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麻

脊椎側彎63度 上下肢痠麻無力竟是「脊髓空洞症」

脊椎側彎63度 上下肢痠麻無力竟是「脊髓空洞症」#腿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5歲婦人高中起便患有脊椎側彎,但生活功能未受影響,直到去年6月突然出現心悸、血壓飆高、頭暈疲倦等症狀,尤其爬一、二層樓梯,就會腿麻無力、氣喘吁吁,經檢查後確診為罕見疾病「脊髓空洞症」,醫師安排後顱窩減壓及神經去沾黏手術,術後不僅頭暈症狀改善,左側肢體力量也明顯恢復。 爬一層樓梯就喘、體重驟降都是可能症狀患者高中時曾因脊椎側彎就醫檢查,當時側彎角度未達開刀標準,醫師建議穿背架矯正治療即可,大一時再透過X光檢查確認側彎狀況,醫師告知其骨骼已完全成熟,往後不須再穿背架,雖然提供開刀選項,但父母擔心有後遺症,因此選擇與脊椎側彎和平共處迄今。 不料去年6月參加女兒大學畢業典禮時,突然出現心悸、血壓飆高等情形,起初以為只是高血壓,但經過相關檢查均無異常,之後依舊常會頭暈、雙腿麻木無力,11月公司健檢時,接受頭部核磁共振檢查,醫師發現其脊髓有異常現象,建議接受頸部核磁共振檢查,最後確診為脊髓空洞症。 患者對「空洞」兩字完全摸不著頭緒,也相當惶恐,返家後和女兒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才發現症狀都與脊髓空洞症相符,尤其爬樓梯時總是氣喘吁吁,加上體重大幅下降,上班時到中午更是疲憊不堪等症狀,都讓她憂心不已。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表示,「脊髓空洞症」有先天及後天造成,後天常見的原因有外傷、發炎、腫瘤、退化性神經病變等,而嚴重脊椎側彎合併脊髓空洞症臨床上不算罕見,約有25%機率,但是患者大多無任何症狀,只有不到1%的機率會造成神經損傷,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經測量發現黃女士脊椎側彎角度高達63度,導致腦脊髓液流動阻塞,造成壓力差,出現脊髓空洞的情形。脊椎側彎別輕忽 神經受損恐造成永久傷害由於患者脊髓空洞處接近右側,使右側肢體症狀較嚴重,透過後顱窩減壓及重建腦脊髓液循環手術治療後,頭暈及左側肢體力量立即改善,右側肢體仍需要透過長期復健,才能恢復以往的功能。 林志隆提醒,千萬不可輕忽脊椎側彎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大部分脊椎側彎輕微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但當脊椎側彎造成頸椎、胸椎和腰椎肌肉轉向,並壓迫到神經,出現上下肢痠麻無力等神經學症狀時,就可能不是單純脊椎側彎的問題,必須進一步經由神經外科醫師確認病因,以免延誤病情及治療時機,而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腿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出社會的小楊到神經內科求診,表示自己兩年多來深受左側小腿痠麻所苦,一開始只有幾分鐘不舒服,如果不理它又會自行好轉。但經過這一、二年時間,左腳的麻木時間似乎愈來愈長,有時甚至持續一整天,連睡眠品質都被影響;前來看診時,左側小腿已經無力、導致走路不穩,而且感覺異常的狀況還擴及到右側小腿。高雄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慧騏醫師指出,幫小楊安排各項相關檢查後,確認是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與其討論用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後,選擇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口服藥物做為治療藥物,安全性較高,對肝腎負擔少,且可顯著降低失能風險,經過半年的藥物控制,小楊的下肢感覺異常已經改善,能返回工作岡位,目前仍在規律回診、追蹤病情之中。好發族群多為年輕人 症狀多樣易忽略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國內約有1100名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罹病高峰期為20-40歲間,雖然真正的發病原因不明,但有研究發現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張慧騏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屬於自體免疫疾病,臨床常聽到病患主訴的症狀多為:痠麻痛、無力、步履不穩等,但因病患多為年輕人,且症狀總是一陣一陣,時有時無,因此常忽略不治療。「比較麻煩的是,因為年輕人的神經細胞受傷後會自我修復,但免疫系統在神經細胞修復後又會再次發動攻擊,如此反反覆覆發作,當最後求診時,通常情況都已經有點複雜了。」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多元,除了感覺異常外,有近九成的患者也有視力退化現象,以及暈眩、下肢抽筋、口齒不清、性功能障礙,甚至會因為疾病的逐漸進展而有憂鬱、情緒低落等情形。「也因為症狀並不典型,很難聯想是多發性硬化症,通常病患都會在外面流竄一陣子,在醫師無法確診或使用藥物症狀治療無效後,才會求診神經內科。」口服新藥降低復發 穩定回診持續用藥 嚴重的是,多發性硬化症好發年輕人,一旦輕忽不積極處理,疾病的病程會日趨嚴重,變得更加難纏。張慧騏醫師說,一開始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情況會隨時間改善,在不發作的情況下,患者容易輕忽不治療。但疾病拖了十年至十五年無法接受藥物控制,就會逐漸進入另一個分期RRMS階段,而產生急性嚴重神經症狀且不再恢復,最後導致中樞神經永久性受損,演變成失能惡化。若病患在發病前兩年復發次數超過四至五次,那麼十五年後較容易發生明顯殘障失能,甚至可能癱瘓臥床。因此選擇有效降低年復發率且安全性高的藥物,是對抗多發性硬化症的關鍵。「目前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第一線口服藥物,經證實具調節免疫反應、抗氧化發炎,及保護神經細胞等多重效果,亦通過健保給付,持續服用能降低復發率三到五成左右,也降低失能風險近四成,此外,口服藥劑又具方便性及安全性,適合希望治療期間仍保有生活品質的年輕人。」國外有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能規律用藥,死亡率與生命壽命時間長度與一般人無異,此病能在醫生與病患良好配合下,被當慢性病控制。張醫師提醒,要預防多發性硬化症反覆發作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作息,並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也不要太過勞累,暴飲暴食,更重要的是,務必要戒菸酒,且注意情緒穩定,同時更要定期服藥、規律回診,如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腰痛腿無力 做到5點解痛好簡單

