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鏈球菌

腰椎骨髓炎難纏 中醫調理骨頭新生

腰椎骨髓炎難纏 中醫調理骨頭新生#溶血性鏈球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婦女推著輪椅來看診,輪椅上坐著瘦弱的年輕人,婦女表示,兒子因為脊椎側彎嚴重,前年做了脊椎的矯正手術,回診檢查時發現腰部傷口有細菌感染,住院打抗生素及清瘡,出院後沒多久傷口又爆開,一直反反覆覆。看了他的X光片,感染部位的周邊骨頭侵蝕嚴重,婦人說,「骨科醫師說,脊椎側彎手術的骨釘周圍骨質流失,怕固定器可能會鬆脫,但是因為感染很難清理,又沒辦法先移除固定器,所以兩方面都沒辦法好好處理…」症狀不像一般骨髓炎典型 不容易早期發現脊椎骨髓炎(Vertebral osteomyelitis)和大部分外傷引起的骨髓炎不同,比較常出現在50歲以上的成年人,而且年齡越大患病機率越高,男性是女性的兩倍。以部位來說,脊椎骨髓炎以腰椎最常見,其次是胸椎,頸椎較不常見;以病原體來分,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占了一半以上,另外像是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結核分枝桿菌也不少;如果是靜脈藥物濫用者的脊椎感染,最常見的感染原是綠膿桿菌;如果是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常見的則是溶血性鏈球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大部分脊椎骨髓炎的患者,通常都是免疫力較差或是年紀較大,所以感染引起的發燒反而是少見的,其他較常見的症狀都是疼痛或是神經症狀相關,例如背痛或頸部疼痛,幾周內會逐步惡化,於晚上疼痛會加劇,初期可藉由躺在床上休息而緩解,另外像是痠麻、部分肢體麻痺、坐骨神經痛、膀胱控制困難等,都是和感染部位壓迫神經根而有不同。但是,脊椎骨髓炎的患者,症狀多不像一般的骨髓炎那麼典型,所以不容易早期發現。中醫方面,對於脊椎骨髓炎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稱,除了一般常用的「骨癰」、「附骨疽」、「朽骨疽」之外,針對腰部骨髓炎又有「發背」、「龍疽」、「沖疽」、「對臍」、「曆腎」、「壅腎瘡」等名稱。氣血阻礙調理好 提升白血球、噬菌體殺菌能力中醫認為癰疽生於脊背部位的,統稱為「發背」,因部位屬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由於火毒內蘊所致,主要分陰證和陽證兩類,陽證又稱「發背癰」或「背癰」,陰證又稱「發背疽」。在古籍《劉涓子鬼遺方》提到「臟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臟腑氣血不調,或火毒內郁,或陰虛火盛凝滯經脈,使氣血壅滯不通而發。又因發病部位不同而有上發背、中發背、下發背」描述了相關的病因病機及病位,也延伸出相對應的治療。治療腰椎骨髓炎,中醫還是依照辨證論治的基礎來進行,加上腰部骨髓炎的專用藥物,將患處的氣血阻礙調理好,因感染產生的封閉式循環重新打開,讓局部組織可以得到營養,提升白血球、噬菌體的殺菌能力,促進血管新生、及骨頭新生,促進破骨細胞吞噬壞死骨頭的能力。另外也會使患部變成細菌不適合生長的環境,自然而然細菌就沒地方可以躲藏了;另一方面,中醫調理也會使細菌原本的外表偽裝被去除,提高我們的免疫細胞的辨識力,加上益氣藥材可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動力,活血藥材可以增加穿透力,讓他們可以更容易消滅細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他在家人攙扶下,慢慢的走進診間,高興的說:「我今天骨科回診,醫師說我的發炎指數已經正常了,抗生素也停用了,真是太棒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