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發達的現代,從前小時候我搭車都是在看書的,現在都變成在滑手機了。雖然滑手機放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手機也可以吸收新資訊,但是手機有可能會帶來一種所謂的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擔心自己錯過其他人的限時動態或貼文,就沒有辦法跟上朋友們的話題了。
在網路發達的現代,從前小時候我搭車都是在看書的,現在都變成在滑手機了。雖然滑手機放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手機也可以吸收新資訊,但是手機有可能會帶來一種所謂的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擔心自己錯過其他人的限時動態或貼文,就沒有辦法跟上朋友們的話題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20年即將結束,你曾算過這一年來花了多少時間在追蹤別人的社群媒體嗎?每天拿起手機第一件事就是看親友的IG、FB?害怕錯失或遺漏參與他們的生活?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不妨改變使用網路的習慣,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減少追蹤他人生活或訊息的時間吧!根據2020年8月發表於《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的研究指出,「擔心別人在開心的時候你不在場」這種社交焦慮症,又稱為「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高度相關。師長別導因為果 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依賴網路該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者進行,針對14至47歲來自美國各地的419名參與者進行研究,透過「錯失恐懼調查」量表的十個項目,包含是否同意「我擔心自己的朋友/密友/家人在沒有我的情況下玩得很開心」,以評估參與者在社交圈中擔心錯失活動的程度。結果發現,「錯失恐懼症」與高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關,較可能出現在對自己評價不高、感到社交孤立或兩者兼具的人身上,「錯失恐懼症」可能會造成孤獨、低自尊、低自我同情及低生活滿意度。研究指出,生活中有較高社群媒體參與度者,其孤獨和低自尊與「錯失恐懼症」之間的相關性較強。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錯失恐懼症是一個結果,很多老師跟家長可能會因果倒置,認為青少年、成年人因為網路成癮而造成人際關係與溝通互動的問題,事實上,卻是因為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向依賴網路,他們在真實生活本來就孤單疏離,借用網路媒體更加深了孤單感,呈現惡性循環,而漸漸產生錯失恐懼症或網路成癮的現象。從好處來看這是一個警訊,他提醒,當發現孩子有點依賴網路時,父母和老師就要提高警覺,觀察及了解他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問題或壓力,越早發現並協助解決問題,越容易恢復正常,若僅是一味的禁止,容易造成反效果。避免社群媒體負向影響 給青少年的3個使用建議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個研究發現,年輕族群的「錯失恐懼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對於青少年來說,被遺忘的感覺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建議青少年可透過三個步驟來避免社群媒體使用所帶來的不愉快,第一步「辨識警訊」: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一味的羨慕對方,感覺與社群中的密友越來越疏離,甚至覺得自己很糟,應開始思考是否減少社群使用時間。第二步「自我增強」:看到對方使用名牌服飾、參加派對到處遊玩,自己卻只能在家寫功課、玩遊戲,發現自己在比較時,可告訴自己不用這樣,可「想想我有什麼,像是我很關心家人、我有莫逆之交」,增強自己在做的事情,累積自我能力,而不是否定自己去羨慕別人。第三步「回歸真實」:應清楚知道社群中的照片與文字往往都被誇大修飾,呈現只是生活中的精采片段,而非完全的現實生活,建議暫時將程式關閉,拿起電話打給社群中的密友,與他們聊聊天或碰面,而非沉溺在負面、比較的情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