腰痛腿無力 做到5點解痛好簡單#腿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中41歲的張大哥由於工作關係時常搬重物,導致右側肩膀、脖子疼痛近4個月,經3個多月的復健疼痛一直沒有改善,檢查發現此名患者頸椎第3、4節有椎間盤突出。另一名在工廠上班的47歲徐大哥,長期腰痛纏身,左半邊的腿有疼痛發麻的問題,長達半年來嚴重影響工作、睡眠,檢查後發現也是腰部椎間盤突出惹禍。族群多為工人、上班族及低頭族烏日林新醫院骨科醫師謝昌昇強調,只要超過20歲以上,80%都有背痛的問題,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族群多為工人、上班族及低頭族,男生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比例多於女生。民眾如有椎間盤突出多半是因工作過度勞累、長時間負重受力、腰椎退化、姿勢不良,常翹腳或駝背,或曾發生強烈撞擊,椎間盤受到不正常的擠壓,就可能會向外突出形成椎間盤突出。日常保健做好以下5點若民眾出現下背痛、走路一拐一拐,步步疼痛、肌肉出現痙攣、麻木感、無法彎腰或直立甚至出現壓迫排尿中樞,導致大小便失禁等情形,就應嚴重懷疑可能為椎間盤突出。烏日林新醫院骨科醫師謝昌昇表示,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到神經根,就會造成坐骨神經痛,開始出現持續性的下背疼痛,也會延伸到大、小腿,導致時不時出現疼痛無力感。 對於輕度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對於藥物、復健治療如未改善,可進一步施行「神經止痛注射」,類固醇跟止痛劑可有效抑制發炎、減緩疼痛,上數患者張大哥、徐大哥接受「神經止痛注射」治療後,疼痛指數從8分變成2分,疼痛感改善80%。謝昌昇醫師提醒,椎間盤突出患者在日常生活保健上,要特別注意以下5點:1) 養成正確的姿勢,避免彎腰駝背。2) 搬重物時務必要膝蓋彎曲、下背部挺直,避免彎腰取物。    3) 不能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盡量改變姿勢。尤其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人,建議每半個小時要活動筋骨一下。4) 如要取高物,千萬不要墊腳尖,建議利用椅子輔助增高。5) 平常要有足夠的休息與睡眠,避免熬夜。

以為閃到腰竟變腿麻 原來是下背痛惹禍

以為閃到腰竟變腿麻 原來是下背痛惹禍#腿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陳先生為卡車司機,工作常需久坐常覺腰酸,在一次彎腰起身後突然下背部劇痛,原以為是閃到腰,但是疼痛卻慢慢地擴散到臀部,大腿後側,且伴隨麻木感,經過中醫持續針灸一個療程後,腰部酸痛已不明顯,麻木感較無。8成人有下背痛的困擾郭綜合醫院中醫科蔡文嘉醫師指出,據統計,60~80%的國人曾有過或現正遭受下背痛的困擾,因背痛求診的人數,僅次於感冒。一般所指的下背痛是非特定性下背部疼痛,由脊椎及鄰近肌肉、韌帶等軟組織之病變而引起的疼痛。蔡文嘉醫師表示,下背痛剛開始時因抬重物或每一特定動作而突然發生背部劇痛,患者多認為是閃到腰,休息幾天就沒事,但有時疼痛卻慢慢地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大腿外或後側,甚至延伸到下腿或足背或足底部。減少背重物 針灸紓緩疼痛下背痛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與復健運動外,針灸療法提供了另一選擇。研究也顯示,針灸對於下背痛是有效果的,能減緩疼痛。臨床上,中醫會運用特有的經絡系統來治療下背痛,以足太陽膀胱經為主要選擇,搭配足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根據經絡循行,透過病人疼痛反映的區域,而選取適當經絡上的穴位。而蔡文嘉醫師也提醒,下背痛其實是預防重於治療,良好的姿勢,儘量減少背負重物,讓腰椎以及附近肌肉、韌帶不受過多重力壓迫,可預防腰部軟組織受傷;若有必須搬運重物時,應注意方法,以避免背部肌肉拉傷或椎間盤突出症;適當的運動亦可有效減少下背痛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