,「養親」是指此方主要適用老人家。這個偏方出自明代的<韓氏醫通>。方中的白芥子祛痰,蘇子行氣,萊菔子消食,都屬於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進而達到治療效果。但是書中也表示,使用此方時,要注意「養親」二字的含義,換句話說,此方主要用於老年人。古書並沒有詳加解釋,只說其「性主疏泄,能耗氣傷正」。現代藥理學研究則有另一發現,此方的副作用,會抑制人體胸腺的發育。胸腺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它在出生後不斷發育,到了青春期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開始慢慢退化、萎縮,到60歲左右就大致全部退化。因此,60歲的老年人可以放心使用此方,但對小孩、年輕人就另當別論。如果要使用,建議療程應在3週內,不要過長,也不要頻繁服用,以免副作用過大。此外,由於三子養親湯「性主疏泄,能耗氣傷正」,也就是人體正氣尚旺時,服用最適合。倘若患者體質過虛,此偏方就不太合適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